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壮族民歌千姿百态,丰富优美。广西邕江以北壮族地区的壮族民歌以五言“欢”为最普遍,有五言散歌、五言组歌,五言勒脚歌、互言三里欢、五言排歌等等;邕江以南南部各县以七言“诗”为最多,有七言两句“诗”、七言三句“加”和七言排歌等等。而上思县虽属南部,但它的壮歌种类和艺术形式比南部其他县都多,值得介绍。  相似文献   

2.
壮族是一个喜欢唱歌的民族,壮族民歌“欢”(译音),有着悠久的历史。很久以前,壮族人民就根据祖国古代许多民间故事传说,经过创作加工并用壮文方块字(壮话叫Sawndip),编写成壮族民歌  相似文献   

3.
广西素有“歌海”之称,壮族是个能歌善唱的民族。壮人称自己的山歌为“欢”,称唱山歌为“做欢”。以“欢”叙事抒怀,交流情感,表达爱憎,深为本民族群众所喜闻乐见。此种俗习,自唐宋以来便有文字记载,可见壮“欢”流传于世,至少已有千余年历史。这么一种古老的民间口头文学形式,在没有文字符号记录的情况下,能够延续下来,生生不息,  相似文献   

4.
壮族民歌种类繁多,内容丰富,曲调优美,艺术形式多种多样,各有特色,汇集成一个瑰丽的歌海,壮族人民就生活在这个醉人的歌海里面。居住在广西的壮族,语言分北部方言  相似文献   

5.
“欢”即壮族山歌,壮人最爱唱,也最爱听,不论男女老少,差不多人人会唱。“欢”容易编,容易唱,也便于记忆。为什么呢?因为“欢”讲究平仄,富于韵味,很动听,易上口,听了难以淡忘。下面讲它的平仄。“欢”有没有平仄,就看出这些“欢”编得对不对,好不好;要是“欢”没有平仄,就难唱,难听。所以,平仄极为重要。各种“欢”的平仄是不一样的。这里讲五言四句、五言六句、七言四句和七言二句等这四种“欢”的平仄。  相似文献   

6.
壮族人民有着悠久的历史,起源可追溯到元朝。壮族在全国五十六个民族中拥有一千三百多万左右的人口(1982年统计),属最大的民族之一。 壮族主要分布在广西和云南东部的文山境内,而文山壮族主要分布在广南、富宁、麻栗坡、邱北、砚山等地。壮族人民大多居住在有河流有水源的平坝地区,故而有:“苗家占山头、壮家占水头”之戏称。壮族人民以勤劳勇敢、能歌善舞而闻名,常用歌唱的形式来歌颂自己的生活、风俗与劳动。以下对壮族民歌予初浅的分析:  相似文献   

7.
壮族民歌种类繁多、千姿百态、绚丽多彩,世世代代流传在壮族人民之中,伴随着他们的一生,融汇在他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正是这些壮族民歌,孕育了在祖国戏曲百花园中风格迥异、独树一帜、独领风骚的云南壮剧;壮剧音乐也在长期的、不断的、有机的与壮族民歌的互渗和融合中使云南壮剧形成了"以本土腔为主要特征,融合其他剧种声腔的多声腔少数民族剧种。"  相似文献   

8.
黄芳 《科技信息》2012,(34):315-316
广西乐业布柳河壮族民歌语言通俗凝练,它以其质朴动人的语言,优美抒情的曲调,紧贴生活的民族情趣,反映了广西乐业布柳河人们的日常生活、劳动、爱情、婚姻,是当地民俗活动中的一种民间音乐形式。乐业布柳河壮族民歌历史悠久,内容丰富,特点突出。演唱形式和音乐风格仍然保留着原生态的风貌,在音乐上也具有鲜明的特征。  相似文献   

9.
借全区壮族“三月三”歌节的东风,四月七日至九日,我院中文系邀请了前来参加歌节活动的各地区代表队的歌师、壮族民间文学教学研究工作者来院举办首次全区性的壮族歌圩座谈会。参加座谈会的有三十多人。我区著名的壮族民间文学研究工作者蓝鸿恩,著名的壮族民歌作者、研究者、诗人黄勇刹,壮族著名诗人、南宁师院副教授韦其麟,南宁师院胡仲  相似文献   

