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引滦入津输水工程流域浮游动物和水质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引滦入津输水工程沿线水域进行了浮游动物种类区系组成、现存量(密度、生物量)及分布的调查研究,结合历史资料和国内相似水体研究结果并辅以生物多样性指数的分析,对调查水域进行了水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结果表明,调查水域可初步划定为中营养型向富营养型过渡类型,并呈现富营养化加剧的趋势。  相似文献   

2.
引滦工程上游底栖动物及其水质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引滦输水工程上游水域进行了底栖动物种类区系组成、现存量(密度、生物量)及分布的调查研究. 结合历史资料和国内相似水体研究结果,并辅以生物指数的分析,对调查水域进行了水质生态环境质量评价.调 查水域可初步划定为中营养型类型.  相似文献   

3.
<正>本文介绍了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RS)等三大技术在数据的获取与处理上的各自特点,并结合江苏省盐城市水域调查,阐述了在水域调查矢量采集和后续水域数据更新中以GPS为基础升级的网络RTK技术可作为外业数据获取的主要手段;GIS数据处理功能强大,技术人员可以利用其强大的数据分析功能,快速查询到水域的空间位置信息、基础信息,并对其进行分析;RS可以快速、便捷地获取较大范围内监测区域的影像数据。  相似文献   

4.
对天津市武清区大黄堡湿地自然保护区的水域进行浮游动物种类区系组成、现存量(密度、生物量)及分布进行了调查研究.两次调查共采集到16种浮游动物,其中轮虫7种、枝角类5种、桡足类4种.结合相似水体研究结果比较并辅以生物多样性指数分析,对调查水域进行了水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结果表明,目前大黄堡湿地自然保护区的水质可初步划定为中-富营养型.同时提出了大黄堡湿地自然保护区环境管理和改善水质的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5.
2001年夏季胶州湾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特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根据2001年8月20~22日期间对胶州湾海域进行的大面积调查资料,对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浮游植物群落主要由沿岸暖水性种类组成,以硅藻为主,还有少量的甲藻、金藻和绿藻。湾中央出现的种类最多,湾口其次,湾边缘最少。细胞数量的高值区出现在B断面和A5站周围的水域,低值区出现D断面和E断面。此外,对群落多样性的研究表明,Shannon指数在湾北部的多数站位高于湾南部水域,在D2和B1站出现2个低值区;Margalef指数在湾内东部和D4站周围水域明显高于湾内西部和湾口水域;均匀度则在Bl和D2站周围水域偏高。浮游植物群落同营养盐的相关分析表明,调查期氨盐和磷酸盐是影响浮游植物生长的主要营养盐,中肋骨条藻、浮动弯角藻和旋链角毛藻等几种优势种类决定了这一关系。  相似文献   

6.
毕继锋  付荣恕 《科技信息》2011,(8):I0094-I0095
2010年春季,对天津市武清区大黄堡湿地自然保护区水域的浮游动物进行调查,研究其种类组成、生物量及其分布情况,并对保护区水质进行了生物学指数评价。结果显示:大黄堡湿地自然保护区浮游动物共17种,其中轮虫8种,占47%;枝角类5种,占29.5%;桡足类4种,占23.5%。在立体层次上和采用生物指数法对调查研究水域的水质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大黄堡湿地自然保护区水质初步界定于中度有机污染状态。  相似文献   

7.
针对天津市武清区大黄堡湿地自然保护区的水域进行底栖动物种类区系组成、现存量(密度、生物量)及分布进行了调查研究.两次调查共采集到35种底栖动物,其中水生昆虫19种,水生寡毛类7种,软体动物6种,水生线虫、线形虫和介形虫各1种.结合相似水体研究结果比较并辅以生物指数分析,对调查水域进行了水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结果表明,目前大黄堡湿地自然保护区的水质可初步划定为中-富营养型.同时提出了大黄堡湿地自然保护区环境管理和改善水质的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8.
对通辽市莫力庙水库及其临近地区鸟类进行了调查研究,共记录鸟类13目24科.42种.其中,夏候鸟27种,留鸟12种,旅鸟3种,现有鸟类比原有种数减少1倍多,调查数据及分析表明,本地区水域生态系统还没有得到完全恢复.  相似文献   

