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杜甫诗歌被称为"诗史",韩偓诗歌被称为"唐末诗史",两者在艺术上均取得了突出成就。诗歌体裁方面:杜甫众体兼工,韩偓独擅七律;风格方面:杜诗沉郁而顿挫,韩诗沉郁而自然;语言方面:杜诗凝炼,韩诗平易。二人"诗史"艺术不同,源于二人对诗歌的态度不同,亦与二人所处社会环境的不同有关。  相似文献   

2.
20世纪下半叶开始勃兴的"文化研究"思潮更为关注当代文化中处于权力边缘的文化与话语群体,其批判矛头直指"西方中心主义"与文化霸权主义。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则让中外翻译界更重视意识形态、诗学等因素对译本生成的影响及翻译活动所处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语境等翻译的社会属性。在翻译过程中,不同时期、不同国别、不同身份的译者,从自身及"他者"历史文化出发,在原语和目标语之间进行调适,确立符合其翻译目的的翻译策略与方法。从《论语》英译史及其英译发生的语境来看,《论语》英译大体上经历了从"西方中心主义"向"文化多元化"的历史文化语境转向,从归化以"求同"到异化以"存异"的渐变过程。  相似文献   

3.
杜甫诗歌高度概括了当时社会历史变迁,堪称"诗史"。本文从叙事诗和抒情诗二个方面对杜甫诗歌的艺术特色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4.
"诡道",作为源于《孙子兵法》的中华文化关键词,其文化意向在中学西传、中外对接的概念转换中由于文化的时代性和民族性而招致误读。基于历史文化语义学之视角,西方译者英译之误读涵盖"诡道"概念赖以产生的社会生活世界、"诡道"概念所反映的意向世界及"诡道"概念的基本文化内涵。其误读有三:不尊重源概念赖以产生的社会生活世界而导致的常识性误读;理解了源概念赖以产生的社会生活世界而英译用词之意向性却有悖于源概念文化意向之理解性误读;理解了源概念赖以产生的社会生活世界及源概念文化意向却基于实用主义的立场赋予其有意图的意义之功利性误读。  相似文献   

5.
研究古代文学中的“诗史”问题,宋季诗史是最重要的对象。诗史是“亡天下”之际的“野史”,诗史应纪实与伤时并重,这是宋季诗史作者和论者共同的诗史观。宋季诗史是分层次、多样化的,并且蔚为大观,形成高潮。与杜甫诗史相比,宋季诗史更注重时事、史实的完整记录和具体描述,杜甫诗史侧重在“诗”,宋季诗史侧重在“史”。  相似文献   

6.
研究古代文学中的“诗史”问题,宋季诗史是最重要的对象。诗史是“亡天下”之际的“野史”,诗史应纪实与伤时并重,这是宋季诗史作者和论者共同的诗史观。宋季诗史是分层次、多样化的,并且蔚为大观,形成高潮。与杜甫诗史相比,宋季诗史更注重时事、史实的完整记录和具体描述,杜甫诗史侧重在“诗”,宋季诗史侧重在“史”。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诗史思维”纵论杜甫诗学 ,详细论述了杜诗中诗与史的异质同构思维特征、诗史思维的精神指向、诗史思维的文化底蕴、诗的时事化与时事的诗化及诗史思维中的叙事主体及时间距离等问题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诗史思维”纵论杜甫诗学,详细论述了杜诗中诗与史的异质同构思维特征、诗史思维的精神指向、诗史思维的文化底蕴、诗的时事化与时事的诗化及诗史思维中的叙事主体及时间距离等问题。  相似文献   

9.
杜甫是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以书写唐代的社会现实与人民生活的苦难而著称,其诗作具有"诗史"的审美价值。在杜甫的诸多诗作中,也有不少山水田园诗,虽然没有其现实主义的诗作影响大,但也具有其特有的审美价值。杜甫的山水田园诗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佛禅思想的影响,本文以文学与美学的双重视角深入系统研究其创作的山水田园诗的佛禅特色与影响。  相似文献   

10.
走近杜甫     
陈健 《科技信息》2012,(4):331-331
初中生的古诗教学中,杜甫的诗歌占了极大的比例,而在教学中我们一定会提到"诗圣"、"诗史",但学生只是记住了这样的名词却并不了解其中的内涵。为了让学生走近杜甫、了解杜甫,杜甫的生平及创作经历的介绍就尤为重要。因此对杜甫的诗歌进行浅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主旨。  相似文献   

