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周文 《科技信息》2007,(22):127-128
本文从分析一代翻译楷模朱生豪的生平和译作入手,探究其"志在神韵"的翻译观,他在中国翻译思想史上所起的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以及他对中国传统译论的形成起到了不可或缺的枢纽作用。  相似文献   

2.
朱生豪被誉为莎士比亚戏剧最重要的译者之一。他在向中国译介莎士比亚及其著作中发挥了关键的作用。本文将以对《哈姆雷特》第三幕第一场中的独白的翻译为例。通过对比朱生豪和梁实秋两位翻译大家对这一独白的不同译本,本文旨在分析朱生豪在创作最接近原文,最自然的译文中所做的努力,及这些努力在其翻译原则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3.
邱蕴琛 《科技信息》2010,(7):199-199,56
本文从朱生豪的生平入手,对朱生豪先生在艰难困苦中矢志译莎之动力进行探讨。兴趣、爱国思想、经济窘迫皆是朱氏译莎之原动力。对莎剧的热爱是其翻译的动力,内在因素,“经济”和“爱国”起到了推动和激励作用,是外在的因素。  相似文献   

4.
双关是莎士比亚所运用的重要修辞手段,能否成功译出双关对重现莎剧的艺术技巧和丰富内涵意义重大。从双关修辞的艺术效果角度,探讨了朱生豪《汉姆莱脱》的双关翻译,指出其译文存在缺陷,未能忠实地体现原剧的艺术风格、语言特色及戏剧效果。  相似文献   

5.
神似理论是我国传统译学的重要内容。众多学者如陈西滢、曾虚白都曾对其对神似进行过探析,译莎巨匠朱生豪也曾贡献出自己的独到见解。本文拟从陈、曾二位各自的论点为参照系,并结合朱氏的译莎实践及翻译原则,来深入探究朱生豪神韵观的基础部分和深层内涵。  相似文献   

6.
从莎剧翻译看朱生豪的翻译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芳 《科技信息》2009,(19):155-155,85
翻译思想是翻译家对翻译经验的高度提升和高度认识,反过来又指导翻译实践,由此获得新的经验。翻译的能产性可以被理解为翻译思想对翻译风格,翻译技巧及策略的影响。本文从朱生豪的译莎背景,以及他在翻译莎士比亚作品过程中采取的策略,技巧等方面探索朱生豪先生的翻译思想和理论。从而指导我们今后的翻译工作。  相似文献   

7.
莎士比亚的著名悲剧《哈姆莱特》诞生于17世纪初的英国,翻译家朱生豪在抗日战争期间将《哈姆莱特》译人中国。从该剧本诞生的社会语境、译人中国的时代语境和译者个人的翻译目的乃至译本的思想内容等方面综合来看,《哈姆莱特》译本在中国抗战的大环境下被赋予了丰富的战斗精神。  相似文献   

8.
金鑫 《科技信息》2009,(28):I0157-I0158
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体裁,戏剧具有双重属性一舞台性和文学性,因而戏剧翻译一直是翻译理论与研究领域里一个难解的话题。本文试从语境因素入手,具体探讨戏剧翻译的策略和方法,并且通过对老舍《茶馆》两个英译本中的事例进行研究和分析,尝试得出这样的结论:译者应该考虑语境因素对戏剧翻译的影响,译文不仅要忠实于原作,同时还要考虑舞台演出效果,成功的戏剧翻译应该是文学性和舞台性两者的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9.
论郭沫若的翻译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沫若是一位在中国翻译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翻译家。他的翻译理论与实践,特别是诗歌翻译与戏剧翻译的成就,不但影响着创造社,也影响着一个时代的译坛和文坛。对郭沫若翻译思想的研究,将有助于对“五四“新文学及“五四“翻译文学的研究,也有助于对中国现代文学史及现代翻译文学史的梳理。  相似文献   

10.
语新闻标题的翻译策略:直译或基本直译;直译或基本直译新闻标题;尽量再现原文修辞特点;采用翻译权衡手法。通过对英语新闻标题特点的研究及对其翻译策略的透析,以期对新闻翻译工作者英语新闻标题的翻译提供可鉴之策,使国内读者能用新闻的眼睛更好地观望世界。  相似文献   

