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冬烘“冬烘”一词,辞书解释不尽相同.新《辞海》释为“懵懂浅陋”,新《辞源》释为“糊涂,迂腐”,《汉语大词典》则综合此两种解释为“过迂腐,浅陋.”至于该词为何会有此词义测均付诸阙如.“冬烘”一词的产生,可以追溯到唐代.据说当时有个叫郑薰的侍郎主持一次科举考试.他误把一个叫颜标的考生当成了鲁公颜真卿的后代,并将他取为状元.时人作诗嘲讽他说:“主司头脑太冬烘,错认颜标作鲁公.”(见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八《误放》、十三《无名子谤议》)  相似文献   

2.
北京大学郭锡良先生编的《古代汉剧》(北京出版社)上册文选有《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齐策》)一文。其中有这样几句话:“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这里三个“美我”编者注为:“以我为美”;其“美”注为:“用作意动,认为……美”(见此书150页)。而且这一教材讲“词类活有”之意动用法时又特地以上述几句话为例以区别意动用法和使动用法,说:“三个‘美我’都是意动用法,是‘以我为美(认为我美)’,而不是‘使我美’,(见此书273页)现行普通中学语文课本高中第一册(人民教育出版社)也选了《邹忌讽齐兰纳谏》,其中三个“美我”的注释也是“以我为美”。江夏先生编著的《高中文言文评点译释》(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将三个“美我”译为“认为我漂亮”,意思是与以上两家一致的,总之,这三种教材都是把三个“美我”视为意动用法的。  相似文献   

3.
“柆、拉、啦”三字有无源流关系,在各类语辞书中一般都找不到现成的答案。《康熙字典》和《中华大字典》以前的语文辞书,均未见“啦”字;虽释“柆”和“拉”,但释义不全,且不注释“拉”与“拉”二字的源流关系。现当代通行的语文辞书,一般不收释“柆”字,即使个别辞书(如《汉语大字典》)收释,也仅照引大徐本《说文》有误的释义。现当代通行的语文辞书,虽然都收释了“拉”、“啦”二字,但也不训释二字的源流关系。本文拟利用前修之说,参以拙见,试释“柆”字本义以及考证“柆、拉、啦”三字的源流关系。  相似文献   

4.
“床(牀)”,历来字书、词书和古注的解释大致有四:一为坐卧之具。如《说文》:“安身之几坐也。”《释名·释床帐》:“人所坐卧曰床,床,装也,所以自装载也。”《广雅·释器》:“栖谓之床。”《广韵》:“箦也。”(箦亦床也)二为井干或井栏。一般皆引古乐府《淮南王篇》“后园凿井银作床”为证,诗词中多作“银床”或“玉床”。三为“凡安置器物者,多名曰床。如笔床、琴床、茶床、印床。”(见《中华大字典》)四为“凡荐居物下者,多谓之床,如乘齿牙之骨曰牙床,产朱砂之白石曰牙床。”(同上书)此义新版《辞源》改训为“底部”,增补“河床”、“矿床”二例。  相似文献   

5.
辞书的释义准确与否,义项设置是否恰当,排校是否谨慎,会直接影响到每个查阅者。而大型辞书,洋洋数十万言,偶有疏忽差错,实属难免。现专就《辞海(三卷本)》(以下简称《三卷本》)中初步发现的一些问题,提出几点粗浅的意见,以供编者和读者参考。一、释义方面 1、上册,第1301页:“〔若敖〕复姓。周代楚王熊(口口亏)生子熊仪,命名为若敖,……”据《四库全书提要·春秋名号归一图》卷下,在“楚”字下注云:“芊姓,子爵,颛顼之后也。周成王封熊泽于楚,至熊通乃僭号称王。”(转引自嘉庆版《春秋三传》第二册) 又《左传·庄公四年》传注:“楚为小国,僻陋在夷,至武王始起其众,僭号称王。”根据上引资料,可见楚国原为子爵,至熊通始僭号称王,即楚武王。熊鄂为楚武王  相似文献   

