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舆论监督是特定社会公众群体通过新闻、网络等媒体对当下现实生活中广泛的、一致的观点。舆论监督对司法领域的监督也是其应用最普遍和最深入的监督。当前,随着新闻舆论的快速发展,其对司法公正的影响也不断加深,既产生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又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消极作用。因此,要保证舆论监督对实现司法公正的积极作用,避免不必要的消极作用,就需要各方面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2.
舆论监督权是我国宪法赋予公民的基本权利,司法独立是法治国家的宪法原则和司法原则。两者是现代法治国家中最具有价值的基石,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两者各自的特征和运行规律不同,在特殊情形中会发生冲突,造成舆论监督对司法独立的侵犯和司法独立对舆论监督排斥的现象。  相似文献   

3.
谈玲 《孝感学院学报》2014,34(4):114-118
立法、司法等监督权功能的弱化及缺失,使舆论监督的作用与影响日益强化。但从实践观之,审判活动若过分受制于舆论监督,将极大影响和干扰司法裁判权的独立以及倒置监督与审判的关系。因此,重新审视监督与审判的关系,适当规制舆论监督的范围,是提升审判公信力及执行力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法治进程的加快,以传媒为主体的舆论监督逐渐成为我国社会监督的重要形式之一,其在维持司法公正、防止司法腐败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不可忽视的是,随着舆论对司法权监督力度的加大,二者的冲突更加明显。舆论监督与司法独立之间的冲突,实质上是言论自由与司法公正两种价值之间的冲突,二者的终极目标都是为了实现社会公正。本文通过概述传媒舆论监督与司法独立的基本理论、分析二者的冲突及原因,试图寻求对二者合理的安排,从而确保真正实现言论自由与司法公正。  相似文献   

5.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网络舆情成为社会公众监督公权力实施的有效途径。法律是法官审理案件的唯一依据和标准。民众和媒体不能左右司法。司法机关应当在保持中立的前提下接受舆论的监督,强化司法职能,推动司法审判的程序公开、公正,最终在现行法治环境的推动下,实现司法公信力的提高。司法与舆情的价值目标是一致的,旨在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法治社会和谐发展,两者是互利共赢、和谐共进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网络舆情成为社会公众监督公权力实施的有效途径。法律是法官审理案件的唯一依据和标准。民众和媒体不能左右司法。司法机关应当在保持中立的前提下接受舆论的监督,强化司法职能,推动司法审判的程序公开、公正,最终在现行法治环境的推动下,实现司法公信力的提高。司法与舆情的价值目标是一致的,旨在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法治社会和谐发展,两者是互利共赢、和谐共进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舆论监督对司法公正具有重要作用,但司法实践中舆论监督的滥用会导致"媒介审判",对司法公正造成侵害。应努力构建舆论监督与司法独立之间的和谐关系。一方面加强舆论监督方面的立法,倡导媒体加强自我约束,正确发挥媒体舆论对司法的监督作用;另一方面要求司法人员克服外界干扰,提升自身素质,促进司法公正。  相似文献   

8.
陈裔佼 《科技资讯》2010,(22):227-228
媒体监督的核心是新闻自由,如何平衡司法独立与新闻自由之间的厉害关系是解决当代社会问题的重要课题。在现代社会政治结构中,媒体与司法是具有相同使命、共同维系社会统治的两个基本要素。作为传播主导意识形态的新闻媒体与作为国家机器的司法都是主流政治制度的工具,二者之间的关系不应是对抗或对立,而应是协调社会统治、促进大环境和谐的积极因素。在维护社会稳定总体目标的前提下,媒体应依据自身职业立场正确评价司法行为的权能,但这项权能必须在符合法律的规制下予以以行使。  相似文献   

9.
本文阐述了面对舆论监督遭遇尴尬,广大新闻工作者应注意提高自身素质,一是坚持客观公正立场,二是遵纪守法,善于使用法律武器.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实行村民自治的过程中,作为传统文化重要因子的宗族势力有所抬头并有强化之势,其影响不容忽视。宗族势力在维持农村秩序、监督村委会管理行为、维护村民自治权益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其操纵、干扰、破坏民主选举和村民自治的负面作用也是显而易见和较为普遍的。为此需通过进一步修改、明确和完善与村民自治相关的法律,包括刑法中与之相关的犯罪规定,对农村宗族势力加以规制。  相似文献   

11.
目前,民意已影响到国家生活的各个方面,尤其在司法领域表现颇为彰显。为有效规范民意对司法审判的监督,文章主要对监督的必要性、如何监督以及如何解决监督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了梳理并提出相应的制度设计,从而保障司法审判的独立性和公正性。  相似文献   

12.
在现代民主法治国家,舆论监督在政治生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但我国舆论监督却日益被政府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名誉"诉求所阻却,所以,我国学习借鉴美国司法机关面对"名誉侵权"的指控而对舆论监督所采取的保障机制和法治理念。舆论监督与政府机关、政府官员名誉权的本质关系是权利与权力的关系,政府机关不享有名誉权,并提出了舆论监督与政府官员名誉权冲突的解决的若干措施。  相似文献   

13.
探索舆论监督对行政执法监督作用的新机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舆论监督的立法、政府机关内部的监督机制以及舆论的曝光作用等方面阐述了舆论监督的制度建设,并提出了如何发挥舆论监督的特殊作用。  相似文献   

14.
舆论监督的定义、性质、地位和作用;新闻侵权的背景、含义及主要类型;二者的相互关系;以及如何在行使舆论监督权利的同时规避新闻侵权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探析我国网络舆论监督的完善途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网络舆论监督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促进了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另一方面,它损害了公共利益和他人权利。该文通过对网络舆论监督现状的分析,提出引导和规范我国网络舆论监督的途径和方法:政府信息进一步公开;发挥好主流网站及其论坛的作用;网络舆论监督法治化;网络舆论监控系统的完善;加强网络媒体和网民的自律建设。  相似文献   

16.
中国建立服务型政府的关键是培养公共管理者的服务精神,舆论监督是培养公共管理者服务精神的重要路径选择,培养公共管理者服务精神需要舆论监督并建立相应的法律法规。  相似文献   

17.
新闻舆论引导与监督是一门具有深刻的理论性和生动的实践性相统一的科学和艺术.舆论引导与监督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新闻宣传的效果.在构建和谐校园中,校园新闻宣传应充分发挥舆论引导和监督的作用,讲究其方法手段的合理运用,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进行恰当的舆论监督,为学校的改革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共创和谐校园.  相似文献   

18.
公共政策是为解决公共问题而制定的行为规范,具有公共性特征。因此,在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中,需要公民的广泛参与,公民意愿体现得越充分,则公共性越强。然而,现实中公民参与仍存在诸多不足。应在法治视阈下深入分析公民参与存在的具体问题,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对规则和制度进行重新设计,以保障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权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