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四年一次的国际逻辑学、方法论和科学哲学大会,第九届于1991年8月7日~14日在瑞典的乌普萨拉举行。参加大会的各国代表有700余人。会议除开幕、闭幕式外分15个分组举行。开幕、闭幕式均由国际逻辑学、方法论和科学哲学学会会长J.科恩主持。开幕式后由维也纳学派成员、芬兰的老哲学家冯·赖特作报告,闭幕式前则由美国的S.克里普克作报告。除此以外,大会还邀请了43个分组报告,这些报告也在礼堂举行。我是作为第九组科学技术伦理学分组的应邀报告人在8月14日作了《科学技术伦理学的概念问题》报告,另外我还在8月  相似文献   

2.
"双刃剑"片论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双刃剑”这一古老的称谓,是对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及其影响的精辟概括,也生动地表述其既是造福人类的“天使”,又是威胁人类的“魔鬼”的双重角色。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理论界关于科学、技术、伦理之间关系的基础理论研究热浪叠起,对科学技术与“双刃剑”的评说颇多,集中起来不外乎三种:科学技术总体是双刃剑;科学不是双刃剑,技术是双刃剑;科学与技术分别是双刃剑……这些研究对科技伦理学的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为了更好地发挥科技伦理学科的指导、监控功能,建立有效的科学技术发展的社会监控机制,规范科学技术的发展,本文…  相似文献   

3.
编者的话     
从去年第四期起,我们开辟了“科学家论坛”这个专栏,得到许多科学家的关心和支持,这一期又发表了谈镐生和方宗熙两位教授的文章。我们热切希望我国新、老科学家都能根据自己的切身体会,经常写一些针对性强、思想解放、观点鲜明的文字,就有关科技政策、科研管理、人才培养、学科发展方向等问题开展百家争鸣,为四个现代化献计献策。“科学与哲学”专栏是本刊的主体部分,发表自然辩证法、科学前沿理论思想方面的研究论文和评述。这一期发表了于光远同志一九五六年在青岛遗传学会上的讲话,虽然时隔二十多年,其中不少内容读来仍很有现实感,对于回顾解放以来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历程,总结经验教训,是会有所启发的。今年是现代地质学革命的伟大奠基者、大陆漂移学说的创始人A.魏格纳诞辰一百周年,十一月一日,联合国地科联组织将在他的诞生地柏林隆重举行纪念大  相似文献   

4.
<正>越来越多的青少年以科学家为榜样,把当科学家作为人生理想,这是国家和民族未来创新活力的最大源泉。对此,整个社会应该予以积极回应。“什么样的孩子能成为科学家?”3月10日,在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第三场“委员通道”集体采访活动中,全国政协委员、上海科技馆馆长倪闽景直言:“创新没有天选之人,每个孩子都有可能成为拔尖创新人才。”他同时称,科学家不是“神”,因此要打破科学家神话,让科学回归理性。  相似文献   

5.
社会公正:一个跨世纪课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70年代以来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是,科学技术特别是以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的高速发展,为人类社会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伴随出现的却是社会不公,尤其是贫富的差距在世界范围内急剧扩大。这一问题被称为“跨世纪问题”。如何负责任地解决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知识的使用和分配,以及自然资源的占有、使用的不平等问题,成为科学技术伦理学的一个重要课题。对上述课题的深入思考提出了科学技术与社会公正的关系问题。关心人的本身,保证科学技术的成果造福于人类,包括使之成为人们获得平等和自由的手段,从来就是科学家和…  相似文献   

6.
一、"没有伦理学的科学是盲目的,而没有科学的伦理学是空洞的."[1]科学技术对于当今人类社会是物质文明建设的决定性因素,同时,由于其背后所蕴含的世界观、价值论、方法论准则和伦理学规范,它在精神文明的建设中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我认为学界关于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的“互动机制”论是一种“去人化”倾向。因为科学、技术、社会都是概念系统或关系范畴,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不是“自发的”,而是人(主体)根据一定的需要和环境条件发起并参与其中的活动,即人的目的性行为。因此,我在本文中提出“科技-人-社会”非线性作用机制,并就“去人化”倾向的一些表现及其危害进行了初步的分析。  相似文献   

8.
“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Science,Technology and Society Studies)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初期西方工业化国家普遍的社会动荡之中,现在她作为一个独立的学术领域,通过她的缩写英文首字母STS,已在世界范围内发展起来了。她的研究对象基本上可以区分为两大类:一是科学技术的社会研究,即以哲学的、伦理学的、历史学的、社会学的、经济学的、行为学的和美学的观点去分析、研究技术和科学;二是科学技术的政策研究,即研究科学技术的社会控制问题。因此,STS研究具有鲜明的交叉学科的特点。 为了推动我国对“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研究和教学工作的开展,促进我国软科学、软技术的繁荣,更好地为四化建设服务,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  相似文献   

9.
麻省理工学院为了使该校的学生和研究生——明天的科学家和工程师——能在进入社会之前,在学校获得一些适应明天社会的才能和道德,对科学技术有广阔的视野,决定于1977年开始设立“科学、技术与社会计划”。为此,学校拨出了四百万美元的筹建经费,计划设立一个科学、技术与社会学院;作为开始的几步,先在人文和社会科学学院之下设立一个跨学科的“科学、技术与社会计划”。现在该“计划”已成为大学三十多个著名的跨学科的研究和教学中心  相似文献   