9.
湿地是陆地与水域交错而形成的水陆过渡地带,它对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这些作用的发挥必需有一定的水域为基础。鉴于多光谱遥感影像较高的定位精度和相对较低的价格,一直是湿地调查、研究与保护的重要数据源。首先探讨了水体特征提取过程,然后列举了具有代表性的提取方法,并对各个方法的特点进行了分析,总结了每种方法的优缺点和应用范围,最后阐述了湿地水体提取还需解决的问题,并对其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0.
基于多光谱遥感的水质监测处理方法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定量遥感理论和方法,将多光谱遥感数据和实测水质数据相结合,研究了水生态环境的空间分布,并对其进行了分析和评价.探讨了多光谱水遥感图像的处理方法和水质参数的数学回归模型,并以太湖水域的悬浮物含量为例,进行了回归分析.结果表明,采用遥感手段对水质进行监测是可行和正确的,由遥感数据得到的太湖水域悬浮物含量的空间分布也与太湖水域的实际情况相符.  相似文献   

11.
以北方盐碱地区的城市给水管网为实验对象,研究了管网中微生物可利用磷(MAP)的变化规律.实验结果表明温度高的条件下,管网中MAP的质量浓度较高.MAP的变化趋势与总磷的变化趋势相反,与生物可同化有机碳(AOC)在管网中质量浓度变化趋势相反.分析认为该地区磷元素是水样中微生物生长发育的限制因子.  相似文献   

12.
对太湖沉水和浮叶植物、底栖动物及其湖泊水质和沉积物状况等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沉水和浮叶植物的存在对太湖水质、沉积物特性和底栖动物的多样性均有一定影响.有草区与无草区比较:其水体透明度提高了1.12(5月)和1.99(9月)倍,TN浓度降低了1.84(5月)和0.70(9月)倍,TP浓度降低了0.99(5月)和1.58(9月)倍,叶绿素含量降低了2.17(5月)和1.54(9月)倍,有草区底栖动物的生物多样性(75种)明显高于无草区(53种),方差分析差异达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表明沉水和浮叶植物是维持太湖浅水湖泊健康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浅水湖泊中的作用不可替代.  相似文献   

13.
SBR工艺脱氮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废水中氮的形态和含量取决于废水的来源与种类。氮排入水体会加速水体的富营养化过程,对水环境造成直接或间接的影响,降低水域的使用功能,甚至危害人类健康。SBR(Sequencing Batch Reactor)水处理技术,即序批式活性污泥法,是近年来在国内外引起广泛重视和研究日趋增多的一种废水处理工艺。本文在实验室和中试规模上对SBR工艺处理生活污水进行了系统研究,确定最佳工艺条件,使出水的主要污染物指标达到国家二级排放标准(GB8978-1996)。  相似文献   

14.
黄丽艳  黄鹄  廖日权 《广西科学》2023,30(5):910-921
为了解钦州湾近岸养殖卵形鲳鲹(Trachinotus ovatus)网箱在不同的养殖期内水体和沉积物中磷(Phosphorus)的分布特征,于2022年5月(养殖投苗期)、7月(养殖高峰期)和10月(养殖收成期)调查该区域并分析水体和表层沉积物中磷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水体中磷含量在养殖期间呈逐渐升高、表层高于底层的变化趋势,溶解无机磷(Dissolved Inorganic Phosphorus, DIP)是总溶解态磷(Total Dissolved Phosphorus, TDP)的主要赋存形态;在养殖高峰期网箱区出现磷限制情况。表层沉积物中磷含量在养殖高峰期出现较大值,呈养殖高峰期高于养殖收成期和养殖投苗期、网箱区高于非养殖区的分布特征,无机磷(Inorganic Phosphorus, IP)是总磷(Total Phosphorus, TP)的主要赋存形态。网箱养殖期的磷富集指数(P Enrichment Index, PEI)为0.31-1.42,网箱区高于非养殖区,表明钦州湾近岸网箱养殖活动会给沉积环境带来磷污染。高度集约化的养殖活动对水环境和沉积环境质量均有负面影响,针对...  相似文献   

