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明万历年间,利玛窦等耶稣会士来到中国,出于传教的目的,向中国士人介绍西方数学和天文学等知识.同时李之藻等一批中国士人也积极向他们学习,并试图会通中西数学.<同文算指>便是在这种氛围中产生的.在进一步发掘史料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同文算指>的编纂过程及其资料来源,指出<同文算指>来自多种中西数学著作,是李之藻试图会通中西数学的一次尝试.  相似文献   

2.
1607年汉译《几何原本》(前六卷)的问世开启了东西方数学交流的新纪元。《几何原本》是西方公理化数学的典范,而对于中国学者来说,则完全是一种陌生的"异域文化"。为了帮助中国学者理解《几何原本》的意义和价值,利玛窦写下一篇长长的"导言"《译几何原本引》。在"导言"中,利玛窦阐明"几何之理"有助于"明达物理","几何之用"可为国家建功立业,"几何之学"更关乎社稷安危。在"导言"中,利玛窦充满深情地讲述了欧几里得、阿基米德及其业师"丁先生"的感人故事,从而唤起了明末清初中国学者对《几何原本》的巨大热情。  相似文献   

3.
一、八十多年的努力结成丰硕的成果《中国植物志》在经过四代植物分类学家41年(1918—1959)的准备、45年(1959—2004)的编撰后,终于在2004年全部出版完成。《中国植物志》全书共80卷126册,收载了我国高等(维管束)植物301科3408属31142种,总计5000万字,9080幅图版。它是一部全面  相似文献   

4.
《宋史·天文志》天象记录统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用现代天文计算方法全部检验的基础上,按照原文的分类统计和分析《宋史·天文志》各种天象记录的数量和特征.统计中将所有天象记录分为可计算检验和不可计算检验两大类,并计算了各种记录的错误率,大多数错误记录可以考出其原貌.搜索了天文志以外的宋代天象记录.  相似文献   

5.
明代傅浚将遵化冶铁厂冶铁、炼钢和经营等活动编成《铁冶志》(1513—1514)。该书是世界首部钢铁业专著,可惜原书在国内未见流传。近年有学者在俄罗斯圣彼得堡大学发现《铁冶志》清代抄本。将《铁冶志》的文字记载与田野考察、实验室分析相结合,发现遵化铁厂冶铁竖炉的水平截面接近长方形,继承了燕山地带辽金时期竖炉技术;使用反射炉脱碳,发展了灌钢技术,接近于近代苏钢工艺。遵化铁厂的钢铁技术、大规模冶金活动的管理和运营能力在15—16世纪仍然保持世界领先。遵化铁厂大量消耗木炭引发燃料危机,限制了钢铁技术和产量的进一步发展;钢铁生产囿于传统的知识体系、社会生产体系和市场体系,未能形成突破性发展,带动社会生产力全面进步。这是明清时期传统技术发展状况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6.
《海国图志》译介了大量西方近代地理学术语,这些术语的译名在音节、构词法和文化蕴含等方面呈现出典型的民族化倾向。就西方地理学术语汉译的命名而言,《海国图志》的译名倾向于沿用传统地理学术语,或以词缀法新造术语。作为近代地理知识的载体,这些民族化的术语有利于西方近代地理学知识在中国社会的接受和普及,也促进了中国传统地理学的近代化转型。  相似文献   

7.
"五神"的概念最早见于《黄帝内经》,包括"神""魂""魄""意""志"。其中,"志"的出现频率仅次于"神",但对于"志"的英译研究非常有限,文章将探讨"志"的英译方法。界定"志"的内涵,分类梳理《黄帝内经》原文中所有涉及"志"的语篇,对比分析三个英语全译本中"情志"类"志"的英译。研究发现,三个译本中存在"志"的误译;同一译本相同含义的"志"译法不统一;三个译本"志"的英译差别大。翻译时应立足原文,保证翻译的准确;在同一译本或不同译本,尽量保持相同含义"志"的译文一致;对"志"的含义相同、句式相近的语篇,保证译文准确、保持译文语篇前后形式上的一致。  相似文献   

