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4.
5.
6.
当代高新技术伦理的新问题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当代,人类已不再盲目地满足于高新技术会造福于人类,而谨慎地寄望伦理制约应成为克服技术负效应的内在机制。本文通过对高新技术中蕴涵的令人担忧的问题,指出其对传统伦理的冲击,进而提出传统伦理回应挑战应发生伦理尺度的变化,以及当代高新技术伦理的时代把握视角,以求在高新技术时代寻找人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在现代性的伦理话语中,表面上将自然与环境作为同一个概念来使用,而实际上暗含着根本性的转折:从自然向环境的重心转移,反映了人对自然态度的变化,并预示着人与自然之间关系恶化的趋向。由是观之,环境伦理不过就是现代社会伦理的延展,尚未改变保护自然的伦理次序:把原有的基本社会道德规范加以推广,把生态平衡作为一种重要的工具价值加以重视,以为就此达到了环境伦理的目的。与此不同,生态伦理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道德关系,最终会对人的社会现实生活产生影响,触及人的根本利益。 相似文献
8.
9.
10.
人类的过分理性化以及有组织的控制自然过程,是导致现代社会发展合法性危机的根本原因。本文从人类谋求可持续发展的愿望出发,提出人应该重新认识科学技术的价值和局限性,唤起人在理性地与自然交往的同时,应该注重人与自然的道德关系建设,在进一步的生存实践中重新寻找促进“平衡”与“和谐”的行为规范。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工程伦理教育逐渐引起国内外学术界和社会各界的关注,正在成为自然辩证法研究的一个新的热点领域。本刊与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科学技术与工程伦理专业委员会共同组织了这一期笔谈。有六位专家学者各抒己见,以期引起更多讨论,推动我国工程伦理教育的深入开展。 相似文献
12.
工程活动的自然伦理诉求与工程师的自然伦理责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然辩证法研究》2017,(5):123-127
工程具有自然属性,自然是工程活动赖以进行的前提和基础。尊重自然、保护自然、顺应自然规律、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工程活动基本的自然伦理诉求。工程师因其特殊的角色和地位,在工程活动中担负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自然伦理责任,这种自然伦理责任贯彻在工程师工程决策、实施及管理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13.
论科学伦理的多重维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试图从新的、更广阔的视域审视和建构科学伦理,提出科学伦理不只是科学家的伦理,也不只是科研伦理和科学成果的应用伦理,而是全员伦理、全程伦理,归根结蒂是社会伦理、国际伦理。只有通过全人类的共同努力,使科学知识的创新与进步服务于人类的可持续生存和发展,科学与人类才能得到真正的救赎。 相似文献
14.
科学与伦理问题不仅是科学伦理学、科学哲学等学科中的一个重大理论问题,也是当前科学技术政策制定的重要参照指南,同时对于科学家严谨学风,端正社会公众对科学的态度,都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对应全球化科技发展及反思伦理,李醒民教授《科学与伦理》一书指出,德行伦理在当代的实际处境,并同时提出可行的因应之道与成全之道,显然极富启发性... 相似文献
15.
对现代科技的伦理预见和伦理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关于科学技术是否可以进行伦理评价的讨论中,有一个问题是一直被忽视的,即对科学技术的伦理评价,实质上同时是一个对科学技术的伦理预见的问题。对科学技术而言,伦理预见优先于伦理评价。现代科技的发展迫切地提出了对科学技术伦理预见的必要性;同时,对科学技术的伦理评价是不可能摆脱人类中心主义立场的。 相似文献
16.
17.
18.
人与计算机聊天是对人与人聊天的形式化描述,形成的是.主体一客体"结构;这种新型的交往关系不能满足成功交往行动的有效性要求,将会引发诸如造成现实人际交往的障碍、对人的情感产生负面影响、使社会伦理和商业伦理面临新的挑战、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产生负面影响等伦理风险,这就需要从社会伦理、商业伦理和青少年伦理等多方面建构聊天机器人的伦理道德规范,以便引领这一技术发展向着正确的方向迈进. 相似文献
19.
技术的伦理与政治意含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技术的伦理与政治意含高亮华传统的观点认为技术简单地是一种达到目的的中性手段或工具体系。根据这种观点,技技术本身似乎是无可指责的,技术所带来的一切不良后果、它现在所拥有的毁灭性能力都仅仅源于人类对工具的滥用,源于人类对技术目的的不适当的规定。然而,历史... 相似文献
20.
作为传统性玩偶与AI的结合体,伴侣机器人能够在“身”“心”维度满足人类需要,但这并不能构成其充当人类伴侣的充分道德理由。为此,伴侣机器人需要得到严肃的伦理审视。考察从小到大的三大伦理场域:“个体-家庭-社会”,伴侣机器人可能会对当前人类的“身份伦理-家庭伦理-社会伦理”造成强烈冲击。原因有三:一、伴侣机器人并不具有专属于“人”的性别,但它因具类人化的外形,故可获得虚幻的“第三性别”。二、伴侣机器人具备一定的性能力,故可成为家庭生活中想象的“第三者”,对夫妻的情感及性关系造成威胁。三、伴侣机器人不是道德主体,但人们又易将道德期待附加在它身上,使其处于尴尬的“道德盲区”。综上,伴侣机器人只能停留在伴侣的功能性维度,而无法上升至伦理性维度。故,机器人不能成为人类的伴侣。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