6.
狈与猫     
狈依照《新华字典》里的解释:“狈是传说中的一种兽。”现行本《辞海》“狼狈”条的解释:“按:旧说,狼狈两兽名,狈前腿绝短,每行必驾两狼,失狼则不能动。”以上字典、辞书的解释是否准确,大自然中有没有狈这种动物呢?狼和狈是“两兽名”吗?《康熙字典》中“狈”字的解释是:“狈,兽名,狼属也。生子或欠一足二足者。相附而行,离则颠。”这种解释比较合乎科学道理:第一,狈并非传说中的兽,自然界里有狈;第二,狈就是狼生下的畸形后代,一条腿或两条腿发育不全,走起路来要趴在健全的狼身上。一离开,就要跌倒。  相似文献   

7.
说诗经《卷耳》篇主人公即采卷耳者,最有影响的是朱熹的《诗集传》。在《卷耳》首章四句(“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寘彼周行”)下朱熹曰:“赋也。后妃以君子不在而思念之,故赋此诗。托言方采卷耳、未满顷筐,而心适念其君子,故不能复采,而寘之大道之旁也”。(引见《诗集传·卷耳》,重点号是笔者所加,下同)朱熹对“赋”有特定的解释,他在《葛蕈》首六句下第一次出现所谓“赋”下释“赋”曰:“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直言”,就不是“曲言”,亦不是“隐  相似文献   

8.
本书作者赖丹副教授是一九四九年在香港文艺界“五四”纪念会上,有过一面之缘的青年朋友。说来已是相识整整四十年之久的老友了,直到三年前绀弩久病逝世后,我们才有幸在北京见第二次面,可以说来往不多,但却神交久矣!又可以说,赖丹教授通过作品,过去对我的认识与理解比我对他的认识与理解是多一些,且也深一些。虽说作者当时在香港《华商报》副刊已经发表散文及杂记了,而我真正阅读教授的文字,实际还是从八十年代之初那篇《从“山区收购站”看作家与生活》的评论开始,在这之后关于聂绀弩小说的评论:《写  相似文献   

9.
国家“八五”重点图书《现代汉语规范字典》(简称《规范字典》)已于 1 998年面世 ,这对辞书的规范化建设将会开创一个新局面。但《规范字典》部首检索某些汉字仅查末笔 ,如“暨乓乳”三字各查末笔“一、乙”等共计 1 4个字 (见附表 )是否规范 ?引起了笔者对八部现代通用辞书 (见附表 ,简称八书》有关笔画检索的全面深入了解。八书的笔画检索 (其中有 1 998年发行并严格按国家最新规范标准修订的《新华字典》) ,查末笔外 ,还有查中间笔画、“多开门”的笔画兼部首之混合检索等设置 ,对此 ,有必要进行检讨。为了便于讨论 ,文中将统称的“部首…  相似文献   

10.
中学语文教材初中第一册《乐羊子妻》”捐失成功”下注:“意思是失去成功的机会.”如此注释,问题有二:(一)“成功”二字注而未注忽略了古今意义的差别;(二)增加“机会”二字有悖于原文的结构.“成功”古书并不多见,注家也很少作注.辞书或不收(如《辞海》),或虽收而语亦不详(如《辞源》),甚至有误释者(如《中文大辞  相似文献   

11.
《离骚》:“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各家注汩字读音不少于四种:注做越笔反或于笔反(yù),如宋洪兴祖《楚辞补注》、朱熹《楚辞集注》;注做(yì)音,如王力先生《古代汉语》楚辞注释;注做觅(mí)音,如马茂元先生《楚辞选》;注做骨(gǔ)音,如陆侃如诸先生《楚辞选》。⑤注音歧异如此,读者莫衷一是。至于释义,自汉王逸起,通行注本都解作“水急流貌,喻时光迅逝”,(重点号为笔者所加,下同)似乎皆无异议,其实尚有商榷之处。本文就此句“汩”字读音、释义略作疏证,并顺便对现代辞书注释读破提一点建议,就教于读者。  相似文献   

12.
王利器先生主编的《金瓶梅词典》(以下简称《金典》),对于“金学”研究的开展和辞书的编纂,无疑是值得称道的,“其筚路褴褛之功,不可没也.”然诠释《金》书,且艰且巨,“不赅不备之处,在所难免”。(引文见《金典·序言》)今谨对其释义作以补正,献管窥之见,就教方家。一、训释失当泥土基意谓不牢固。〔例〕第一回:“听知:奴是块金砖怎比泥土基!”(232页,  相似文献   