10.
壮族嘹歌和苏格兰民歌分别由壮族劳动人民和苏格兰劳动人民创作,充分体现了两种不同民族的社会生活。壮族嘹歌是中国民间文学的瑰宝,《平果壮族嘹歌》已经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苏格兰民歌是英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源远流传。通过壮族嘹歌与苏格兰民歌中思维原型的比较,可以更清楚地了解壮人和苏格兰人的民族性格、思维方式,为壮族及壮族文化走向世界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11.
“八团歌”(又称“奶抖歌”,“奶抖歌”‘因其衬词“奶抖”而得名)是一种独具风格的壮族民歌。它发源于广西横县的云表、龙来、邓墟、六兰、罗村、旺安、青桐、中团等八个壮族村落,故称“八团歌”(这八个村落现属横县的云表、校椅公社)。“八团歌”产生的年代虽无文字可考,但据一些老歌手的回忆,从它产生至今,至少也有几百年的历史。“八团  相似文献   

12.
嘹歌属于壮族山歌的一种歌种"欢",具有壮族音乐独特的韵味,它的基本特征是五言四句的古歌体,大量采用反复、排比和对仗以及独特的腰脚韵体,节奏简明轻快。嘹歌英译文将异化和归化策略巧妙结合起来,尽可能忠实于原作,形式上力求接近,并创造性地运用英诗格律、音步和音韵,再现嘹歌原作的音乐美。  相似文献   

13.
一九八二年四月间,在南宁市召开全国部分省、区少数民族多声部民歌座谈会上,范西姆同志发表了调查报告《壮族三声部民歌初见》,引起了较大反响。此后,又有一些同志对壮族三声部民歌进行较深入的调查,研究,但对它的产生年代尚未有结论。一九八五年十月到十二月,我在广西壮族地区进行实地调查,其所得和认为如下。  相似文献   

14.
广西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是东方少数民族国家存在多声部民歌的一个力证。文章从传播学的视野探究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的生存与发展,并着力探讨如何优化整合三声部民歌的各传播要素,从而更好地传承我们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5.
文化是环境的产物,文化的发展是文化与环境互动的过程。广西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是现存的一种原生态民歌,作为马山社会传统的民族民间文化,它的传承与发展与当地的人文生态环境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岜?”文化的提出源于壮族人民大多生活在岩溶地区的地理人文事实。就“岜?”文化的表征而言,壮语地名展现其景观文化,干栏建筑展现其居住文化,山石崇拜展现其信仰文化。“岜?”文化还与其他文化联动,其与“那”(水田)文化互补相通,与“欢”(山歌)文化关系密切,与其他民族文化相互融合。“岜?”文化还可进行现代价值转换,调动其生态文化可守护“绿水青山”,挖掘其特色文化可助力乡村振兴,坚守其文化风情可弘扬壮族传统文化,发扬其包容精神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17.
四月十五日,艳阳高照,彩旗飘扬,相思湖碧波荡漾,学院处处洋溢着节日的气氛。四千多各族师生员工和来宾们欢聚在一起,喜度壮族“三月三”歌节。这次歌节活动,是“文革”后恢复民族传统的一次盛会。党的三中全会以来,区党委和区人民政府落实了党的民族政策,尊重民族风俗习惯,把“三月三”正式定为壮族人民的歌节,在区人民政府的领导和关怀下,区群众艺术馆和我院联合举办歌节大会。这次歌节大会得到了区民族事务委员会和区少数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的赞助和许多单位  相似文献   

18.
刘三姐文化表现形态主要是传说、歌谣和民间信仰,与之相关的戏剧、影视、商品和旅游等则是其衍生物。刘三姐是壮族中古时代壮汉文化融合产生的文化英雄,刘三姐文化是在壮族民歌文化基础上,融合中国南方各族群娱乐浪漫文化因子共同打造的狂欢文化偶像。刘三姐不仅是壮族,而且是中国文化,乃至东方狂欢文化的一种标志性符号。  相似文献   

19.
毛南族民歌是毛南族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成为这个民族传播民族历史、弘扬民族团结及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沟通男女青年之间的情爱、表达人们喜怒哀乐情感的重要形式。毛南族民歌可分为比、欢、要、排见和师公调等五大类。善于用赋比兴表现手法,演唱时多采用二声部合唱,十分讲究音调的和谐及优美。  相似文献   

20.
广西是刘三姐的家乡,也是壮族人民集中的聚居地,他们在这块土地上辛勤劳作,凭着自己的生活经验和集体智慧创造出了优秀的民间歌谣,这些歌谣不仅具有娱乐消遣功能,还具有重要的教育功能,本文从分析壮族民歌入手来挖掘壮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并探讨在新的社会环境下我们在保护传承民歌这一优秀传统文化时所遇到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