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74 毫秒
1.
先秦至汉魏六朝的部分文学作品,表现了女性独立意识的萌芽及其最终大胆抗争的现象,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女性为争取人生自由所走过的艰难历程.  相似文献   

2.
汉末魏初,荐举文书中的人物评价标准经过西汉对士人忠与谋的重视,东汉对士人自身秉性的认可而发展成为对士人清名的推崇。“清”成为汉魏易代之际士林人物品评的核心关键词。这种集中体现其时士人理想人格之“清”在承袭士人清白品性的传统意义之外,更增添了士人在乱世中激浊、厉俗的新内涵。汉末魏初士人思想的更新是“清”评形成的基础,而统治者对德高望重且清虚自守的士人的需求与召唤又加速了“清”评的形成。  相似文献   

3.
汉末,士人与政权日益疏离,正统观念逐渐淡化,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丧失。人们开始超越儒家道德标准而寻求独立的自我价值,个性意识觉醒,从而导致了对自然之美的发现。对儒家思想中的人类中心主义的破除,是自然山水向人类呈现自身之美的前提;对儒家道德理性的扬弃和承认感性需求满足的合理性,使对自然山水的审美成为了士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需要;摆脱对政权、君主的依附地位,体道的人生超越了入仕的人生,道与美的相通,导致了士人由体道而走向发现自然山水之美。  相似文献   

4.
韩愈作为一代英才,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具有很高的成就。他以他的胆识和品格,以强烈的主体精神,为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积极实践。他的自觉精神在士人心中成为楷模,从宋代士人学韩之主体精神并进一步发展,构建宋代士人独特的士人价值心态可以看出,韩愈对宋代士人的影响无疑是深刻的、巨大的。宋代士人心态中具有帝师意识的继续张扬、以道自任精神的复活、人格理想的重塑、改革精神与会通化成等特征,这些无不受到韩愈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魏晋南北朝是士人独立意识的形成阶段。魏晋南北朝士人意识原本是作为一种整合社会的力量而出现的;但是,由于客观因素的影响,士人意识同时体现了某种创造维度与斗争维度的僭越功能。魏晋南北朝士人意识的僭越功能不总是革命性和颠覆性,其对于中国传统社会的定型、中国传统文化内核的确定、中国士人阶层的定位等方面都彰显出了某种二律背反的旨趣。  相似文献   

6.
庄子和屈原有不同的价值取向,但二者对士人的影响又统一于一体,这是因为庄子和屈原有着相似的人生超越.他们超越世俗人生后所进入的人生境界是对立互补的,这种对立互补使得他们的影响能够统一于后代士人身上.这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在庄子、屈原行为问的折衷、在不同的时候引屈原或庄子为知己、以旷达的心态积极入世.  相似文献   

7.
魏晋时代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且颇具风采的一个时代。这一时期玄学盛行,崇尚精神解放,它以对人生的爱恋、自我的发现与肯定,以及崇尚自然、超然物外为风尚,形成了魏晋士人独有的哲学、自由的美学精神,形成了魏晋士人所追求的理想人格———"自然"人格。理想人生境界的确立,从根本上奠定了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风范,其影响是甚为深远的。  相似文献   

8.
<世说新语>凸现了魏晋男性士人阶层对女性作用的肯定,说明魏晋士人意识中的女性超越了原定的所谓"社会角色”,男性士人对女性反权威行为的认同体现一种深层次的平权思想,对女性才情的肯定还是魏晋士人阶层尊重妇女的重要表现.  相似文献   

9.
扬名意识源于人类延续个体生命历程的愿望,是人类追求不朽的永恒梦想。其对现世功业的执著追求,实现不配人生的进取精神,深刻影响着古代士人的价值取向。司马迁在扬名意识下创作了《史记》,在为历史人物立传扬名的同时,也使自己留名青史,流芳百世了。  相似文献   

10.
汉族士人对于北魏国家的政治统治和制度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政权当中的士人群体并不是浑然无别。由于门第政治的推行,汉族士人群体结构呈现出层级化的特点。这一结构特点与门第意识有关,同时也影响到他们的政治发展。造成这种群体结构特征的原因一方面是国家对门第政治的制度化,另一方面也是士人之间深厚的门第区分意识。  相似文献   

