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甜橙油(Sweet Orange Oil,SOO)为芯材,以明胶(GE)为囊材,以甲醛为固化交联剂,通过单凝聚法和真空干燥,成功制备了SOO/GE微胶囊.采用倒置显微镜、扫描电镜、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热重分析和热释放-气相色谱质谱法对SOO/GE微胶囊的形貌、包封率、热重分析和热释放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单凝聚法可有效包裹SOO,扫描电镜显示SOO/GE微胶囊具有完整和光滑的微球结构,包封率为88.5%,热重结果显示SOO/GE微胶囊的热释放温度在200~600℃区间,与SOO比较,SOO/GE微胶囊失重温度范围加大,释放时间增加.在100、200、300、400、500℃和600℃区间进行热分解,结果表明,甜橙微胶囊的热释放温度处于200~600℃之间,以明胶为壁材制备的微胶囊具有较好的微观结构和热释放能力.以上研究表明,甜橙油微胶囊在热加工食品、长效食品保鲜和烟草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和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2.
缓/控释型香料微胶囊能够克服香料易挥发、易氧化、自身不稳定的缺陷,提高香料的有效利用率.其中,缓释型微胶囊凭借其特殊的包覆结构可以有效延缓香料芯材的释放.此外,在缓释香料的基础上赋予微胶囊在不同环境因子条件下的应用场景,可设计形成对于外部刺激(pH、温度、光等)响应并释放香料的控释型微胶囊.本文介绍了微胶囊的制备技术和缓/控释型香料微胶囊的分类,总结了缓/控释型香料微胶囊在纺织品、食品、烟草等领域的应用现状,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3.
用-环糊精制备了二氧化氯微胶囊。用X-射线和红外光谱表征了微胶囊的结构。研究了芯壁比、干燥温度、干燥时间和环境释放温度对微胶囊缓释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二氧化氯分子和水分子结合分布在环糊精的空腔内,结晶形成微胶囊;且芯壁比、干燥温度和干燥时间对二氧化氯微胶囊缓释性能有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以明胶和海藻酸钠为壁材,采用复凝聚法制备生姜挥发油微胶囊.研究不同固化剂对微胶囊成囊性及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氯化钙的固化效果最佳.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生姜挥发油微胶囊颗粒呈较规则的球形且饱满;成品微胶囊包埋率为(68.22±2.26)%,,载油量为(36.74±1.76)%,,平均粒径为187.6,μm.热重分析(TGA)结果显示生姜挥发油微胶囊的热重损失明显低于生姜挥发油,表现出显著的热稳定性.体外释放实验结果表明,在pH 6.8条件下生姜挥发油微胶囊累积释放总量高于在pH 1.2条件下,其累计释放总量分别是44.09%,和36.80%,.  相似文献   

5.
保护胶体对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热敏型微胶囊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乳液聚合法,以聚乙烯醇为保护胶体、染料隐色体为芯材、交联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为壁材,制备了热敏型微胶囊.利用红外光谱仪、粒度分析仪、扫描电子显微镜、热重分析仪、差示扫描量热仪和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表征了保护胶体不同质量分数下制备的微胶囊的结构、平均粒径及粒径分布、形貌、热稳定性、玻璃化温度和热敏释放性能等.实验表明,保护胶体质量分数为4.5%时,所制备的微胶囊的平均粒径最小,为189.7 nm,粒径分布最均匀,呈规则的球形,包覆率为95.0%,具有优良的热稳定性和良好的热敏释放行为.  相似文献   

6.
α-淀粉酶的微胶囊化与酶缓释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乙基纤维素微胶囊包埋α-淀粉酶,研究了膜相乙基纤维素浓度、芯材与膜相体积比、明胶浓度和干燥温度对芯材包坦率及微胶囊粒径分布的影响。根据芯材释放动力学方程探讨了α-淀粉酶通过微胶囊壁微孔的缓释性能,测定了渗透系数。  相似文献   

7.
为对山苍籽油纳米微胶囊的应用提供参考,采用复凝聚法以山苍籽油(Litsea Cubeba Oil,LCO)为芯材,壳聚糖(Chitosan,CS)为壁材,以三聚磷酸钠(TPP)为固化交联剂,通过冷冻干燥,制备出了LCO/CS纳米微胶囊,采用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傅里叶红外光谱仪、热重分析仪对LCO/CS纳米微胶囊的表面结构、包埋效果以及热稳定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复凝聚法可有效包裹LCO,包埋率为25%; LCO/CS纳米微胶囊的粒径为450 nm,经干燥后为白色粉末状,具有山苍籽的特殊香气;其堆积密度为0.166 7 g/cm3,压实效果较好,可以在较小的空间里具有较大的存放量;休止角为31.72°,黏度较小,流动性良好;(2)扫描电镜显示LCO/CS纳米微胶囊呈现不规则球状,表面有塌陷现象;(3)热重结果显示LCO/CS纳米微胶囊的热释放温度在280~700℃,与LCO比较,LCO/CS纳米微胶囊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4)缓释实验结果表明,随着温度升高,LCO/CS纳米微胶囊在空气中的释放速率增大.以上研究表明,山苍籽油纳米微胶囊在食品、日化和纺织等方...  相似文献   

