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本文分析总结了岳阳市及其邻区的地震地质及地震活动特征,并据此划分了潜在震源区和估计了地震活动性参数;利用岳阳地区历史地震等震线资料,得到了其椭园、带形烈度衰减关系;此外,利用该地区与美国西部的烈度衰减关系,由震级烈度法得到了其地震动衰减关系.  相似文献   

3.
河北平原主要断裂及其分布、活动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系统分析了控制河北平原构造格架的三条主体断裂以及NWW、NNW、NNE、NE四组重要断裂的分布及活动性,并归纳出了其总体特征。  相似文献   

4.
系统分析了控制河北平原构造格架的三条主体断裂以及NWW、NNW、NNE、NE四组重要断裂的分布及活动性,并归纳出了其总体特征.  相似文献   

5.
基于史料记录数据,采用统计分析和GIS核密度分析方法,探讨了江苏省近2000年来地震的时空分布特征规律.结果表明:江苏省近2000年的地震分布特征在时间上表现为两个明显的活跃时段,分别为225~578年和1346~1924年,其中1346~1924年的地震频次较225~578年偏高,两个活跃时段地震频次占研究时段的88.9%.地震在空间的分布上总体以苏南最为集中,且表现为苏南往苏北减少的演变特征,以南京及其周边地区和苏州-无锡-常州及其周边地区为两个地震高密度区.全省境内地震烈度均较小,苏南地区的发震次数明显多于苏北地区,但其地震烈度较小,且在地震频发的年份,其地震烈度有所偏高.  相似文献   

6.
根据中国新的地震目录数据库提供的自公元前780年至1990年5级以上强震的分布,讨论了东北、华北、华南、台湾、青藏高原、川滇及新疆地区的地震活动分区特征,以及本世纪7级以上强震的空间分布、震源深度分布、震源机制及应力场等,并给出了大陆岩石圈板内地震活动的若干特征。  相似文献   

7.
随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文化活动逐渐成为居民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豆瓣网公布的北京市文化活动信息数据,运用统计分析、核密度分析方法,对比分析北京2019年和2020年城市文化活动供需的时空特征,研究发现:1)北京城市文化活动举办较为集中在6月、9月和12月,从日间时段分布来看,一日内10时、14时和19时为文化活动举办高峰;2)文化活动举办场所与公共文化设施分布存在一定程度的空间错位;3)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对城市文化活动供需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对文化活动类型的影响,时间上受事件自身规律的影响,空间上则呈现一定范围的收缩.  相似文献   

8.
文章重点研究了长江涪陵段的磷(总磷和总溶解性磷)在不同水期、不同断面的分布规律.研究表明,不同水期长江总磷显现的特征总体为枯水期和平水期明显高于丰水期;长江水质中总磷以总溶解性磷为主;受乌江水质影响,在混合段存在水质的分层现象,并提出了混合段的长度;同时,长江涪陵段的泥沙沉降也不明显.  相似文献   

9.
近500年中国旱涝时空分布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为了揭示我国旱涝的时空分布特征,采用滑动平均、经验正交函数(EOF)展开以及谱分析等统计分析方法对我国100个站近500a的旱涝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中国旱涝变化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存在着2个主要特征:从时间演变上看,中国旱涝变化有明显的周期性,其周期大约为24.75a,自1800年以来,出现逐渐干旱化的倾向;从空间分布上看,中国旱涝变化呈南北型分布,且南北中心不同,北方只有1个中心,但南方包括东南和西南2个中心.  相似文献   

10.
岷江上游泥石流活动的分布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岷江上游实地踏勘和研究,认为岷江上游泥石流活动分布具有明显的规律性:(1)与地震带断裂带分布一致;(2)与人类活动程度分布具有一致性;(3)与地貌和气候条件相关。  相似文献   

11.
针对全球范围内CO2排放量逐年增加,CO2大气浓度逐年上升的现实,基于国家能源统计数据(2006~2009年),对中国各省区的CO2排放总量、排放强度进行计算,并结合遥感反演的同期我国区域范围大气CO2柱体浓度数据,通过分析发现两者的时空分布具有较大的相关性,基于以省区为单位比较相关性,表明化石燃料排放的CO2确实是CO2浓度变化的一个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12.
物流网络较为复杂,当前预测方法只采用一种方法对物流网络中多地区配送需求进行预测,无法保证预测精度。提出一种新的需求预测方法, 通过两个或两个以上不一样的预测方法,对物流网络中多地区配送需求进行预测,构建物流网络中多地区配送需求组合预测模型,对不同方法进行加权组合,通过熵值法对组合预测模型的组合权重进行计算,充分利用不同预测方法的优点,获取较优的预测结果。通过残差检验和后验差检验,对组合预测模型的配送需求预测能力进行评价。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方法具有很高的预测精度。  相似文献   