15.
黎明民  蓝文陆 《广西科学》2022,29(3):491-497,510
河口是一个有别于河流和海洋的特殊区域,无论是《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还是《海水水质标准》,都不适用于河口区。在我国的水环境管理体系中,河口未被列为一个单独的评价单元,通常使用《海水水质标准》(GB 3097-1997)对河口区进行评价,这种方式不能客观反映河口区水环境质量。本研究提出使用盐度对河口海域进行动态划界的方式划定河口区,并构建基于《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海水水质标准》(GB 3097-1997)和盐度的河口区水环境质量评价方法体系。北部湾两个典型的河口区——钦州湾和廉州湾的应用案例说明,评价结果较真实地反映河口区水环境质量,评价方式适用性强,具有可操作性。该评价方法可较有效地衔接《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和《海水水质标准》(GB 3097-1997),更有效地反映河口区水质实际状况,并容易推广应用于我国入海河口区,是针对我国当前河口区水质管理不足较为实用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16.
为了探索舟山以东浅水海域夏季水团分布及温、盐日变化规律,基于舟山以东浅水区域时间分辨率为1h的温盐深(CTD)站点数据,首先对数据剖面取平均以研究其温、盐场结构特征,然后利用Fuzzy聚类法对该区域进行水团划分,最后根据水团划分结果分区域统计分析跃层特征,并计算温、盐日变幅极差值以研究其日变化空间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可分为沿岸流水团、近岸混合水团、黑潮水团、东海中-深层水团、东海中-深层混合水团;受黑潮支流与沿岸流混合下沉的影响,调查海域中部中-深层水体相对高温、低盐;沿岸流区与黑潮水区10~20m深度层的温、盐日变幅较大,与跃层深度对应较好,表层、次表层的较小,底层的近似为0;近岸混合水团跃层上界深度最大、平均强度最小,该区域表层、底层日变幅相对较大。  相似文献   

17.
用卵磷脂、胆固醇和蛋白质所形成的囊泡模拟细胞膜,利用Langmuir膜天平、Zeta电势研究卵磷脂、胆固醇和蛋白质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通过停留法和TEM等方法从Gemini(双子)表面活性剂对细胞膜结构破坏方面来探讨不同组分对囊泡的稳定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囊泡中的蛋白质、胆固醇和卵磷脂分子之间是相互吸引的.相对于卵磷脂囊泡,混合体系囊泡更加稳定.表面活性剂是通过静电吸引力和疏水效应嵌入囊泡的双分子层中,导致囊泡被破坏.通过动力学实验得到Gemini表面活性剂对囊泡破坏过程的活化能,进一步证明加入蛋白质、胆固醇能够使卵磷脂囊泡更加稳定.  相似文献   

18.
In groundwater-dependent ecosystems, groundwater circulation controls the overall water quality and ecosystem dynamics. Groundwater and vegetation across a 30-km groundwater transect linking oasis, desert and river in an extremely arid area were investigated with a series of soil profiles drilled into the unsaturated zone to understand groundwater circulation and its control on groundwater quality and surface vegetation in the extremely arid Lower Tarim River, NW China. Measurements have included water-table depth, water chemistry and water isotopes (2H, 18O, 3H) for 15 water samples, soil moisture and chloride content for 11 soil profiles, and vegetation investigation. Results show that the groundwater in desert zone is characterized by slow recharge rate (pre-modern water), great water-table depth (6.17-9.43 m) and high salinity (15.32-26.50 g/L), while that in oasis (uncultivated land) and riparian zone is characterized by relatively fast recharge rate (modern water), small groundwater-table depth (3.56-8.36 m) and low salinity (1.25-1.95 g/L). Stable isotopes show that secondary evaporation takes place during irrigation in oasis. The vegetation characteristics (coverage, richness, evenness and number of plants) are closely related to soil moisture and water-table depth. Groundwater recharge from irrigation in oasis and from river in riparian zone sustains a better ecosystem than that in the desert area, where lateral and vertical groundwater recharge is limited. The more evapotranspirative enrichment may occur in the vegetated and water-rich riparian zone as compared to desert. This study also demonstrates the effectiveness of environmental tracers in studying ecohydrological processes in arid reg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