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滇西北高山松林生物量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研究了滇西北高山松林的生物量。林龄大生物量减小。林龄约40年和100年的林分,生物量分别为294.306t/hm ̄2和231.495t/hm ̄2;在各器官中,树干生物量(143.532t/hm ̄2和102.120t/hm ̄2)最大,占群落总生物量的48.90%和44.24%;乔木一层(亦即高山松)的生物量254.283t/hm ̄2和171.408t/hm ̄2,占群落总生物量的86.41%和74.04%;与林龄约40年的林分相比较,林龄约100年的高山松林中,高山松生物量所占比例减小而黄背栎等树种的生物量增大。  相似文献   

2.
对福建南平15 a生杉木火力楠混交林及杉木纯林生物量C库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混交林生物量C库总量为107.715 t.hm-2,比杉木纯林(72.194 t.hm-2)高出了49.20%.混交林和杉木纯林乔木层C库分别占总生物量C库的98.46%和98.82%,两林分总生物量C库的差异主要取决于乔木层C库的差异.混交林生物量C库在各个器官及各个空间层次上的分配均高于杉木纯林.从碳吸存的角度看,杉木火力楠混交林是一种比杉木纯林更加优良的经营模式.  相似文献   

3.
结果表明:26龄杉木纯林群落生物量平均为183.89t/hm2,其组成层次的生物量分配序列(%)为乔木层(93.60)>枯枝落叶层(6.14)>灌草层(0.26)。乔木层年平均净生产量为6.62t/hm2·a,低于中心产区;平均木单株年平均净生产量10.93kg/a,高于中心产区,揭示现有林分密度偏小。26年生林分平均树高和平均胸径分别为20.7m和24.0cm,其干材生物量平均达61.5%,适宜培育杉木大径材。  相似文献   

4.
桉树+粗果相思混交林模式及其效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各种混交模式中,桉树高生长以行间混交模式高于带状混交和纯林模式;胸径生长因受到密度效应作用,行间与带状混交模式均低于纯林模式;单株材积以纯林最高,行间混交次之,带状混交模式最小;林木树冠长度以混交模式大于纯林模式.各模式中粗果相思的生长,以雷林33 号行间混交模式的单株材积最大,达到0-102 1 m3 ,粗果相思的群体蓄积为带状混交< 雷林33 号行间混交< MLA(尾叶桉无性系) 行间混交;从粗果相思的群体保存率看,MLA行间混交模式最高(90-4% ) ,远大于雷林33 号(47-1 % ) 行间混交和MLA的(43-9% ) 带状混交模式;从群体总产量来看,MLA行间混交模式最高,其它模式依次为MLA 纯林> 雷林33 号行间混交模式> MLA带状混交模式> W5 纯林模式> 雷林1 号桉与大叶相思混交模式;从生物量测定结果看,纯林MLA 单株生物量高于混交模式;群体生物量则以行间混交模式最高,达到71 414-1 kg/hm2 ,MLA带状混交与纯林模式分别为36 501-4 kg/hm2 和63 434-3 kg/hm2 ;各模式枯落物现存量以带状模式最高(9 794.0 kg/hm2) ,MLA行间混交模式次之(9 262.0 k  相似文献   

5.
福建柏人工林生态系统生产力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以双重抽样法和“相对变比生长”模型(y=ax^be^cx)、“树形管道”模型(y=ax^bL^c)测定4个福建柏人工林的生物量。结果表明:24年生福建柏人工林密林分(Ⅱ类立地,2700株/hm^2)和26年生稀林分(I类立地,1216株/hm^2)的生物量,前者为178.240t/hm^2(乔木层占99.6%),后者为155.204t/hm^2(乔木层占99.6%);前者年平均净生产量为7.628  相似文献   