8.
在《隋书·袁充传》的记事中,太史令袁充上奏炀帝的诸条天象为“假托天文”、“变动星占”,即伪造。当时及后世均对袁充多有批评。但根据现代天文学手段计算,袁充上奏中可考的部分均基本符合史实,并非随意捏造。袁充上奏的天象为实,只是他避重就轻,粉饰占辞,以谄媚炀帝。其性质并非天象上的造伪,而是解释上的附会。同一天象,《天文志》与《袁充传》的占辞完全相反,这是由于《天文志》占辞为撰者李淳风根据占书推算的结果,而非当时太史监的解释。李淳风的执笔意图有两个方面:一是后见之明的不自觉解释,二是证明隋亡的天意及李唐的正统。  相似文献   

9.
在物欲横流、利益泛滥、浮躁喧嚣的这个时代,《自然辩证法通讯》(以下简称《通讯》)能够三十年如一日,守住自己的清白,不为利益所惑,不因权势而移,为维护学术湛蓝而圣洁的天空,始终恪守学术规范,严把质量大关,在期刊界树立起一座铁骨铮铮的丰碑,实在是难得。在此,我向所有守护《通讯》的人们表达我最诚挚的敬意!  相似文献   

10.
本文钩沉19世纪的英美新教传教士伟烈亚力和卫三畏,将《梦溪笔谈》中的科学条目首译到英语世界。二人的中文版本之择看似随意,实则经过筛选和进行了一定的学术考究。受主观宗教身份和学识以及客观时代所影响,英译文的通俗性明显,体现在专业术语的科学性再现不够精准,对中国历史文化的感知存在舛误。而作为英美早期汉学史上举重轻重的人物,伟烈亚力和卫三畏对于中西科技文明交流互鉴的开拓性功绩毋庸置疑。  相似文献   

11.
利玛窦科学传播功过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以利玛窦为代表的耶稣会士那里,相对于传教,传播科学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以及自身的目的性。之所以利玛窦传播的基本上是近代以前的科学,并非其有意回避近代科学,而是具有多方面的客观原因;他所传播的尽管不是近代科学,但却具有明显的近代科学气质;以利玛窦为榜样,耶稣会士们为传播近代科学付出了巨大努力。利玛窦等传教士的科学传播活动,引发中国传统科学发生了一系列有利于奔向近代化的历史性转变:天文历法领域第谷体系占据主导地位;传统数学汇入近代数学主潮流;地理学初现近代化端倪等。在中国科学近代化曲折﹑漫长的道路上,明末清初西学东渐起到了扭转方向﹑扫除障碍﹑清理地基﹑准备条件的作用。其中,意大利精英利玛窦功莫大焉。  相似文献   

12.
《告乡里文》:一则新发现的徐光启遗文及其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崇祯《松江府志》卷6"物产"有徐宗伯玄扈《告乡里文》一则,是关于徐光启和中国农史的重要史料,对于研究徐光启的生平事迹、农学思想的形成、传统农业对于灾害的应对,乃至农学知识的传播等,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迄今为止,《告乡里文》尚不见于《徐光启集》等文集之中,也不见有学者的引证和研究。文章首次将其揭橥学界,对其加以点读、释注,并结合其产生的背景进行初步的解读,期待国内外同好更多的关注。  相似文献   

