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晚清四大家生活在易代之际,共同经历了君国倾圮和人生变故,体验了生命陵替的创痛,人生落拓的悲哀,颠沛流离的凄苦,从而在词中表现出浓厚的生命意识:时间意识、垂暮意识与羁旅怀乡意识。  相似文献   

2.
散文集<野草>是鲁迅先生对生命进行哲学思辨的结晶,其生命意识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生命的矛盾意识,包括黑暗与光明、生和死、绝望与希望、理想与现实几对矛盾范畴;另一方面是生命的抗争意识,即生命在对外界的压迫中求生存求发展的意识,这两种意识是辩证统一的.  相似文献   

3.
初盛唐咏物诗以言志类为主,大多抒发建功立业的豪情,表现一种理想的人格境界或开阔明朗的情致,追求个体在社会中的生命价值;缘情类咏物诗虽然有追求社会生命价值的实现受阻带来的挫折感和失落感,但其根基仍驻扎在坚强的自信力之上;闲情咏物诗在悠闲散淡中透出自适自足的生命满足感与和谐感。初盛唐咏物诗风骨文采兼备,体现了人的社会生命和个体生命和谐完美的统一,表达了唐代诗人刚健明朗、自信闲雅、自然和谐的生命意识。  相似文献   

4.
《议释教》斥佛,是白居易儒家门户之见的表现。明经家庭出身、科举考试的读书目的、进士试和吏部试及第的经历以及中唐复兴儒学运动是白居易斥佛观点形成的主要原因。此外,斥佛也与白居易对佛教不甚了解、有高涨的政治热情、对佛教的认识片面关系密切;自我定位和人生目标也关系到白居易对待佛教的态度。  相似文献   

5.
李清照作为一名女性词人,其特有的纤细、敏感、细腻的女性心理在其诗词创作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其诗词作品无处不充满着崇高的情爱意识、时间意识、爱国意识和一生颠簸不幸的人生经验,这些构成了她的生命意识。  相似文献   

6.
谈爱芳 《科技信息》2010,(24):I0382-I0382
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的发生、发展与形成是儒、释、道等多种思想相互撞击、相互补充、相互融合的结果。白居易的诗歌与音乐美学思想之间的同异互济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从白居易的审美理想及其人类理想来看,所谓"儒教饰其身,佛教治其心,道教养其寿。"白居易的审美价值观体现在他对诗歌和音乐的认识中。  相似文献   

7.
作为后期新月派的代表诗人,陈梦家的诗歌追求生命与自我的真实表现,有着浓厚的生命意识。这种生命意识主要体现在三方面:其一,诗人观照个体生命,在超越现实中发现自我。道家精神与基督教情操使陈梦家执着地追求返朴归真的境界,并获得心灵的安顿;其二,陈梦家的死亡意识呈现出道家、基督教与儒家的死亡观相融合的丰富的文化图景。诗中既有对死亡的超越(或归于自然或归于天国),又包含对死亡意义及死亡伦理性的价值诠释;其三,时间意识映现着诗人的心灵境界,使他从线行性和周行性相融会的时间流程里感悟生命。陈梦家的时间意识是一种具有超越性和永恒性的时间意识。  相似文献   

8.
生命意识,即个体对生命现象与生命本质的立场、态度与价值取向,它所折射的是个体的人格气质与文化濡染。老舍先生的散文表达出一种独有的生命意识,主要表现为对自然生命的崇尚与赞美,对弱小生命的关注与同情,对生命意义的探索与追寻。  相似文献   

9.
陈清云 《晋中学院学报》2006,23(4):18-21,24
白居易集里的110多首咏花诗反映了他对花的喜爱。白居易咏花诗大部分表达惜花之情。落花促使白居易对命运、生命、人生终极意义等问题进行探求。儒佛道互补的思想,使他走向对个体生命意识的超越。白居易咏花诗在艺术上也有独到之处:用美人喻花,把眼花与自然界的花相对比,还首创了“别花人”这一词语。  相似文献   

10.
张云飞 《科技咨询导报》2010,(3):214-214,216
医药行业与人的生命健康息息相关,这一行业特殊性决定了医药类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必须以生命意识为重要基石,要求学生树立生命意识及由其衍生的责任意识、规范意识和服务意识。通过社会实践了解和感受职业特殊性,树立生命敬畏感;挖掘和开发中国传统医药文化的生命教育资源,培养生命神圣感。  相似文献   