6.
本文研究了云南中甸县吉迪村长苞冷杉群落的生物量和净生产量。结果为:长苞冷杉群落的生物量为351.623t/hm ̄2,其中乔木层占97.87%,灌木层占0.14%,草本层占0.17%,苔藓层占0.67%,凋落物占1.15%。群落的净生产量为1230.6g/m ̄2·a,其中乔木层占94.62%,灌木层占0.70%,草本层占1.63%,苔藓层占3.05%,优势种长苞冷杉的生物量和净生产量分别为334.777t/hm ̄2和1097.8g/m ̄2·a,分别占群落总量的95.21%和89.21%。其它乔木材种的生物量和净生产量分别为9.364t/hm ̄2和66.6g/m ̄2·a,分别占群落总量的2.66%和5.41%。  相似文献   

7.
滇西北油麦吊云杉林生物量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研究了滇西北油麦吊云杉林的生物量。林龄大生物量也大,林龄约50年和150年的林分,生物量分别为129.5229t/hm ̄2和313.9853t/hm ̄2;在各器官中,木材生物量最大,占群落总生物量的53.20%和60.25%;乔木一层的生物量占群落总生物量的93.80%和96.38%;油麦吊云杉的生物量占群落生物量的76.78%和77.12%。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试验区刺槐、柳杉等4个主要造林树种林分生物量及生长特性的研究,认为各林分地上部分生物量组成中,刺槐、水杉干的生物量比重较大,而杉木、柳杉的枝叶生物量比重相对较高,其干与枝叶生物量比分别为3.5∶1;2.8∶1、1.4∶1和1.2∶1。各林分地上部分生物量量年平均增长量以柳杉最大,杉木、水杉次之,刺槐最低,分别为刺槐(2.47T/hm^2)的2.38,1.78和1.73倍。根系生物量结构中,刺  相似文献   

9.
毛竹杉木混交林生产力和空间结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14年生的杉木毛竹混交林、杉木纯林和毛竹纯林的生长状况、林分生物量和地上、地下空间结构研究,结果表明,在杉木毛竹混交林中,杉木密度适宜,能有效提高杉木和毛竹的生长量、生物量和充分利用营养空间.杉木密度为1525株/hm2、毛竹密度为580株/hm2的混交林具有最大的生长量和生物量,而且林分地上、地下空间结构合理,是杉木毛竹混交林中的优化模式.  相似文献   

10.
石灰岩山地中侧柏、油松混交林的生物量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采用森林收获法中的平均木法,在石灰岩山地侧柏和油松各组的混交林和纯林中分径级对等地选择标准木,建立数学模型,估测各标准地每公顷林分的生物量;在灌木和草本植物中利用面积比例的方法,测定不同林分中灌草层的生物量.同时分析了石灰岩山地中混交试验林及其纯林中乔木层和林下植物的现存生物量状况.结果表明:混交林中乔木层生物量小于侧柏纯林和油松纯林的生物量;混交林中灌草层的生物量小于侧柏纯林和油松纯林的生物量;然而混交林的总生物量大干侧柏纯林和油松纯林的总生物量.  相似文献   

11.
通过两阶抽样法对浙江省仙居县487万hm2公益林区域内,111个生态公益林样地的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松木林和杉木林、毛竹林、灌木林等6种主要林型的生物量动态变化及其分布进行了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仙居县杉木林群落生物量最高,平均为9975 t/hm2;针阔混交林次之,群落生物量平均为9613 t/hm2;灌木林群落生物量最低,平均为3880 t/hm2。如果采用本地的参数和按类型进行详尽的调查和统计,得到的生物量和生产力估算将更可靠。  相似文献   