8.
脲醛树脂胶粘剂制备毒死蜱微胶囊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工业生产的脲醛树脂胶粘剂为原料,通过原 位聚合法制备了毒死蜱微胶囊,探讨了影响微胶囊性能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固化剂种类 、壳芯比和反应温度对载药量和包封率的影响较为显著,反应时间和加酸速度对载药量和包 封率的影响不大。在乙酸、草酸、对甲苯磺酸3种固化剂中,草酸效果最好;随着壳芯比的 提高,收率和包封率提高,载药量略有降低;随着反应温度升高,包封率和收率明显降低, 而载药量的变化不大。反应温度较低、加酸速度较慢的微胶囊表面较平滑。经过优化后的制 备工艺为:固化剂为草酸,壳芯比为0.94,反应温度为40℃。在此条件下制得的微胶囊 ,其载药量可达67.66%,包封率为87.68%,收率为88.23%。用本方法在较低的反应温度 下制备的微胶囊的性能不低于同等条件下以尿素和甲醛为原料制备的微胶囊,表明本法是一种简便而效果较好的毒死蜱微胶囊制备方法。  相似文献   

9.
花椒油的超临界CO2萃取与微胶囊的直接制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超临界CO2萃取花椒油,并直接采用同轴喷嘴喷雾干燥制备微胶囊。考察了相同的萃取压力、温度、时间和壁材浓度下,壁材流量、CO2流量和干燥温度对包埋率的影响,对不同干燥条件下获得的微胶囊形态的电镜扫描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花椒油微胶囊制备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壁材进样量为1mL/min,CO2气体流量为2 L/min,进风温度为80℃。在此基础上得到的微胶囊包埋率达57.8%,相对包埋率达77.4%。  相似文献   

10.
采用光学显微镜二次聚焦法测定出微胶囊膜厚,通过理论公式计算出微胶囊芯料的释放速率,从而揭示出微胶囊膜厚对芯料释放速率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在实验范围内,甲醛用量、复凝聚次数、芯料用量、搅拌速度、乳化时间等工艺条件发生变化时微胶囊膜厚、表观扩散系数对芯料的释放速率影响极大,尤其膜厚对释放速率起着决定作用  相似文献   

11.
亚麻籽胶为壁材制备沙棘油微胶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采用喷雾干燥法制备沙棘籽油为芯材、亚麻籽胶为壁材的微胶囊,并以微胶囊化效率和含油率为考察指标,考察了制备工艺.结果表明,最佳喷雾干燥工艺条件:进风温度为180℃,出风温度为80℃,雾化器转速24000r/min,进料速度为40.21mL/min.在此工艺条件下沙棘籽油的微胶囊化效率为87.12%,含油率为45.09%.  相似文献   

12.
本文采用喷雾干燥法制备沙棘籽油为芯材、亚麻籽胶为壁材的微胶囊,并以微胶囊化效率和含油率为考察指标,考察了制备工艺.结果表明,最佳喷雾干燥工艺条件:进风温度为180℃,出风温度为80℃,雾化器转速24000r/min,进料速度为40.21mL/min.在此工艺条件下沙棘籽油的微胶囊化效率为87.12%,含油率为45.09%.  相似文献   

13.
用复合凝聚法制备了包覆红白电泳显示液的明胶-羧甲基纤维素(CMC)电子墨水微胶囊。 考察了壁材用量、十二烷基硫酸钠(SDS)用量、反应温度、搅拌速度对微胶囊粒径的分布及其形貌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明胶与羧甲基纤维素的体积比为5∶1,SDS用量为1.3 ~1.7g/L,反应温度为40℃,搅拌速度为600~800r/min,pH值为3.5~3.8的条件下可以制得具有透明囊壁且粒度分布较均匀的微胶囊。微胶囊中的粒子在直流电场作用下发生移动,响应时间为14s.  相似文献   

14.
纳微胶囊在生物,医药,食品,化妆品等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相比于传统的制备方法,微流控技术能够产生单分散的单重和多重乳滴,并对这些乳滴的尺寸和结构进行精确的控制,是合成尺寸均一、结构可控以及释放可控的纳微胶囊的理想方法.本文首先介绍了微流控芯片的结构类型,如同轴聚焦、流动聚焦、T型、Y型以及它们的组合等;接着总结了微流控可控制备单一乳滴、双重乳滴以及多重乳滴模板以及乳滴的固化方法,最后着重介绍了微流控制备的纳微胶囊在可控释放方面的应用,其中分为持续释放(受粒径、表面形貌和形状等控制)和刺激响应释放(受外界环境刺激如pH、温度、光和离子等控制)两部分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5.
缓释型精油制剂的制备及其缓释性能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微胶囊化及多孔淀粉吸附法,制备一系列具有不同缓释性能的精油缓释制剂.激光粒度仪测得随壁材用量的增加,制得的精油微胶囊平均粒径呈增大趋势,并且mb(壁材质量):mx(芯材质量)=0.25:1制得的微胶囊粒径分布最为集中.热重法测得单壁微胶囊90℃以下匀速失重,90~140℃加速失重,170℃后失重率极小;双壁微胶囊的失重速率明显小于单壁微胶囊,且基本匀速失重;各多孔淀粉缓释制剂基本呈现匀速失重,170℃后失重率基本保持不变.紫外分光光度法得出双壁微胶囊释放速率明显小于单壁微胶囊,精油残留量在30d后仍保持一个较高水平;多孔淀粉缓释制剂则呈现匀速释放趋势,800目多孔淀粉制得的缓释制剂释放速率最大.实际应用中可根据对缓释速率及应用场合的不同要求选择相对应的缓释剂型.  相似文献   