11.
目前学界一般认为,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中"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是指杜甫于开元二十四年在洛阳参加进士考试。而我们运用"诗史互证"的方法可以考辨出,以上诗句应是指杜甫于开元十三年在洛阳亲睹玄宗封禅泰山出发仪仗之事,由此还可以揭示出杜甫早年一直被掩盖和忽略的一段历史。正是以封禅泰山为标志的开元盛世给少年杜甫留下了难以磨灭的辉煌印象,他面对安史之乱后国家残破、民生凋敝的惨象时,才会在诗中表现出超乎常人的痛心和巨大的心理落差。  相似文献   

12.
在我国古代诗歌史上,杜甫是“集大成”者,被誉为“诗圣”,其诗被誉为“诗史”,与李白并称“李杜”,对后世的影响非常深远。杜甫一生,借诗言志抒怀,惨淡经营,辛勤耕耘,创作了大量的诗篇,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可谓“泪”透纸背之作。这些洒泪之作,往往都有着较为深广的社会内容,散发着强烈的时代气息,体现着对国家炽热而深沉的感  相似文献   

13.
1530年前后,是杜甫"诗圣"称号史发展中的关键期.在此期费宏或是李梦阳首次正式提出杜甫"诗圣"的概念.孙承恩使"诗圣"成为杜甫的专称,王嗣失完成了"诗圣"的定型."诗圣"说是对"诗史"说的反动,是明人贬宋尊唐的产物,也标志着杜甫在文学史上伟大诗人地位的正式确立.  相似文献   

14.
杜甫诗<登高>对仗工整、意境深远,在英语中很难予以再现,但许渊冲成功地将该诗翻译为一首比较理想的英语诗.本文从宏观、微观和句式安排三个角度对许渊冲的英译杜甫<登高>进行分析,指出其形美、音美、意美及意境美之所在.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古代,有一位诗人,用"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诗句来赞誉"诗仙"李白的诗作。这位诗人就是被人们尊为"诗界圣人"的杜甫,他的诗被人们称为"诗史"。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本襄阳人,后徒河南巩县。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诗才,可以敌国,杜甫的诗名,在该研究者的心目中,"与天际齐高,与大地一样辽阔,与春常驻,与金石并寿,可与日月并分光辉"。《登高》是该研究者读过的杜诗中最喜欢的一首,该文就该诗所传达的诗人情感的变化谈一点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16.
邓建平 《科技信息》2010,(30):I0153-I0154
少数民族文化旅游以其独特的文化魅力吸引着中外游客。而旅游汉英翻译在宣传介绍少数民族文化、吸引外国游客、增加游客满意度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媒介功能。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兴旺尤其是涉外旅游的迅速发展,对民族文化旅游英译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然而,实际的翻译现状却不容乐观。本文通过对西南地区(云、贵、川)少数民族文化旅游汉英翻译现状的分析,提出了改善和规范民族文化汉英翻译的相应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7.
通过研究爱尔兰早期文学遗产的英译历史,进一步揭示爱尔兰由殖民地走向自由解放道路的进程。后殖民翻译范例的研究对有过类似殖民遭遇的国家和地区的文化研究具有深远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山水诗,自古以来就是我国文艺百花园中的一种奇葩。我国唐代大诗人杜甫,在他流传下来的约一千四百余篇的诗作中,就有一百五十篇以上是描绘山水风景的。可是,对诗人的这些诗篇,过去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因而也很少有人对它进行全面的研究。一般人只称赞杜诗是“诗史”,而很少谈到杜诗还是“图经”。本文拟对杜甫诗作中的“图经”,谈几点意见。  相似文献   

19.
《楚辞》是对中国文学产生深远影响的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楚辞》英译是融合语内翻译和语际翻译为一体的跨时空对话活动。在当今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形势下,尤其需要学贯中西、译研并举的中国译者的主动译介。译者应注意保持译文的异域风味与流畅可读性的统一,采用化深为浅、韵律变换、译注兼顾等方法再现原文的思想内涵和美学情致。《楚辞》英译作为中国典籍英译的缩影,在中学西传的过程中具有进一步推介中国学术、客观诠释中国形象、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精髓的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20.
"诗史"思维源自中国早期社会"诗史合流"的传统,在漫长的理论架构和文本阐释过程中,杜诗"诗史"说形成"少陵生前流传""贞元、元和之际产生""宋代形成共识"等几种主流观点.用文献考证和文本关照的方法对上述诸观点甄别析辨,可知"唐代尚未出现以诗为史的普遍思潮,杜诗'诗史'之名在学者中形成共识应该是宋代的事"的论断较为审慎,更多文献的考证是对"诗史"之名缘起进一步界定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