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黄腹角雉的繁殖期行为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对2对笼养黄腹角雉繁殖期行为的观察研究表明,雌、雄鸟进入繁殖期后,活动强度都明显提高,每天存在2个活动高峰.雄鸟求偶炫耀(包括完全和不完全炫耀)在3月中、下旬达到高潮,并随着雌鸟产卵发生周期性变化.每天有2个求偶炫耀高峰.雌鸟于3月下旬进入发情产卵期.雄鸟用嘴衔住雌鸟头顶或颈、肩部的羽毛完成交配.对同笼异性和不同笼同性角雉繁殖期行为发生的频次和持续时间等进行了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2.
3.
本文通过采用生物信号采集处理系统对不同发育阶段的虎皮鹦鹉的声音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1)随着虎皮鹦鹉的成长,叫声越来越复杂,幅度越来越高;(2)在成长的过程中,雄鸟比雌鸟的叫声更复杂,但幅度不如雌鸟的高. 相似文献
4.
鸣禽的鸣叫行为具有明显雄雌差异,一些鸣禽只有雄性可以鸣叫,而雌性却不能,这种行为上的差异是由中枢神经系统的双态性所决定的,鸣禽鸣转系统性别分化的方式与经典的性别分化方式不同,雌激素起重要作用,结合近年来国内外的研究进展,介绍了脑性别分化与鸣叫行为的若干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
5.
6.
在光暗周期14L/10D、恒温28℃、相对湿度75%的人工气候箱中,研究了樟巢螟成虫的交配行为和雌蛾的产卵行为.结果显示:樟巢螟成虫在光周期不发生交配行为,进入暗周期后少数雌雄蛾开始发生交配行为.从暗周期5h开始雌雄蛾交配率明显上升,并且在暗周期6.5~7 h达到交配高峰期;不同日龄成虫的交配率不同,以2~3日龄的成虫交配率较高,高峰期交配率达到43%;樟巢螟雌雄蛾的交配行为依时间顺序可以分为预交配期和成功交配期2个过程.雌雄蛾间的交配主要发生在暗周期5~9h.雌蛾产卵全程都在暗周期内,交配后第1天有少许雌蛾开始产卵,第2天产卵雌蛾开始大量增加,第3天时达产卵高峰,而第4天产卵量急剧下降,其中在第2天和第3天达到产卵总数的84%;室内条件下卵块为2~3层的层堆,每卵块平均47.6粒.雌雄蛾的交配率及雌虫产卵量和虫龄有着显著的曲线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本项研究在浙江省岱山县秀山岛进行,结果表明繁殖期北草蜥(Takydromus septentrionalis)种群中绝大多数个体占据一定面积的巢区,巢区面积的大小用巢区半径平均值的平方(r~2)估算。成体的巢区面积显著地大于幼体,成雄的巢区面积显著地大于成雌。1988年,成雄和成雌的r~2值分别为49.8±13.9和31.1±22.2,幼体仅为11.6±7.3,1987,1988年估算研究区内的种群大小分别为83条和110条,1987年,成雄和成雌的r~2值分别为66.1±16.7和35.2±19.1大于1988年相应的成雄和成雌的r~2值,但在统计上不显著。 相似文献
8.
2008年3—8月,在四川省南充市郊通过野外观察、录音、室内计算机处理及声谱分析对黑尾蜡嘴雀繁殖期的行为和鸣声之间的联系做了初步研究.黑尾蜡嘴雀有占区、驱逐、求偶、报警、屈服、飞行、采食、召唤等鸣声,结合鸣声和行为之间的联系确定了每种鸣声的生物学意义.通过对862组鸣声样本8种鸣声的声学特征进行统计、对比和分析,发现黑尾蜡嘴雀的鸣声结构简单音节类型较少,鸣叫过程中往往出现高度的音节重复现象,并多有谐波;各类鸣声在声学特征的各个方面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 相似文献
9.
《河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2)
2014-2015年利用视频监控法对保定市动物园5对笼养黑鹳(Ciconia nigra)的交尾行为进行观察记录,结果表明:笼养黑鹳交尾最早开始于1月5日,最晚结束于4月24日.交尾持续日期平均为(14.60±2.967)d,一天中不同时段的交尾次数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交尾的高峰期出现在07:00时和日出后的1h内;交尾时雄鹳尾部偏向性个体间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交尾的持续时间为11~24s,平均交尾持续时间为(15.07±2.560)s,主要集中在13s;交尾后的鸣叫时间为2~11s,主要集中在2~3s;交尾过程中雄鹳尾部下压1~6次,平均为(3.47±1.068)次,主要集中在3次. 相似文献
10.
西黑冠长臂猿滇西亚种(现仅存不超过3个群体)仅分布于我国云南澜沧江以西,其中永德大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该亚种最重要的种群分布地.2018年,永德大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首次开展了对这一种群2个群体的系统鸣声监测工作(持续1年),结果显示该种群的鸣叫频率平均为0.439次/d(A群0.421次/d;B群0.456次... 相似文献
11.