11.
自1921年田汉首译《哈姆雷特》至今,中国莎译已有了将近80年的历史,其中朱生豪的译本最为脍炙人口。朱生豪所译莎剧是中国莎士比亚翻译史上的杰作,但是朱译本在总体上还存在着两大不足。从朱译莎剧的得失入手进行研究有助于指导我们今后的翻译工作。  相似文献   

12.
由于自然地理环境的制约,生活在各个地区、各个时期的人皆具有不同的体貌特征和性格特点,进而发展出独特的语言、文化和思维方式.翻译既要处理表层的语言信息,其本质又是文化内涵的传达.由此,翻译又会同自然地理环境发生必然的间接联系.  相似文献   

13.
隐喻的解读过程,即通过联想给喻体指派一个与喻体相关的特征的过程。在解读隐喻时,听者应假定言者的话语具有最佳关联,在此基础上激活认知语境,推理出合理的喻义。隐喻的翻译方法大致有四种:直译法、换喻法、明喻法和意译法。  相似文献   

14.
邾国地理考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邾国的地理变迁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难点问题。围绕邾国在邾文公之前的初封地、在迁绎之前邾国曾在何处建都以及黄冈之邾与山东之邾的关系等问题,学术界一直有多种说法。通过梳理可知“邾凡有数迁”是有历史根据的。邹县应是迁至绎处前的最后的定居处。邾国从春秋延续至战国时期,当在战国后期被楚所灭,后被楚迁至湖北黄冈地区。  相似文献   

15.
朱湘的诗歌表现出一种悖论色彩,即在其诗作中,既有对生命的热情讴歌,又有对死亡的大声礼赞;前期是古典主义唯关的特色,后期则具有鲜明的现代派色彩;既有对人性悖论的困惑,又有对神性的向往。其诗中频频出现诗神这个概念,在世俗社会中,唯有诗神才是诗人心中的乌托邦,但诗神却在现实社会中遭遇尴尬。  相似文献   

16.
朱熹论"义"     
马继武 《潍坊学院学报》2004,4(1):100-101,104
本文以“义”为题。简略论述了宋代理学集大成者朱熹对“义”这一伦理范畴的诠释,认为朱熹所论之“义”。大致上可从两方面加以理解:(1)义者,天理之所宜;(2)义者,心之制。在此基础上。朱熹又将“气质之性”与“理”、“气”相混杂。进而杂揉以阴阳五行观念,对人所具有的“义”之品性加以限定。  相似文献   

17.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为纪念竺可桢先生先后设立了竺可桢科学史讲席和竺可桢科学史奖.文章详细介绍了三届竺可桢科学史讲席的举办情况和取得的效果,以及竺可桢科学史奖的奖项内容.  相似文献   

18.
陈柱(柱尊,1889-1944)是民国享誉一时的广西籍国学大家,他一生共有十个子女,均在各自领域里卓尔不群。原因有诸多方面,根因在萝村陈的家族文化精神铸造了陈柱一门的辉煌。诗礼传家,书画兼资,孝慈齐家,学以致用,既是萝村陈家族文化的基本内涵,也是陈柱及子女立足社会的精神支柱。从本质上说,这些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真义,对今天建设文化新广西仍有借镜作用。  相似文献   

19.
从 194 6年到 1996年 ,朱德历史定位可分为初步形成、基本确定、不断发展和全面认定四个时期。要将朱德进行历史定位 ,就必须全面客观公正、宜细不宜粗 ,必须将其置于领袖群体和中国近现代史的进程中加以观照。朱德的历史定位应该是 :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政治家、战略家、国务活动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国人民军队的缔造者 ,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最高统帅 ,党、国家和军队的主要领导人 ,“建设中国式的社会主义”思想的创立者  相似文献   

20.
朱光潜认为文学批评须以欣赏为基础,领会作家创作时的所想所感,将作品还原,把作品在头脑中重现,以之体现欣赏者的创造力,故名之为“欣赏的创造的批评”。在欣赏作品之后对其进行理性的“反省”,即所谓“名理”,在批评家和读者之间建立一条可以传达理念的通道,以此达到批评家和读者的沟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