12.
间伐对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的短期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不同间伐强度下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及其分配格局,进一步优化林分经营管理措施,准确评估间伐对杉木人工林生物量和碳储量的短期影响,为提高人工林的碳汇能力提供依据。【方法】以福建省三明市官庄国有林场11年生杉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选择坡度、坡位、土壤条件相对一致的林分,按照完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设置弱度间伐(31%,伐后林分2 250株/hm2,LIT)、中度间伐(45%,伐后林分1 800株/hm2,MIT)、强度间伐(63%,伐后林分1 200株/hm2,HIT)等3种间伐强度;共设置9块20 m×20 m样地,采集深度为1 m剖面内不同土层的土壤;并在样地内每木检尺,利用生物量回归方程对乔木层生物量进行估算,同时实测林下植被和凋落物生物量;通过元素分析仪测定植被和土壤碳含量,并根据碳含量估算碳储量。【结果】间伐后3年,杉木人工林乔木层碳储量随着间伐强度的增加而减小,LIT、MIT、HIT处理样地乔木层碳储量依次为66.16、58.78、49.71 t/hm2;杉木人工林灌木层和草本层的碳储量随着间伐强度的增加而显著增加,分别占生态系统碳储量的0.03%~0.19%和0.01%~0.67%;凋落物层碳储量占生态系统碳储量的2.87%~4.32%,间伐对凋落物层碳储量无显著影响;土壤有机碳储量在不同间伐处理间差异显著(P<0.05),杉木人工林土壤层碳储量随着间伐强度的增加而降低,HIT处理土壤层碳储量较LIT和MIT处理降低了32.07%和1.03%。间伐后3年,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储量随着间伐强度增加而显著降低(P<0.05),LIT、MIT和HIT处理样地总碳储量依次为173.85、161.12、121.73 t/hm2。乔木层和土壤层碳储量之和占比超过90.00%,表明乔木层和土壤层是巨大的碳库,且间伐短期降低生态系统总碳储量。【结论】间伐后短期内杉木人工林乔木层、凋落物层和土壤层碳储量随着间伐强度的增加而下降,而灌木层和草本层的碳储量则随着间伐强度的增加而增加,表明间伐3年后试验林地还处于恢复期,杉木人工林间伐短期内会降低生态系统总碳储量。研究结果可部分解释间伐后短期内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各组分碳储量的分布格局,并为研究区的人工林碳汇增加和可持续经营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比较了多代杉木萌芽林强度间伐并补栽细柄阿丁枫(留杉栽阔)和保留杉木多代萌芽林(对照纯林)两种模式C贮量的差异,结果表明,留杉栽阔模式C库总量为163.25 t/hm2,比纯林模式C贮量(139.38 t/hm2)增加了17.13%.土壤层C贮量在整个生态系统C贮量中所占比例最大,留杉栽阔中的土壤C贮量比杉木纯林有了明显的增加(27.73%);另外,留杉栽阔后乔木层C贮量也有所提高,从杉木纯林的64.73 t/hm2增加到留杉栽阔后的68.99 t/hm2.因此可以看出,留杉栽阔经营模式可以增加杉木林生态系统的C吸存能力.  相似文献   

14.
以33a生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Lamb.)Hook.)人工纯林为研究对象,研究择伐强度对森林环境效益的影响.设置弱度(12.5%)、中度(22.9%)、强度(49.3%)和极强度(62.7%)4种不同择伐强度,跟踪调查试验样地5a和8a后土壤及凋落物持水、保肥及林分固碳释氧的价值变化,分析不同择伐强度对生态环境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择伐强度的增大,生态环境效益总价值呈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趋势;弱度和中度择伐5a和8 a后,可产生环境收益463.5~804.2元/hm2;强度择伐5 a后,导致环境成本23.7元/hm2,但8 a后可产生环境收益747.4元/hm2;极强度择伐5 a和8 a后,导致环境成本488.6和48.1元/hm2.因此,杉木人工林弱度、中度和强度择伐,能较好地促进其发挥涵养水源、保肥和固碳释氧3方面的生态服务功能,建议类似林分择伐强度不超过强度择伐.  相似文献   

15.
杉木幼林磷肥利用率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肥力中等、其它条件正常的酸性红黄壤上,对2年生杉木幼林进行不同磷肥品种(磷酸氢二铵、过磷酸钙、钙镁磷肥)、不同施肥方式(沟施和穴施)的施肥试验。试验进行7个处理、3次重复的随机区组设计。结果表明:施肥后两年内各处理林木胸径、树高、当年抽高等生长指标差异不显著,但总的生物量及叶生物量差异明显,尤其是沟施磷酸氢二铵能明显增加叶和林木总的生物量;施肥后两年内磷肥的利用率以沟施磷酸氢二铵最高(12.45  相似文献   