13.
本文提出了对引力红移的一种探索性解释,计算结果与广义相对论一致。  相似文献   

14.
1.rhombohedral既是一个几何学术语(中文译名是“菱形”),又是一个晶体学术语,其内涵有三:一是32种晶类之一;二是146种宏观晶体的晶面单形之一;三是14种布拉维点阵型式之一(a=b=c,α=β=γ≠90°)。在《英汉化学化工词典》中,这一晶体学术语的中文译名为“菱面体”。笔者建议,对于前两种涵义,仍可保持“菱面体”为译名,但对于最后一种涵义,则改译为“菱方”。这一建议的理由是:在国际晶体学联合会组织编写的晶体学权威著作《International Tables for Crystallography》(1983)中明确建议,如下图所示的描述晶体的点阵单位系统定名为Bravais systems(布拉维系),因此,若将同为布拉维系之一的rhombohedral译为“菱方”,也为双音节词,可与其他6个双音节词——立方、四方、正交、单斜、三斜和六方6个术语双音节词保持音节数的一致性,rhombohedral system则可译为“菱方系”,与布拉维系中的其他6系的中文名称——立方系、四方系、六方系、正交系、单斜系、三斜系——均为三音节词保持音节数一致,符合科学术语系统性的原则。图1 七种布拉维系属于三方晶系的单形rhombohedral保持“菱面体”的译名是必要的,因为在146种单形中有4种属于正交晶系的4种单形的中译名为菱方锥、菱方双锥、菱方四面体和菱方柱,已经使用了“菱方”的词素,将属于三方晶系的单形rhombohedral译为菱面体可避免混淆。笔者提醒这一点,也为说明,笔者建议的“菱方”不属于表述单形的用词,仅用于表述布拉维系之一的菱方系及其点阵单位(或晶胞)之一的菱方单位(或菱方晶胞),属于另一晶体学问题,不会发生冲突或矛盾。菱方系和菱方单位或菱方晶胞可简称为菱方,而上述4种以菱方组词的单形则无论如何不可能被简称为菱方的。2.在《英汉化学化工词典》中有rhombohedral system一词,对应的中文名称被译为“菱面体晶系”,如上所述,国际晶体学界已经将rhombohedral system确定为7种布拉维系的一系,布拉维系不是晶系,因此,笔者建议将rhombohedral system的中文名称改为菱方系。3.trigonal是一种晶系(crystal system),中文名称是三方。有的教科书将上图中的菱方单位(或具有这种单位的具体晶体的晶胞——菱方晶胞)称为三方单位,这是不妥的,有一些外文书也将这种点阵单位称为trigonal cell或unit cell,这是与上述晶体学国际表的定义矛盾的,我们不应跟着学。附带可指出,属于三方晶系的晶体,有的是菱方晶胞,有的是六方晶胞,前者的例子是方解石,后者的例子是低温石英。有一些教科书,以为三方晶系的晶体必定具有菱方晶胞,因此误认为把菱方晶胞叫做三方晶胞没有什么不可以,可以把三方和菱方两者合而为一,但事情并不这样简单,因此这种做法只是主观愿望,不符合实际。在许多教科书里,谈到硫的晶体时仍十分普遍地使用“斜方硫”一词,而我国晶体学中普遍用“正交”一词代替了原来的“斜方”一词,因此,笔者建议,今后不要再使用斜方这一术语,无机化学、普通化学、晶体化学或结构化学等教科书再谈到“斜方硫”时应正名为“正交硫”。4.晶胞和点阵单位一直被混用。笔者建议将它们分开:点阵单位用于表示以点阵点表示的单位,而晶胞则用来表示用原子表示的单位。换言之,点阵单位是抽象的,而晶胞是具体的。例如图2的4种具体晶体分别是钙钛矿、黄铁矿、赤铜矿和干冰的立方晶胞,而当它们被抽象,具有相同的点阵单位,即素立方点阵单位。图2 晶胞是具体的,点阵单位是抽象的5.在普通化学、无机化学、结构化学等教科书里经常见到“晶格结点”一词。经查证,该词是20世纪50年代翻译苏联的教科书的产物,而按俄文原文,该中文译名的对应词正相当于英文的“lattice points”,该术语的中文译名早已明确,是“阵点”或“点阵点”,但遗憾的是,这些苏联教科书里对这个词的理解是不符合晶体学定义的,并不是晶体学中的点阵点或阵点的内涵,是一个错误的概念。从晶体学的角度,根本不可能存在被错误理解的“晶格结点”概念,因此,笔者建议,不再在教科书里沿用“晶格结点”一词。如果讨论晶体微观空间里的原子或分子,应直呼为原子或分子,根本没有必要使用“晶格结点”一词。6.晶格是经常被使用的一个术语。在英文里,晶格和点阵是同一个词——lattice。一词二译,这是可以的,因为晶格和点阵强调不同,晶格强调的是晶体微观空间被划分的网络(格子),而点阵强调的是晶体微观结构的结构基元抽象的阵点在微观空间中的排列。晶格是(全部或部分)点阵点连接成的网络(格子),当结构基元抽象为点阵点后,不需要把它们连接起来,就已隐含着它们在空间呈现的对称性。点阵的对称性是惟一的,而把点阵点用直线连接起来,可呈现的网络却具有一定的任意性,其中只可能有一种网络,其点群对称性与点阵的点群对称性一致。