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Ⅰ型彗尾作为管状等离子体柱体浸没在太阳风等离子体之中。两类等离子体由切向间断面分开,其自由边界面不断经受着K-H不稳定性效应,由此导致了彗尾中的螺旋状结构以及相应的波运动。一些文章,已运用线性理论进行了分析,但是“非线性演化过程”对扰动波 相似文献
2.
本世纪在空间物理范围揭示的一系列相互作用,几乎都包含等离子体物理。而太阳系中的等离子体现象,则直接影响到人类的社会生活环境。 相似文献
3.
4.
5.
化学反应的物理现象今年(1986年)诺贝尔化学奖已被三位研究化学反应基础的物理学先驱者所获得。这一工作的极有价值而又奇特的副产品是化学激光器——它有利于高能激光武器的发展。这项奖金由哈佛大学的达德里·赫希巴赫、贝克利加利福尼亚大学的李远哲和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约翰·波拉尼所分得。 相似文献
6.
彗星的单色光度测量是研究彗发气体与尘埃的重要方法。由于彗星往往很暗,这类观测甚为困难,已得资料不多,更未用于哈雷彗星。 1985年11月6—10日,在云南天文台1m望远镜(f/13.3)卡焦上配置CCD装置及彗星滤光片进行观测,得到哈雷彗星的50多幅单色图象。CCD(电荷耦合器件)是一 相似文献
7.
两种可能的彗尾加速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早年,在Ⅰ型彗尾中就观测到有大的加速现象,其数值可达300 cm/s~2.近年对G-Z彗星进行直接测量,得其粒子的能量高达2×10~5eV,远高于彗星离子的初始能量(≤2×10~4eV), 相似文献
8.
彗星的观测研究是当代天文学的前沿领域之一,而对哈雷彗星的观测又是其中最为注目的内容。《哈雷彗星观测研究的进展评述》就国际哈雷彗星联测(IHW)对1985~1986年哈雷彗星回归的观测研究结果作了评述,颇有价值。 相似文献
9.
1.对血红蛋白的化学修饰表明有希望治疗心脏病和中风症。据美国化学会全国春季会议上报告,“血红蛋白分子上有这样一个位点可以削弱或加强与氧的键合”。正常情况下这个极为重要的位点为2,3-二磷酸甘油酸(DPG)所占据。威纳(Weiner)和罗伯特S.弗朗科(Robert S.Franco)业已发现了取代DPG与血红蛋白结合的方法,DPG的天然类似物——肌醇六磷酸能 相似文献
10.
1.设计成能激发起中枢神经系统细胞再生的实验,为脊髓和脑组织损伤的最终修复带来了希望。脊髓和脑组织——中枢神经系统(CNS)的损伤,对人和其他哺乳动物来说会产生永久性的疾患。如果神经细胞被杀死的话,它们也不能被代替。即使死细胞让出来,如果损伤的神经细胞是那些携带、传递信号的长纤维的话,那么它们之间的联系就中断,伤者可能遭受丧失感觉输入或主动控制的痛苦。发现鱼脑和脊髓的某些部分会再生长纤维(称之为轴突)。就是人的末梢神经系统(PNS)——脊髓、肌肉和感觉器官也会使受损伤的轴突再生。医学研究人员在促进PNS受损伤后的这种再生作用方面正在取得进展。科学家们从二十年代起就怀疑这个问题的根源不在于神经细胞的能力,而在于一种不合适的环境。最近,A.艾桂约(Albert Aguayo)及其同事业已证实当置于末梢神经细胞的环境中,甚至PNS神经细胞也可以再生轴突。这项技术也可以看作是环境移植,主要由艾桂约设计的,其实际用途也许有朝一日会用一个PNS移植片作为一座桥梁跨过脊髓和脑部受损伤区域。 相似文献
11.
