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表演的历史 (二)表演的困难 (三)时代的影响 (四)个人的经验 (五)剧本的分析 (六)浮士德性格分裂的来源 (七)两种代表的表演方式 (入)戏子个性作表演根据 (九)浮士德统一性格表演的努力 (十)结论 一表演的历史 要讨论歌德浮士德上部的表演问题,我们先研究它表演的历史。(1) 歌德写浮士德悲剧上部的时候,并没有想到它能够在剧台上表演,因为浮士德中间包含许多表演的困难,当时德国剧台导演家,拿看不能解决,所以出版後差不多二十年,都没有人去正式表演它。固然歌德在浮士德上部出版後二年,一八一零年十一月,他就想到要把浮士德在魏玛戏院中…  相似文献   

2.
靡非斯特是歌德诗体剧《浮士德》中的一个重要人物,是魔鬼的化身。从他身上看歌德在《浮士德》中的辨证艺术思想:他主观上作恶,客观上造善,对浮士德形象作了很好的补充;“恶”并非绝对的坏事;他既是社会罪恶的制造者,同时也是社会罪恶的揭露者。  相似文献   

3.
在现代性的发展过程中,哈代的悲剧艺术着意表现现代文明给人的心灵带来的巨大创痛,具有浓郁的现代主义文学色彩。哈代与现实主义作家有许多相似之处,在英国文学史上新旧承替的特殊地位,及他本人在艺术上的严肃追求,使他成为一名令人肃然起敬的作家。伍尔夫将哈代称为“英国小说家中最伟大的悲剧作家”。Lynd曾经说过:“在哈代的同时代作家中,几乎只有哈代用悲剧的眼光看待生活,这一点在精神上与20世纪的人生观一致。”在表现悲剧艺术方面,哈代的小说超越了他的时代。  相似文献   

4.
许爱兵 《咸宁学院学报》2010,30(3):47-48,50
继荷马史诗,但丁的《神曲》,莎士比亚和他的悲剧之后西方文学的第四里程碑:歌德和他的《浮士德)。歌德的伟大:永远努力着,既内向又外向,天生的悟性,很高的资质和诗性的修养和冲动。歌德在政治与生活中的怯懦:思想进步,现实生活中却表现出一种市民的平庸。反映歌德现实生活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宗白华评论《浮士德》:近代人的圣经——《浮士德》:力求解决欧洲近代人所碰到的人生的全部问题,渴望获得生命最高价值的痛苦。浮士德的生命里程,冯至认为《浮士德》的主题在与自强不息;浮士德的两难命题。  相似文献   

5.
歌德的《浮士德》究竟是悲剧还是喜剧?这种争论至今没有停歇。其根底在于《浮士德》“以悲剧开始,而以歌剧告终”。人们则往往各置一端来证明其或悲或喜。其实,浮士德失明与否是全剧的关键情结。正是这一情结使得《浮士德》在其悲剧之旅中有了光明的结局。也正因为如此,使得该剧充满了“痛苦的神秘”,使得人们对其悲喜剧精神的理解与把握变得扑朔迷离。本文试从神话原型理论出发,来解读“失明”这一情节意象的原型意义,并且全面把握《浮士德》所真正表达的精神。  相似文献   

6.
一般地说,悲剧是由“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矛盾冲突所构成的。它要唤起人们的“悲悯与畏惧之情”和对高尚精神的崇敬。它所表现的总是代表真、善、美的社会力量的不幸,“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而古希腊悲剧则往往是命运悲剧。第一个崛起在古希腊戏剧史上的悲剧作家埃斯库罗斯(约前525——前456),与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同为古希腊三大悲剧家。他出身于奴隶主贵族,传说一生创作过90部悲剧和笑剧,其中传世的有7部,在戏剧比赛中获奖13次。他的代表作《被  相似文献   