孙善利 《辽宁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9,(2):1-5
自从J.R.Ringrose引进套代数以来,它已成为非自伴算子代数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特别是它和系统理论有着密切联系,受到人们普遍注意,关于套代数中元素逆的问题是套代数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本文给出这个问题一种描述,对可数的简单套给出元素逆问题的确切回答,并讨论了可数简单套的其它性质。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Banach空间上套代数中的有限秩算子,得到了有限秩算子的分解定理:F为algN中的n秩算子,当且仅当F可写成algN中n个一秩算子之和;及一秩算子的判断条件:T∈algN,且T≠0,则T为一秩算子当且仅当下面的条件成立,若A,B∈algN且ATB=0,则AT=0或TB=0。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腹腔内巨大囊性占位性病变的CT表现,并重点探讨其在CT诊断方面的价值.病灶体积较大失去了原病灶的典型影像表现容易导致判断失误和误诊.方法搜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巨大囊性占位性病变共14例,其中腹腔内囊腺瘤8例,其中1例为超级巨大型;囊腺癌2例;子宫内膜异位囊肿2例;肠系膜囊肿2例.所有病例都经过平扫,部分经过平扫加增强扫描或三维重建.结果:14例病人都诊断为囊腺瘤,腹腔内囊腺瘤的正确诊断例数为8例,其中4例未做增强扫描,诊断困难,有2例误诊.结论:腹腔内巨大囊性占位性病变具有相似的CT特征,在病灶体积较大的情况下病灶失去了部分典型影像表现,从而对疾病的正确诊断带来一定的困难,尤其在定位定性诊断上经验不足,认识这些困难有助于掌握巨大囊性占位性病变在疾病发展中的一般规律. 相似文献
14.
高校图书馆占座自习现象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丁永玲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0,20(14):5-7
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分析了高校图书馆占座自习现象产生的原因,为了缓解高校图书馆座位资源与学生需求的矛盾,提出了加强图书馆自习座位管理、提高学生文明素质等治理方案。 相似文献
15.
首次报道了陆马蜂(Polistes rothneyi grahmi Vecht)的蜂巢选址、建造过程、生态学适应性等重要生物 学特性,并对其筑巢行为进行了初步揭示.陆马蜂对建巢位置具 有一定的选择性,一般在蔽风、蔽光的树木上或窗檐下营巢;蜂巢以最初建造的4个巢室作 为中心,分别沿其连接处添加巢室,逐圈累积而成;蜂巢的形态结构是马蜂在长期生存竞争 中,与环境相适应,与筑巢、产卵、幼虫成长、化蛹等生命活动相协调,全面、整体进化的 结果:1)马蜂营巢的目的在于繁育后代,所以营巢过程要受繁育后代需要的影响,即产 卵、孵化、幼虫成长、化蛹过程的各种条件所需是巢室数量、巢室大小等的决定因素;2) 蜂巢的圆形,钹状构造及卵在巢中的附着位置体现了马蜂为增加生存机会而形成的对环境 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16.
阜阳市池鹭巢址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9-2013年,采用样方法对阜阳市两个营巢地主要营巢鹭鸟池鹭(Ardeola bacchus)的巢址特征进行了调查,选取了11个巢址变量,营巢树种、最短巢间距、巢高、巢树高、巢树枝下高、巢树胸径、巢树冠径、巢周围1 m半径内植被郁闭度、巢上方郁闭度、巢离树干距离、巢离巢区边缘的距离,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方法研究池鹭的巢址特征。结果表明,4个主成分描述了池鹭的巢址特征:巢树因子、高度因子、干扰因子、保护因子,各自的贡献率分别为30.527%、19.456%、15.307%、9.657%。 相似文献
17.
褐马鸡巢址选择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1995年-1998年4月-7月,在山西省泉沟,芦芽山,五鹿山自然保护区对褐马鸡的巢址选择作也研究,结果表明,褐马鸡筑巢生境主要为海拔1500米-2840米的针阔叶林小生境中,在不同海拔高度上均匀分布,巢址坡向主要为NEE和NW向,坡度较大,对巢址1m*1m,10m*10m,植被样方不同层次盖度作统计分析,表明褐马鸡巢址选择更多的依赖于林分郁闭度等环境因子/ 相似文献
18.
19.
为了探讨社群巢这种早期环境富集方式对动物社会识别的影响,我们收集标准巢和社群巢的 C57BL/6 J子二代动物各30只,以Habituation/Dishabituation模型进行四次的习惯化实验和第五次的去习惯化实验并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无论在标准巢还是社群巢条件下,雌、雄小鼠均表现出社会识别能力;与标准巢条件下的社会识别相比,社群巢条件下C57BL/6 J小鼠的社会识别能力并未有显著增强。我们推断,社群巢这种早期环境富集方式不能使动物的社会识别能力发生显著性变化的原因可能是社会识别作为动物的一项最基本能力,后天环境对其的影响甚小。另外,关于社群巢的研究也有益于探讨动物其它更高层次的社会行为。 相似文献
20.
利用算子的几何秩在线性等距映射下不变的性质研究了套代数弱闭模中紧算子空间的线性等距满映射,最后得到其空间实现形式.此法为以后研究其他算子空间或算子代数的等距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