16.
利用反相Pickering乳液聚合法制备了聚α-甲基丙烯酸/二氧化硅复合微胶囊。以改性纳米二氧化硅为稳定剂,以液体石蜡作为油相,以α-甲基丙烯酸的水溶液作为水相,经超声乳化,可得到水/油型的Pickering乳液。再经过聚合,即可得到复合微胶囊。微胶囊的平均粒径约为10μm,胶囊壁由二氧化硅颗粒层和聚合物层两部分组成,壁厚约为1μm。以罗丹明B为缓释试剂研究了微胶囊的可控缓释性能,研究结果表明复合微胶囊具有良好的pH敏感性,在碱性体系中罗丹明B的释放量为15.0%,在酸性体系中罗丹明B释放量提高至98.4%。  相似文献   

17.
为揭示微胶囊沥青混合料自愈性能的影响因素,为微胶囊沥青混合料设计与性能提升提供依据,采用原位聚合法合成了以三聚氰胺-尿素-甲醛树脂(MUF)为囊壁、低品质植物油为囊芯的微胶囊,制备微胶囊沥青混合料并评价其自愈性能。针对不同沥青类型、不同微胶囊掺量、不同愈合温度、不同愈合环境以及不同愈合时间的微胶囊沥青混合料,基于三点弯曲的断裂-愈合-断裂试验,以愈合前后的断裂强度恢复率(HS)作为评价指标,研究了微胶囊沥青混合料的自愈合效果,揭示了微胶囊掺量、服役条件(愈合温度、愈合时间、水分和氯盐侵蚀)、材料属性(沥青种类)对其自愈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微胶囊基质沥青混合料的自愈合能力优于微胶囊SBS改性沥青混合料,随着愈合时间的延长、愈合温度的升高和微胶囊掺量的增加,微胶囊沥青混合料的愈合效果均越来越好;对于普通沥青混合料,浸水和盐溶液均会降低其自愈性能,并且SBS改性沥青混合料的耐盐性较高。微胶囊基质沥青混合料的HS随氯盐浓度的增加先降低后增加,SBS改性沥青混合料的HS则一直增加,这是由高浓度氯盐环境加速微胶囊破裂所致。该研究在揭示浸水及氯盐环境下微胶囊沥青混合料自愈合性能影响规律的同时,...  相似文献   

18.
多不饱和脂肪酸一般具有异味,应用到乳粉中需要实施微胶囊化,故探索利用大豆分离蛋白进行油脂的微胶囊制备。通过测定不同温度下制得的大豆分离蛋白-麦芽糊精复合物的乳化活性、乳化稳定性及疏水性来研究大豆分离蛋白在油脂微胶囊化前后的结构变化,采用红外光谱法对大豆分离蛋白-麦芽糊精复合物的红外光谱图进行表征。结果表明,随着时间的增长,大豆分离蛋白-麦芽糊精复合物的乳化活性和乳化稳定性降低,疏水性随着温度的增加呈变强的趋势;由不同温度下制得的油脂微胶囊产品表面油含量、总油含量和包埋率等可知,当包埋温度为50℃时,微胶囊的油脂包埋率最高,达97.72%。研究结果可为开发具有辅助记忆功能的配方乳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正>微胶囊是由天然或合成高分子制成的微型容器,直径一般为1~1 000μm。含固体的微胶囊形状与囊内固体相同,含液体或气体的微胶囊为球形[1]。微胶囊有保护物质免受环境条件的影响,掩蔽不良味道、颜色和气味,控制芯材释放,降低毒性,改变物质的性质或性能,延长挥发性物质储存的时  相似文献   

20.
阿霉素微胶囊的制备及表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三嵌段共聚物聚乳酸-聚乙二醇-聚乳酸(PLA-PEG-PLA)为载体,阿霉素为模型药物,通过双乳化溶剂蒸发法制备出阿霉素微胶囊,考察了稳定剂和制备条件对阿霉素微胶囊的性质及阿霉素的载药率和释放速率的影响。扫描电子显微镜和激光粒度测试表明,阿霉素微胶囊呈类球形或不完全球形,粒径大小为900nm左右。阿霉素微胶囊对阿霉素的包封率为35.7%。通过体外释药实验表明,阿霉素微胶囊可持续释药10天以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