7.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的当代文坛巨擘伯尔是1985年7月10日逝世的。我国作家协会的唁电说:伯尔先生是“中国作家和读者的好朋友,他将永远活在我们记忆中”。海因里希·伯尔(1917——1985)是德国当代文学中最负盛名的一位杰出作家。他曾荣获1972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又先后被选为德国笔会主席(1970)和国际笔会主席(1971——1974)。他的著作已被译成45种语言文字,迄今为止,在世界各国的总发行数已达三干一百万册,深受广大读者欢迎。伯尔一生共写了中长篇小说十三部,短篇小说近百篇,和大量的广播剧与讽刺、幽默小品。他的一些优秀短篇小说,  相似文献   

8.
不管《灭亡》有多少缺陷,它或多或少让今天的德国人在银幕上“亲身经历”了一个“三维”的希特勒,看到了这个魔鬼的另一面。他不是青面獠牙?他和蔼可亲,甚至可怜巴巴?但是,任何直观印象并不能改变他是魔鬼的结论,只是给人一种暂时的困惑。困惑过后,人们获得的是更大的免疫力。只有走近魔鬼,才会告别其幽灵,犹如一个辩证的心理医疗过程。  相似文献   

9.
如同歌德(1749—1832)是启蒙时代欧洲最优秀的诗人一样,索尔·贝娄(1915—)被公认为当代美国文坛最优秀的作家。歌德创造的浮士德形象是欧洲启蒙精神的象征,贝娄创造的赫索格形象是当代西方社会知识分子的代表。因而,对比浮士德与赫索格的精神与命运,可以大致透视出资本主义文化精神的嬗变。在此,我采用狭义的文化概念,即指由文学、艺术、宗教和思想组成的负责诠释人生意义的部门。 一、从“有为”到“独白”  相似文献   

10.
悲剧,是崇高的诗,是冷峻而壮丽的美。悲剧之所以具有激动人心的艺术魅力,正是由悲剧冲突所导致的。尤金·奥尼尔的《悲悼》三部曲,既是社会悲剧、家庭悲剧,又是现代心理悲剧,因而其悲剧冲突呈现出多元的表现形态,体现在人与社会、人与命运、人与自身本能欲望的冲突斗争中。同时我们也捕捉到奥尼尔作为美国20世纪现代派作家愤世———悲世———虚无的情感模式,这一情感模式也是许多资本主义现代文化"语境"下的现代派作家所具有的,因而具有了普遍意义。  相似文献   

11.
悲剧之美——论海明威文学作品创作中的悲剧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萍萍 《科技信息》2011,(11):I0159-I0160
海明威是一个极具悲剧意识的作家,从他的成长环境及所处的时代背景来分析其悲剧意识形成的主要原因。海明威的悲剧意识在他的很多作品中都有明显的体现;但海明威的作品之所以震撼人心,其根本原因在于作者在精神诉求方面将浓烈的悲剧色彩与无畏的行动精神相结合,从而产生美学意义上的崇高之美。  相似文献   

12.
苏联作家艾特玛托夫以悲剧的手法剖析了人类面临的生态问题。他在《白轮船》、《断头台》等生态小说中,通过生态悲剧的故事分析了生态危机、生态悲剧的产生是和人性、人的道德联系在一起的;人性的堕落是人与自然关系的恶化、生态危机、生态悲剧等产生的根源。他的生态小说旨在向人类敲响警钟,以唤起人们善良的本性,唤起人们的生态良心。  相似文献   

13.
《马贩子米夏埃尔·科尔哈斯》是德国作家克莱斯特的代表作之一,小说通过对主人公科尔哈斯命运的描写揭示了小资产阶级同当时封建统治者的冲突。科尔哈斯性格矛盾,既具有平民的反抗意识,又甘受封建制度的约束。时代与社会造成了他这种彷徨的性格,这种性格又最终导致了他自我毁灭的悲剧人生。克莱斯特在写作中影射了自己当时生活的时代背景,小说主人公科尔哈斯的一生也就是作者自身的真实写照。  相似文献   