10.
科学家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四新文化运动是知识界发动的以民主与科学为主题的启蒙运动。本文试图分析知识界中科学家群对这场运动的影响与贡献。从儒士到科学家从社会学的角度看,科学家是社会中的特殊群体。一个人若成为科学家,他就必须遵循科学共同体的规范去从事研究工作,以他的科学活动得到科学共同体的认同,社会也由此承认他的科学家角色。当我们把亚里士多德、盖伦、张衡、葛洪都当作科学家时,实际上是只着眼于在今天看来是有科学贡献的一个方面,同时却忽略了科学共同体和虚拟了社会承认,结果给哲学家、医生、太史令、道士都加冕为“科学家”,这是用回溯法研究科学史所不可避免的。但毕竟应该把史学意义上的科学家与社会学意义上的科学家加以区别,后者是现代社会的产物,也是推动现代社会飞速发展的关键力量。  相似文献   

11.
科学家异化在当代社会并不是什么稀罕之事。由于不良的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失范的共同体小环境的熏染,以及科学家个人因素,致使部分科学家背离科学活动的宗旨与初衷,做出种种违背科学规范和泯灭科学良心的事情,从而发生异化。科学家要防止被异化,就要勇于承担社会责任,永葆科学良心,不断提高道德素质。  相似文献   

12.
第八届全国化学哲学暨化学史学术讨论会于 2 0 0 3年 1 0月 1 5— 1 6日在北京大学承泽园召开。会议由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化学化工专业委员会、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化学史专业委员会、北京大学科学与社会研究中心联合主办。大会收到论文及论文摘要 2 0余篇 ,来自 1 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 3 0余位代表出席了会议。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化学化工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化学史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大学科学与社会研究中心主任任定成教授于 1 0月 1 5日上午主持了本次会议与第四届全国科学方法论学术讨论会的联合开幕式…  相似文献   

13.
"科学家的社会责任"问题的由来与发展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科学家的社会责任”问题是在科学的社会影响加大,科学与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互动增强情况下,由活跃在科研第一线的科学家提出来的。在科学自身和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科学家的社会责任问题有着不同的内涵,反映了科学共同体对科学的社会功能的认识的不断提高和加深。  相似文献   

14.
《自然辩证法通讯》(以下简称《通讯》)一直是我喜爱和敬重的杂志之一。但《通讯》也和其它自然辩证法类杂志一样,处在“大口袋”的困惑之中。这一点,集中体现在杂志的副标题上,例如《科学技术与辩证法》有副标题:“科学技术哲学,科学技术史学,科学技术与社会”;《自然辩证法研究》的副标题为:“自然哲学、科学哲学、技术哲学、科技与社会”;《通讯》的副标题则是:“联结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的纽带,沟通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的桥梁”;  相似文献   

15.
自1986年首届全国科学社会学学术研讨会在广州举办以来,科学社会学在我国已获得长足发展。为进一步推进我国科学社会学研究发展与学科建设,定于2012年9月22—23日在天津南开大学举行“第四届全国科学社会学学术研讨会”。本次会议由南开大学、《科学与社会》编辑部、《自然辩证法通讯》杂志社、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联合举办,由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人文学院、清华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所、北京大学科学与社会研究中心共同协办。  相似文献   

16.
"科学家”职业的演变过程及其社会责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认为科学家从一种有闲人的“业余爱好”变成一种专门的社会职业,是一种历史的过程。科学家的职业化伴随科学的体制化演进,科学家在社会中担当了重要的社会责任。本文从科学社会学的角度,论述了“科学家”一词的来历、含义,科学家社会职业的历史演变,科学家在英、法、德、美等国发展的不同特点,以及当代科学家肩负的社会责任,特别是新的科技革命对科学家提出的道德责任要求。  相似文献   

17.
伦理是达到主体目标的一定的行为规则,控制论是伦理学的科学基础.科学技术所研究的规律包括实体规律与控制规律.采用科学范式的科技伦理学就成为科学技术控制论的组成部分.人类深刻理解科技伦理学的基本原理与基本特性,就可以在未来科学技术进程中,与时俱进地调控各种系统关系,实现人类和自然的同步进化、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8.
科学技术评价办法(试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基础科学》2003,(6):12-18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和改进科学技术评价工作 ,建立健全科学技术评价制度 ,规范科学技术评价活动 ,正确引导科学技术工作健康发展 ,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关于改进科学技术评价工作的决定》 ,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科学技术评价是科学技术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推动国家科学技术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促进科学技术资源优化配置 ,提高科学技术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和保障。  第三条 本办法所指科学技术评价是指受托方根据委托方明确的目的 ,按照规定的原则、程序和标准 ,运用科学、可行的方法对科学技术活动以及与科学…  相似文献   

19.
关于科学家社会年龄问题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提出“首次成果年龄”谓之科学家“成名年龄”的假设,用统计学的方法得到科学发现最佳年龄规律,找到了有关科学成果数、科学家人数及其社会年龄之间的经验公式,并用此公式部分地解释了汤浅现象(Phenomenon of Yuesa)。最后还对经验公式的科学性和预测价值做了讨论。  相似文献   

20.
“科学价值”与“科学的价值”具有不同的含义。后者是一个以科学为价值客体的概念,指“科学(对于人和社会来说)有什么意义,它包含了科学的多种可能的价值系列或集合。“科学价值”则相反,它是一个以科学为主体的概念,是以科学的需要和尺度为标准所作的价值判断,其确切涵义应该解释为“对于科学的价值”或“在科学上的价值”,即(包括人和社会的活动在内)任何事物“对于科学来说的价值”或“在科学上的价值”,即(包括人和社会的活动在内)任何事物“对于科学来说有什么意义”,它们“是否适合于科学的尺度、满足科学的需要、为科学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