11.
王佐是元末明初岭南的重要诗人,前期作风浪漫豪放,积极组织与参与南因诗社活动;出仕后则恭敬谨慎,以成功退隐为士林称羡。其诗歌总体雄浑其重,前期以雄峻丰丽为主,后期则转趋沉郁,气骨减弱。王佐诗歌风格总体风格和阶段性特征,是其个性作风、生活经历和明初政治文化背景变化的产物。  相似文献   

12.
吐蕃的一代女王赤玛伦和一代女皇武则天近乎处于同一个历史时期,她们分别是吐蕃和唐朝的女政治家。文章以藏、汉文历史资料为依据,通过对赤玛伦和武则天生平主要事迹的比较、叙述,分析了她们的异同点,重点论述了她们摄政或主政时期为唐蕃友好关系的发展、汉藏人民之间的友好往来做出的历史贡献,为实现中华民族大团结和祖国统一提供了重要的历史启示。  相似文献   

13.
王恕是明中叶有宿德重望的大臣。文章采用以传为主、评传结合的方法 ,对其生平事迹作了较详细的述评  相似文献   

14.
宋代绘画是中国绘画艺术发展的高峰。宋代由于社会稳定、经济发达、城市繁荣导致市民阶层的壮大、市民意识的高涨和价值观念的转换,长期以来以宗教绘画创作为主和一贯关注贵族人物题材的画家开始自觉地关注市井题材,反映市民生活。风俗绘画除了延续辅助皇权“成教化、助人伦”的戒鉴作用外,更体现了庶族地主和城市平民的生活愿望,迎合世俗的欣赏口味和心理要求,以愉悦心目、平淡天真的观赏倾向和情趣为重,显示出独有的文化活力和艺术功能。在这样的背景下,宋代风俗画创作走向高潮。  相似文献   

15.
金亡后文人出路约有五端:仕于新朝、依于汉人世侯、归隐山林乡里、入道和入宋。但均与新朝有不同程度的联系,完全决绝的态度不成为其主要选择。他们普遍存在着心理上的二重性,既保持抱节守志、不仕二姓的传统观念,又对新朝并无强烈的敌视态度,更不排斥与新朝上层人物的交往,这与金末元初整体的文化背景亦有关联。他们对金朝灭亡和自身存在的视角,由现实性转为历史化。将现实中的家国之覆转化为历史性事件来感慨,有冷眼旁观的伤感,却缺乏一些切肤之痛;而国亡修史这一举动本身是在历史的追溯中探寻文化认同感的努力,是承认新朝正朔的体现;同时华夷之辨不再构成金遗民预设的心理前提和内在的心理伤痛。  相似文献   

16.
李商隐是晚唐一位极具个性的诗人,他一改元白诗派平实粗俗、韩孟诗派奇异诡谲的诗风,开创了凄美浑融、瑰丽沉绝的诗歌风貌。他善于将外在的物象融入自己的心灵世界里,创造一种朦胧缥缈的意境,并以自己独特的审美视觉来抒发自己的身世之感、时世之怨,在一定层面上赋予了这些意象特定的人生哲理和宇宙时空感悟,月亮意象在这其中具有代表性。  相似文献   

17.
明朝嘉靖时期宰相严嵩虽被认为是一代奸佞,但同时也是一名诗人,其诗风形成和发展具有一条轨迹,循着这一轨迹,以他的诗歌发展变迁为研讨对象,探寻了他仕途出入的五个阶段对其诗歌内容和诗风产生的影响,从整体上对严诗在严嵩不同的人生阶段中所具有的价值和特点进行了初步概括。  相似文献   

18.
有关宋代公吏制度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的实效状况,以及公吏阶层的法律生活包括任用、素质、收入和执法等活动的研究,因资料匮乏而凸显空白.中国古代"文史一家"的传统使得<水浒传>描写的社会生活具有一定的真实性.从作品人物、篇幅和内容上看,<水浒传>是一部主要描写公吏法律生活的作品.为此,以<水浒传>为素材来考察宋代公吏的法律生活状况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对高校学生生命教育有关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东莞理工学院的部分学生为样本,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进行统计分析,了解、研究当今高校学生的生命认知现状以及他们对生命价值与意义的思考,进而提出在高校开展生命教育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20.
李贽,明朝晚期著名的思想家,少年饱学,中年入仕,官至姚安知府,继而辞官归隐,不欲还家,这种有才不仕、有官不敢,有家不归之“异端”,随引后入无限之叹求,李贽晚而不归,所归于他生命的永恒追求-“真”与“直”,“真”与“直”是李贽全部思想的基础,亦是他种种行为选择的最终根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