13.
结合其他文献材料,运用排比归纳、文献与方言互证等方法来试着考释《风月梦》中出现的“放差”、“落交”、“捆”等十条俗语词,这些词语有的未经前人解释,有的前人解释但有不妥,考释这些词语将对有关作品的解读、古籍整理及辞书的修订都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4.
《辞书研究》1988年第5期刊载了涂建国《近年来汉字排检法研究综述》(简称《综述》)一文,读后颇有启发。我觉得排检法之研究至今是应该作“综述”的时候了。《辞书研究》发表此文引起讨论是非常适时的。《综述》一文对近年来出现的若干排检法作简明的介绍,并对其中一些排检法作评述,有些评述也很中肯,这是值得重视的。但我觉得《综述》尚未能站在时代的要求上讨论问题,尚未看清楚排检法发展的总趋势和总方向,因此在评述中难免有片面之处。本文为节约篇幅,不打算讨论众多的具体排检法的问题,只想着重讨论两个主要问题。我想这两个问题解决了,其它问题也就容易解决了。  相似文献   

15.
<正> 一、释忍 忍字本义及其引伸诸义之次第如何,鉴于目前四大辞书(《汉语大字典》、《辞源》、《汉语大词典》、’89版《辞海》)关于本义之训释、引伸诸义之次第排列,深感其颇值得探讨。 首先,请看四大辞书关于“忍”字义项之排列:  相似文献   

16.
一九八二年第四期《辞书研究》上,刊登了朱方同志写的《“嵌”与“赤嵌”》的文章。文章对台湾的地名“赤崁”还是“赤嵌”的问题作了一番研究,摆出了很多确凿的资料,指出台湾无“赤崁”而只有“赤嵌”,其说甚是。文章又说:“‘墈’、‘坎’都是实有的汉字,字典里都查得到。以‘赤坎’为地名的,广东、福建沿海就有几个。‘崁’,却是个在中日甲午战争后日本对台湾统治时五十年(1895—1945)中造出来的字,我怀疑这是日本人按照汉字的形声字构字法,自造的汉字。”  相似文献   

17.
释“成功”     
初中语文教材第一册《乐羊子妻》“捐失成功”下注:“意思是失去成功的机会。”此注未明“成功”古今异同,增字(“机会”)为训,失之。先秦古籍,“成功”用例不多,注家也很少明析。辞书或不收(如“辞海”),或虽收而语焉不详(如“辞源”)。而秦汉以  相似文献   

18.
《孟子·许行》一篇中,有“虽使五尺之童适市,莫之或欺”一句。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课本注:“或,句中语气词。”对“或”字的词义不作任何解释,因此,把“莫之或欺”解为:“等于说没有人骗他。”《古代汉语》对“或”字的解释可能根据清代王引之的《经传释词》和近人杨树达的《词诠》。《释词》:“或,语助也。《诗·天保》曰:‘如松柏之茂,无不尔或承。’言无尔承也。或,语助耳。笺言:‘或之言有也。’  相似文献   

19.
两部《金瓶梅辞典》(一为1988年吉林文史出版社本,下简称“吉本”;一为1991年中华书局本,下简称“中本”)的相继问世,不仅填补了我国辞书的一项空白,同时,也有力地推动着我国的“金学”研究向纵深发展。这确是件值得庆贺的事。我结合阅读《金瓶梅》原著,查阅有关资料,和进行某些方言调查,  相似文献   

20.
析字——修辞格源流之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不同流派对析字辞格的分类 一、陈望道《修辞学发凡》认为析字可分三类:(一)化形;(二)谐音;(三)衍义。 (一)化形析字。变化字形的析字可分作三式:(甲)是离合字形的,可以称为离合;(乙)是增损字形的,可以称为增损;(丙)是单单假借字形的,可以称为借形。三式之中,以离合一式为最常见。 (甲)离合 ①冯玉祥常说,“我去画我的丘八画,去作我的丘八诗。”(薛笃弼来信) 这种离合字形的措辞,都是把一个字的字形拆开来用,如“兵”字拆开是“丘”“八”两个字,所以就借“丘八”两个字来代一个“兵”字。旧诗中的离合体。还有酒令、童谣之类,有的用这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