16.
间伐对杉木人工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的短期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究大径材培育目标下间伐对杉木人工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的短期影响,为缓解杉木人工林地力衰退问题和大径材定向培育提供指导。【方法】以16年生杉木人工林为对象,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设置3种间伐强度,分别为强度间伐(32%,编号HIT)、弱度间伐(23%,编号LIT)、对照组(0%,编号CK),研究不同间伐条件下杉木人工林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SMBC)、生物量氮(SMBN)含量的变化及其化学计量特征[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比,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与土壤全碳(TC)、全氮(TN)含量比,即SMBC/SMBN、SMBC/TC、SMBN/TN]之间的差异。【结果】在不同间伐强度下,杉木人工林不同土层SMBC、SMBN含量及SMBN/TN的值从大到小依次为HIT、LIT、CK;SMBC/TC的值除在≥10~20 cm土层以强度间伐(HIT)最高之外,其他土层均以弱度间伐(LIT)最高;SMBC/SMBN的值除在≥20~40cm土层,以CK最高外,其他土层均以LIT处理最高;从土壤的垂直分布特征来看,杉木人工林SMBC、SMBN含量从大到小依次为0~10、≥10~20、≥20~40 cm,即呈现出SMBC、SMBN含量随土层加深而降低的趋势。【结论】强度间伐对SMBC、SMBN含量影响明显,可能有利于提高土壤肥力;加强对土壤地力的维护,从而改善杉木大径材的培养。  相似文献   

17.
不同岩性上马尾松、杉木生长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实验生态学的方法,并通过方差分析,对6类不同岩性发育的土体上11年生马尾松、杉木生长和生物量研究,以揭示岩性-土壤与马尾松、杉木生产力的关系,为系统培育马尾松、杉木速生丰产林奠定基础。研究结果表明:6类不同岩性发育的土体对马尾松、杉木的高、胸径生长及单株生物量效应影响不同,但有类似的变化规律,即高生长和单株生物量均为长石石英砂岩>玄武岩>石英砂岩>变余砂岩>第四纪红色黏土>煤系硅质砂页岩,胸径生长为长石石英砂岩>玄武岩>石英砂岩>变余砂岩>煤系硅质砂页岩>第四纪红色黏土,马尾松的生长略好于杉木;马尾松、杉木各自的高生长、胸径生长以及去皮干、干皮、叶、根、和全株的生物量差异极显著(P<0.01),带皮枝的生物量差异显著(P<0.05),而在两树种之间则均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8.
东南滨海沙地主要造林树种的生物量与能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GR-3500型氧弹式热值仪测定了福建省东山县赤山林场木麻黄林、厚荚相思林和湿地松林的能量现存量,结果表明:木麻黄林现存生物量为156.82 t/hm2,各组分热值(总能量与总生物量的比值)处于19.84~21.70 kJ/g,整个林分平均热值为20.26 kJ/g,能量现存量为3 177.95 GJ/hm2,干的能量最大占总量38.09%,果的能量最小占总量0.77%;厚荚相思林现存生物量为149.51 t/hm2,各组分干重热值为19.98~23.48 kJ/g,整个林分平均热值为20.59 kJ/g,能量现存量3 079.16 GJ/hm2,干的能量最大占总量57.67%,果的能量最小占总量3.06%;湿地松林现存生物量142.22 t/hm2,各组分干重热值处于20.53~21.54 kJ/g,整个林分平均热值为21.00 kJ/g,能量现存量为2 986.28 GJ/hm2,其中干的能量最大占总量35.08%,枯枝的最小.3树种林分具有较高的现存生物量、能量现存量、各组分热值和整体平均热值,体现出较高的太阳能利用率.可见从热值与生物量的角度看,木麻黄、厚荚相思和湿地松是海岸沙地造林的良好树种.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滇中地区分布的滇青冈萌生灌木群落.在群落学调查的基础上,应用收获法和维量分析法相结合,对群落生物量和主优势种——滇青冈树种地上部分的生物量,生物量的径级分布,各器官生物量的分布,及其各层生物量的分布规律的研究.以提供对这类萌生栎类灌丛开发利用、保护、经营管理方面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