因此,笔者认为,用晶格和点阵分别表述它们是恰当的,这体现了汉语的特点。附带可以提到,如果不是用直线连接点阵点而是连接具有整数平移特征的具体的原子,可以呈现一种套叠着的网络结构,这样的网络结构,不能称为晶格,在晶体学里已经有一个现成的术语,叫sublattice,已译为“亚晶格”。当晶胞中原子总数不大时,用“亚晶格”来表述处于不同格位(点位)的原子之间的几何关系的晶胞作图,有时确有明显的实际意义(特别是研究物理性质,在化学上则一般意义不大)。但当晶胞中的原子很多时,用图形来给出亚晶格并不会带来什么好处(进行数学计算则不然)。总之,“晶格”与“点阵”对应,也与具体晶体未被抽象的微观空间的原子周期排列的图像对应(后者未见用术语来表述),“晶格单位”则同时与点阵单位(lattice unit)和晶胞(crystal cell)两个术语对应。为此,可以考虑不再使用“晶格单位”一词,根据具体情况分别改称点阵单位或晶胞。7.在晶体学中,体心、面心和底心是相对于素(primitive)点阵的三种复(centred)点阵,它们的特征是点阵本身存在点阵点之间的体心平移(+1/2,1/2,1/2)、面心平移(+1/2,1/2,0;0,1/2,1/2和1/2,0,1/2)、底心平移(+1/2,1/2,0或0,1/2,1/2或1/2,0,1/2)。点阵的这种特征,说到底是晶体微观空间中的原子排列出现这种带心平移的特征。后者体现在晶体的空间群符号上。理想情况下(如果不考虑晶体的任何类型的点、面、体缺陷),一种具体的晶体,只有一个惟一的对称性,因此只有一个空间群符号。空间群符号的首字母共有P、I、F、A(B、C)和R几种,分别表明它是素、体心、面心、底心和菱方的。菱方的点阵之所以也被单独表示出来,是因为它相当于三带心的六方点阵(但后者没有用术语来表述)。一种晶体的空间群符号的惟一性表明了它的晶胞或点阵单位是否带心,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这种与空间群对称性一致的点阵单位或晶胞被称为正当的(proper),除非你不想取用这种与空间群对称性一致的正当点阵单位或正当晶胞,而取用非正当(improper)单位或晶胞,尽管有时为了说明几种相关晶体结构的相互关系时,用非正当晶胞来表示是必要的,方便的。近年来,在大、中学教学资料中经常见到有把氯化铯晶体说成体心的,把干冰晶体说成面心的,诸如此类的错误。甚至在一些属于高年级大学生使用的教材中也出现这类错误,这是值得重视的现象。几年前,一位正在做固体研究的博士研究生告诉我,他的导师也这样叫的。问题之严重可见一斑。这说明,对术语的正确内涵的把握和普及是十分重要的基础工作,否则会闹笑话,更严重的是误者毫无察觉。8.在上述晶体学国际表中,已经把历史上形成的三种“晶系”分别定名如下:把晶体划分为立方、四方、正交、单斜、三斜和六方六系的“晶系”被定义为“crystal family”;建议在今后的中文书籍或文献中讨论这种体系时,不再用“晶系”一词,而改为“晶族”。晶体按点阵型分为立方、四方、正交、单斜、三斜和菱方(rhombohedral)的“晶系”被定义为“Bravais system”,建议在中文书籍或文献中将这种系统改为“布拉维系”,也不再称为“晶系”;而只将“晶系”一词用于按宏观的或微观的轴系对称性将晶体分为立方、四方、正交、单斜、六方和三方(trigonal)的系统(crystal system)。9.在我国教科书里将lattice type一词译为“点阵型式”,其中“型式”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辞海》等汉语权威词典里都查不到,是否值得成立,是可以商榷的。笔者认为,这里的“型”是式样或类型的意思,“式”也同样是式样或类型的意思,既然汉语词典里没有“型式”这个词,说明这个词是生造的,造得没有什么价值,是否可使用“形式”、“类型”、“型”、“式”等熟词代之?笔者建议用“型”代之,将lattice type译为点阵型。10.英文为“site”的术语在描述分子或晶体中原子的位置时有两种内涵:一是具一定对称性的分子中各种原子具一定对称性的位置,建议使用“点位”一词;另一是具有一定对称性的晶体中原子具有一定对称性的位置,建议使用“格位”。“点位”和“格位”两词已经被广泛使用,不是笔者的创造。笔者认为,将site一词二译,是有好处的,可以更好地明确上述点位与格位的区别与联系。附带可指出,与分子中原子的点位相联系的两种对称性site group(GS)和permutation group(G’)(关系式G=GS×G’,G为分子点群)建议译为点位群和变换群;在晶体中的site symmetry则译为格位对称性。此外,晶体学中与格位联系的描述原子位置的position一词应译为位置,它与格位一词是有差别的,后者经常用以表述一套原子(具有多重性的特征),不一定是一个原子的位置。  相似文献   