三位显微镜设计的开拓者昨天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从而大大扩大了人类深入窥测微观世界的能力。获奖者是1931(原文如此)年发明电子显微镜的德国科学家恩斯特·鲁斯卡博士和1981年发明一种能够勘测个别原子表面的装置的在瑞士的国际商用机器公司实验室成员瑞士科学家海因里希·罗赫尔和联邦德国科学家格尔德·宾尼格。 相似文献
12.
最近一次哈雷彗星的回归(1986年),对于地球上的观察者来说,并不显得十分壮观.但用另一种方法,即当五只不同的宇宙飞船飞向彗星进行就近的考察时,就显得很有意义了.这五只飞船中,日本空间和宇宙航行科学研究所发射了两枚探测器,即舒塞和萨基加克;苏联空间研究所也发射了两只飞船,即维加1号和维加2号;欧洲空间局发射 相似文献
13.
原佘山天文台(现上海天文台佘山站)于1910年前后作过一些彗星的照相观测,其中包括著名的哈雷彗星。这些原始彗星底片不仅是珍贵的史料,而且用现代技术方法进行深入研究也有重要学术意义,尤其是在哈雷彗星再次回归而开展大规模观测之际。然而,由于多年战祸,仅在尚存佘山原片中,已确认出九张哈雷彗星底片。本文对佘山的四张哈雷彗星原片,用PDS显微密度计进行了照相光度测量,获得了哈雷彗星的等照相密度图,并用场 相似文献
14.
15.
16.
《科学通报》1986,31(24):1921-1921
期页 6 l0 81 8多 89 921611 641夕01 742412442482乡l321325328401404,l‘,,己,‘.三408刁1248148,4884925615655716416呼8653721724夕2880180,吕0乌月了勿了.了行了﹄匕叼口000矛O矛O产{:八U 1.1 ..11几1﹄百毛..几卫二 盆目作者关于Li一Yorke定理的一点注记·”一······一····~·“···········一·······“······,········~·一···一·~·”·…周作领h.c·c·算子特征值的上升指标···············”····“·,···············”···········… 相似文献
17.
1986年全国模糊信息处理学术讨论会于8月15~21日在乌鲁木齐市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一百四十多名代表参加了这次大会.会议期间,有二十人在全体会上、五十人在分组会上报告了他们在模糊数学理论及模糊信息处理方面的研究成果.模糊数学虽然是一个很年轻的数学分支,但从这次大会交流的情况来看,在我国,已有愈来愈多的人重视和研究模糊数学,模糊数学的应用范 相似文献
18.
19.
卡尔·福尔克斯(Karl Folkers)因对化学做出贡献而被选定为1986年普利斯特莱奖(Priestley Medal)获得者。普利斯特莱奖是美国化学会的最高荣誉。这将成为福尔克斯在其卓越的科研生涯中所接受的一系列荣誉和奖赏中的最高奖励。福尔克斯现任美国德克萨斯大学生物医学研究所教授兼所长。在其长达半个世纪的研究生涯中,按照一位同行的话来讲:“福尔克斯对我们关于生命过程的基本的了解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位同行接着说:“从 相似文献
20.
1986年南海季风海-气界面热量交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索南海与季风相互作用, 用观测资料, 计算了1986年南海季风海气界面热量交换值. 结果: 南海夏季风爆发及其控制南海时, 位于(20.49°N, 114.14°E)附近海域, 在热带辐合带和热带气旋系统内, 海气界面热量交换强烈, 潜热迅速跃升, 1986年5月23日在台风系统内, 感热出现正值, 海洋向大气输送热量是主要现象, 主要贡献来自潜热. 夏季风控制南海天气晴好时, 海面温度虽然较高, 感热却出现负值, 大气向海洋输送热量是主要现象, 主要贡献来自海面吸收的短波辐射和感热, 结果与闫俊岳等的不同. 夏季风结束后, 南海受东北季风控制时, 海气界面热量交换非常强烈, 南海对大气加热是主要现象, 主要贡献来自潜热, 冷空气到达海面时, 感热量值迅速跃升均为正值. 结论: 南海海气界面热量交换的变化与海面温度变化趋势不一致, 季风控制南海时, 南海对夏季风响应为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