13.
亚洲季风区平均雨季起始期的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1961~1990年平均的降水资料,计算了亚洲季风区内91个测站的相对降水指数.在定义相对降水指数大于147作为雨季开始的标志后发现,亚洲季风区中最早进入雨季的地区位于青藏高原东南侧的纵向岭谷北部地区.该地区在3月份进入雨季,即纵向岭谷北部地区著名的“桃花汛”.在此基础上初步讨论了“桃花汛”形成的原因是由于青藏高原大地形作用下,暖湿西南气流沿纵向岭谷向着低纬高原的爬坡抬升作用,结合来自青藏高原的偏北气流带下的冷平流沿纵向河谷的下楔作用最终导致了该地区雨季的开始.  相似文献   

14.
基于1960—2012年我国8个区域310个站点的夏季逐月降水数据,采用趋势特征指数、M-K检验和空间差值等方法,分析我国夏季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研究发现:从时空分布看,1960—2012年,长江中下游、华南、西北地区和青藏高原地区夏季降水量呈上升趋势,其中,长江中下游和西北西部地区夏季降水量显著增加,两个地区均在1990年代夏季降水量增加最多;东北、华北和西南地区夏季降水量呈下降趋势,从东北到西南一线,夏季降水出现了一条明显的倾向率负值带,其中,东北和华北地区夏季降水量减少最显著,东北地区夏季降水量在2000—2010年减少最多,华北地区在1980年代减少最多;区域内部安徽省夏季降水量增加最多,山东省、河北省、山西省、云南省和四川省夏季降水量减少最明显。长江中下游和西北西部地区夏季降水量变化达到突变水平,突变点分别发生在1986年和1989年,均表现为降水量由少到多的变化。长江中下游和华南地区夏季降水量增多,华北和东北地区夏季降水量减少可能是东南夏季风减弱造成的;西南地区夏季降水量减少可能与西南季风减弱有关,西风气流对流活动加强可能是造成中国西北地区夏季降水量增多的重要原因;青藏高原地形复杂,降水量受地形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5.
平流层爆发性增温的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利用1950~2003年逐日平均NCEP资料,对平流层爆发性增温(SSW)的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得到如下结果:北半球SSW具有多发性,在这53年里共发现了69次增温事件,平均每年一次以上,有些年份甚至出现2~3次;SSW中心位置随高度变化,在较低层(16 km附近)中心位置大部分偏于西半球的北美北部到北极地区,高层(30 km附近)附近其中心多偏于东半球欧亚大陆的北边到北极地区;北半球SSW最先发生在30 km附近的欧亚大陆以北地区,然后由上向下延伸和传递,同时中心位置也逐渐转到西半球的北美大陆北端;在北半球发生SSW期间,平流层温度场和环流场的变化也会影响到对流层,引起对流层温度场和环流场的变化.对2002年9月发生在南半球平流层的一次强爆发性增温进行分析表明,南半球的这次SSW发生时表现出的特征与北半球稍有不同,在较低层(16 km附近)SSW中心出现在东半球的南端,在较高层(25~30 km)SSW中心位于西半球的南端.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昆明市境外游客的实地抽样调查,利用VisualFoxPro软件,建立昆明境外游客时间和空间变化数据库,经过统计分析,探讨昆明境外游客的结构特征、客流量的时间变化规律及其与11个热点旅游城市之间的空间流动模式,对于旅游热点城市之间、区域之间联合开拓旅游市场、开发旅游新产品及旅游管理,均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应用1961~2008年共48 a云南125站气温资料,通过计算趋势系数等统计方法,分析全省寒潮的发生频次、时空分布特征及单站寒潮、总寒潮过程和区域寒潮过程的年代际变化及其环流特征.结果表明:单站寒潮频次呈东高西低分布;全省寒潮过程、区域寒潮过程和单站寒潮均为1月最多,2月和12月次之;省内寒潮频次在减少,东部减少趋势明显;环流分析发现在云南寒潮偏多发生年份,中高纬度地区500 hPa高度场较常年偏低,副热带高压较常年偏弱,850 hPa温度场为负距平.  相似文献   

18.
陕南降水变化时空差异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陕南地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降水量变化对该区域以及调水工程和受水区影响深刻.利用陕南及周边气象站点近30年的降水资料,运用经验正交函数法,分析获得陕南降水变化的空间分布特征和时间系数.结果表明:(1)陕南降水变化的特点主要表现出南北差异、东西差异和相对一致性的特点;(2)陕南降水变化的时间系数表现出明显的年内变化.  相似文献   

19.
基于1991—2011年湖北统计年鉴及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分析武汉城市圈9个城市人口密度分布.分析结果显示:圈内人口密度呈逐年增长趋势,各地区增长不平衡,且存在空间集聚现象,人口主要聚集于城市中心;远离核心城市武汉市的地区,人口密度较小,人口密度的空间分布不均匀且随时间变化;圈内人口密度总体呈现中部密集两侧稀疏,西部密集东部稀疏的特征.  相似文献   

20.
依据2014年在渤海湾西南部海域进行的海洋环境调查结果,对该海域海洋水环境要素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研究,评价该海域水环境质量和营养状态水平,结合文献资料探讨自1982年以来的海洋环境状况及变化趋势.结果表明:无机氮(DIN)是该海域最主要的污染物且污染较重,秋季污染最重;春、 夏季基本满足二类海水水质标准,秋、冬季超标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