15.
结合着关于科学说明的一系列重要模型,分析考查了科学说明如何离不开理解:科学理解在科学说明的前提、过程以及结果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我国著名农学家和植物学家夏纬瑛先生的<植物名释札记>是专门研究汉语植物命名的重要著作,它不仅对于植物学、医药学等自然科学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汉语语源学、名物命名学更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但需要指出的是,作者在植物名语源与物性二者之间更倾向于物性上的观察,在运用语言方法说解名物语源时存在随意音转、破假借、拆裂联绵词、误释词义等错误方法.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不是"技术决定论者"吗?--兼与刘立先生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刘立先生"马克思不是技术决定论者"的现点及其论证,本文从两个方面提出相反的论证:第一,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根本性的决定因素是技术,而不是市场需求.这与历史唯物主义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基本原理是内在一贯的.第二,马克思认为,社会形态取决并适应于技术发展水平.这无疑是一种技术决定的倾向.此外,本文还对刘立"技术决定论是非辩证思维"的观点进行了驳正.  相似文献   

18.
《地球探赜索隐录——地质学思想史》是澳大利亚科学史家奥尔德罗伊德教授在多年研究的基础上,撰写的一部地质学通史著作。作者通过多方位、多视角的讨论,展示了人类认识地球的历史进程。在分析人类认识地球历史的同时,还阐述了作者的观点:在某种意义上,地球可以看作是有生命的实体;在宇宙中运行的地球,具有生命的根本特征。  相似文献   

19.
1984年初,湖北省江陵县近郊张家山汉墓发掘现场传出了一个令数学史界十分兴奋的消息:在其中一座汉墓(编号M247)中出土了一部题为<算数书>的竹简数学著作.中国古代数学虽谓之源远流长,而存世的数学著作大都较晚.如一部<九章算术>的成书年代至今仍众说纷纭.因此,<算数书>这样一部竹简算书原物的问世,必然引起各方面学者专家的关注.大家翘首以盼,希望考古工作者能早日公布简文,以便开展研究.然而,这一盼竟盼了17年!2000年9月号<文物>终于公布了<江陵张家山汉简〈算数书〉释文>(以下简称<释文>)①,遂成为千禧年中国数学史界的盛事.但是,<释文>中存在大量的舛误使其难以卒读,因此,关于<算数书>的校勘与注释是研究工作的首要任务.2001年7月,科学出版社出版了彭浩先生的大作<张家山汉简〈算数书〉注释>(以下简称<注释>).在<注释>的后记中,彭浩先生写道:  相似文献   

20.
岳麓书院秦简<数>中有一道关于营军之述(術)的算题,其简文早已刊布,但迄今无人破解.文章以准确解读简文中的大卒、大卒数、两、和等关键词为切入点,将极易致人迷惑的两和二字连读以解密原简文意.对上揭关键词含义的准确把握以及对释文的正确标点,使原本难以理解的術文得到合理解读;将按術文计算的结果与残存的简文答案对照,两者完全一致,已散佚的简文答案亦浮出水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