11.
张祜创作了相当数量的佛类诗歌,这些诗是张祜试图化解仕途失意的产物。他在诗中抒发了自我的苦闷之情,但他虽向往佛门,却始终心恋尘世。张祜重视历史传统,有着相当的历史意识,他的佛类诗倾入了自我的身世之感,带有一定的咏史倾向。  相似文献   

12.
王维诗文道教意识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维以他对佛教的虔诚以及那些充满了禅趣的诗歌被誉为"诗佛",从而享誉盛唐,但深入分析发现王维诗文里处处还闪烁着道教思想的光辉,他慕道求仙的言行、诗文中所引用的道教意象典故、乐天安命的隐逸生活无不体现着这一点。  相似文献   

13.
唐人在诗中频繁使用数字,成为其时诗文创作的重要表现形式.白居易诗中所出现的数字却常用以记叙现实状况.分析白居易以数字入诗的特点,可以认识白居易的“中人”意识,以及白居易以数字入诗背后所隐含的佛禅思想.  相似文献   

14.
李白游仙诗的内容是寻找、追求、漫游神仙世界,也有对现实的积极关注,叙写友情,标榜自我高洁情怀,还表现了对社会黑暗、自己仕途不顺、抱负难伸的失望、躲避以及反抗。笔者看来其游仙诗是打着出世的旗号,行在儒家入世的路途,深镌儒家精神的烙印,儒家精神才是李白终生服膺的主导思想。  相似文献   

15.
殷夫诗集《孩儿塔》的荒原意识,是建筑于诗人自身生命体验之上的对于生命本质的现代揭示,因而是一种体验型荒原意识,它几乎贯穿了整部诗集。锁定《孩儿塔》的"荒原意识",记录殷夫在与双重荒原"纠缠、排拒、脱离"进程中的复杂表现,动态描绘"阴面的荒原人"殷夫向"阳面的最纯粹革命者"殷夫"突变"时的心灵轨迹,继而廓清鲁迅所留给我们的《孩儿塔》之"别一种意义",乃至进入"别一世界",至少证明这是一条可行的路径。  相似文献   

16.
王梵志诗歌有着明显的训世化倾向。佛教的缘起论、因果论、轮回论是其训世的理论基础;其训世内容则是以世俗社会的现世行为作为讽喻对象;其最终指向,则又表示出对世俗生活的肯定态度。这表现出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已经超越了佛教传入早期那种在上层社会的纯粹理论的宣讲与演绎,而走向了中国下层社会,与民间思想合流,完全的世俗化,典型地展示出佛教与中土化相融相合的化事象。  相似文献   

17.
昌耀所铸造的诗歌世界是奇异的,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诗歌所呈现的生命意识更为令人深思和引人注目。昌耀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生命意识主要有四方面组成:宿命感、荒诞意识、孤独意识和受难意识。昌耀的生命意识来自于对生命本体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天门山位于安微省境内。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曾路过此处,留下著名的《望天门山》。关于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及时间,学术界虽早有定论,但仍有一些异议,由此影响到对这首诗写作风格上看法的不尽一致。从李白生平的探讨和其诗作艺术风格的理解出发,我们认为《望》诗为李白早期所作。  相似文献   

19.
鲁迅先生给予冯至“中国最杰出的抒情诗人”的褒扬,是因诗人中后期的创作。如今看来.诗人早期创作的四首叙事诗的成就也不容小觑,它们包蕴的诗人生命意识的清醒姿态,诗人的“家园”意识,以及诗人在生命荒原中“无家可归”的惶惑和“寻家无着”的焦灼,无不使之带上了一种超越时代思想情绪的色彩。  相似文献   

20.
白居易是唐朝文人中最重友情的人,他一生交友无数,待友真诚。朋友是他人生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他心灵的慰藉和精神的寄托。他的诗作中常流露出对友人的深情厚意,同时也表现了他在与朋友交往中积极主动的态度和处理友情的方式。这种态度和方式对生活在紧张、忙碌的现代社会的人们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