14.
<正> 《美国的悲剧》是美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西奥图·德莱塞(1871—1945)的代表作。德莱塞出生于印第安纳州特雷霍特镇的一个德国移民家庭,父母共有子女十一人,生活异常贫困,德莱塞的一个姐姐甚至被迫当妓女。德莱塞的童年岁月是在美国社会底层度过的,没有丝毫欢乐,从十二岁起就挣钱贴补家用,先后当过报童、店员、推销员,还在小饭馆里洗过碟子。美国资本主义社会的冷酷,穷人生活的愁苦,在作家幼小的心灵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对他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极大的影响.德莱塞十八岁时,得到一位女教师的资助,在印第安纳大学念了一年书.从二十三岁起,在芝加哥的《环球报》、圣路易斯的  相似文献   

15.
《马贩子米夏埃尔·科尔哈斯》是德国作家克莱斯特的代表作之一,小说通过对主人公科尔哈斯命运的描写揭示了小资产阶级同当时封建统治者的冲突。科尔哈斯性格矛盾,既具有平民的反抗意识,又甘受封建制度的约束。时代与社会造成了他这种彷徨的性格,这种性格又最终导致了他自我毁灭的悲剧人生。克莱斯特在写作中影射了自己当时生活的时代背景,小说主人公科尔哈斯的一生也就是作者自身的真实写照。  相似文献   

16.
《浮士德》是德国诗人歌德的杰作。作品中主要人物浮士德和梅非斯托的个性特征体现了能隐寓古今的相反相成、对立统一的思想;作品还通过对不同阶层人物不同心态的淋漓尽致的分析,纷繁复杂的社会政治现象的揭示,和民间节会情景的描绘,向读者展示了文艺复兴以来欧洲社会丰富多彩、千变万化的历史、文化和民俗。《浮士德》所体现的思想、文化、学术观点,能给我们中国人特别是青年一代很好的教育和启示,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陈芸 《龙岩学院学报》2003,21(Z1):55-56
浮士德的永不满足、不断追求,不同于中国的"自强不息"精神,因为它不具备东方的乐观进取心态,却有绝望的悲剧意识;浮士德的拯救意识,也不同于基督教的拯救意识.基督教从原罪出发,拯救就是赎罪,最终引导人对神的绝对信仰;而歌德对人的自救是追求人的完美与神性的结合,因此它具有悲剧性,同时也具有审美性.  相似文献   

18.
希腊著名进步作家尼科斯·卡桑特查基斯1885年生于希腊的克里特岛。他先后在雅典大学攻读法律、在巴黎大学研究哲学。从青年时代起,他游历世界各地,到过欧洲所有各国和若干亚非国家,远至中国和日本。许多年来他居住在法国。他最初以彼得鲁斯·普西劳列蒂斯的笔名在希腊文坛出现。在当代希腊作家中,他是最多产的一个,曾写过所有的文学体裁:抒情诗和叙事诗、韵文悲剧、哲学论文、游记、长篇小  相似文献   

19.
张静 《科技信息》2009,(21):I0173-I0173,I0224
托马斯·哈代(1840-1928),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杰出的英国现实主义作家、诗人,被认为是跨时代的文学巨匠。他一生钟情于希腊悲剧,不懈研读莎士比亚悲剧作品,并受叔本华悲剧意识影响,认同近代科学思想上的怀疑派论调。所以他的作品往往充满悲剧的宿命论色彩.反映了他本人对生活的悲观主义情绪。在哈代的文学生涯中,《德伯家的苔丝》是他最具艺术魅力、内涵最丰富的作品,也是他小说诗歌文学作品思想艺术上的集大成者。这部作品不但使这些影响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也反映了作者在世纪末的迷惘与困惑。本文就《德伯家的苔丝》主人公悲剧的形成原因做一些分析。  相似文献   

20.
鲁迅作为新文学的奠基者,与20世纪20年代中国乡土文学的产生、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鲁迅的小说确立了乡土小说的规范,众多乡土作家在鲁迅和他作品的影响、启发下走上乡土文学创作的道路。在反封建主题、关注妇女命运、批判国民劣根性,以及人物塑造、结构艺术诸多方面,其他乡土作家均与鲁迅有着明显的一致性,在悲剧风格上,特别是"几乎无事的悲剧"这一点上,更有着惊人的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