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廖燕(1644—1705),原名梦醒、字人也,后改字燕生、单名燕,号柴舟,韶州曲江(今韶关市)人。廖燕工诗善文,又能戏剧擅草书,是清朝初年享誉岭南的文学家。他终生不仕,厌弃科举八股、不满现实,“因屏去时文、筑室武水西,额曰‘二十七松堂’,闭户不出,日究心经史,疏食断烟澹如也。”(曾璟《廖燕传》)。廖燕著有《二十七松堂集》,清朝康熙、乾隆年间曾刊行,并流传到日本。然因年  相似文献   

2.
廖燕《二十七松堂集》散文的思想意义,拙作《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已加以论析。在清初历史条件下,廖燕离经叛道,违俗异尚。不仅思想奇特,而且文风奇特。本文侧重于探讨其散文艺术风格的特色。(一)清康熙版、乾隆版、日本版及民国版《二十七松堂集》,共载廖燕散文373篇。按作品内容分类,属于彰善瘅恶的73篇,论文评艺的70篇,述己抒怀的68篇,论学议教的41篇,阐发孔学的33篇,名胜记游的29篇,知人论世的26篇,抨击科举的13篇,应酬之作只有20篇。可见,廖燕的创作态度是严肃的,做到有感而发,言之有物,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其基本  相似文献   

3.
廖燕(1644—1705)一生为布衣。今韶关市区人。著有《二十七松堂集》传世,并传入日本印行。当今国内外部有学者在研究他的著作。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此《集》不乏思想性与艺术性圆满结合的佳作,奏出了时代精神和绚丽江山的真善美的旋律,揭露了封建主义社会的假恶丑的内涵,无怪乎受到了当世后代人的赞赏或诋毁。我想,喻以“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是不无恰切的。廖燕生于清初顺、康年间。时值满族统治者率兵入主中原,打败了李自成等农民起义  相似文献   

4.
一、廖燕诗的继承轨迹粤北文化,从号称“自古南天第一人”的张九龄算起,中经余靖,直至廖燕,形成“三峰孤峙、遥接千载”局面,很象赵翼所说“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五百年,”而三人以各自的特色显示粤北文化对于中原文化、汉族文化的独特继承轨迹。其中廖燕诗文,自己编刻,“高奇自负”(朱渠《二十七松堂集序》),生受盛誉,死传日本,其继承更具创造性,更其硕果累累。与  相似文献   

5.
廖燕年谱     
廖燕,原名燕生,字人也,初号梦醒,后改号柴舟。清顺治元年(1644)生,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卒,享年62岁。廖燕早年补邑弟子员,六、七年后,便摒去时文,鄙弃科举,专攻诗古文词,并多次出游,广交达官名流,欲以奇计取仕。几经挫折,晚年遂辞弃诸生,绝意仕进,埋头著述。他一生含辛茹苦,尽心竭力,终于写出一部传世之作——《二十七松堂集》,行  相似文献   

6.
叶青  苏伟娟 《广东科技》2016,(16):33-35
正2016年第五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广东·韶关赛区)由韶关市科学技术局联合韶关市中小企业局主办、广东省科技金融综合服务中心(下简称韶关分中心)、韶关市广播电视台、韶关市生产力促进中心和韶关市武江区生产力促进中心联合承办。本届大赛以"创新项目、创业人才、给力金融"为主题,旨在促进韶关市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宣传创新创业人物,树立创新创业品牌,打造一批科技创业明星,激  相似文献   

7.
清初思想家、文学家廖燕在三藩之乱时有过一次短暂的从军,时间是在康熙十五年(1676)。据考证廖燕那次从军参加的是反清的军队,从军的目的是为了希望能驱逐异族的统治。过去一直认为廖燕从军参加的是清军。其从军所寓的横浦宝界寺,位于今江西省大余县城內,而不是过去所认为的位于广东省境内。横浦是对江西大余等县一带的称呼。  相似文献   

8.
通过梳理前贤今人之成果,考定《魏书》所载之"牛川"即今"浑河",亦即《水经注》所载之"中陵水",其上游即源出"青牛山",经"杀虎口"西北流并注入"浑河"的"苍头河";拓跋珪即位代王之"牛川(城)"即《魏书》所载"云中之盛乐",亦即今托克托县古城;"参合陂"即今凉城"岱海"。严耕旺先生惑于"汉参合故城"且误读《水经注》之"过平城北四十里",坚称"参合陂"位于今阳高县东,为"南洋河"下游已经淤塞之"长潭",误矣。  相似文献   

9.
廖燕生于清朝初年,饱读经书,却屡试不中。最后只好放弃举业,厕身私塾。他长于诗古文词,更有传奇杂剧《柴舟别集》。《柴舟别集》共分《醉画图》、《镜花亭》、《诉琵琶》、《续诉琵琶》四种,是各有一出的短剧。这些作品在当时虽然不一定适合舞台演出,但都特色鲜明,思想性、艺术性俱佳,是岭南文化艺术大观园中的一支奇葩。  相似文献   

10.
韶州正觉寺是沩仰宗仰山慧寂晚年弘法的主要道场。从余靖《韶州重建东平山正觉寺记》等文献考证,正觉寺遗址应在韶州城(今韶关市区)西面的桂山即今桂头镇一带,并不是今乳源洛阳镇的镇觉寺。  相似文献   

11.
寿春即今安徽寿县,位于淮河中游南岸,自古为军事重镇、兵家必争之地.拟从寿春山川形势讨论其在宋金对峙时期的战略地位.  相似文献   

12.
吴芾交游考     
吴芾是南宋中兴诗坛重要作家。创作甚富,今有《湖山集》十卷。存词一首,诗七百多首,文若干篇。其与当时政坛、文坛名流如洪适、王之望、周必大、王十朋、杨万里、沈瀛、任希纯、鲁季钦、龚茂良等交游唱和甚密。本文以时间为序,逐一考证。  相似文献   

13.
《徧行堂集》是澹归和尚(1614-1680)所作的诗文集。乾隆"寓禁于征"是导致《徧行堂集》文字狱案发生的原因。南韶连兵备道李璜并非该案的举报者,而是赴丹霞山别传寺实施"屠、逐寺僧,椎碑、毁塔"的始作俑者。《徧行堂集》案牵涉甚广,"株连僧俗五百人"。这不是偶然的个案,是清朝封建统治者为了镇压与钳制汉族知识分子的思想而施行的文化专制手段。  相似文献   

14.
孙吴政权,自孙策平定江东,至孙皓亡于西晋,先后八十余年。在一般人看来,吴国文学既无曹魏曹氏父子、建安七子的灿烂群星,也无西蜀诸葛亮鞠躬尽瘁、情真意切的《出师表》般的名作。然而,吴国文学自有它的可观之处,忽视它是不恰当的。今就吴国文学成一引玉之论,以就教于方家。 吴国的文学人才如今很少为人称颂,其实在当时还是颇为不少的。《隋书·经籍志》著录吴人文集有《张温集》六卷、《骆统集》十卷、《暨艳集》二卷、《杨厚集》一卷、《陆凯集》五卷、《胡综集》二卷、《张俨集》一卷、《纪骘集》三卷,凡八家三十卷,尚不计梁时尚存的《土燮集》、《薛综集》、《姚信集》、《谢承集》、《华覈集》、《韦昭集》、  相似文献   

15.
张九龄,唐代韶州曲江(今广东省韶关市)人,是开元唐玄宗朝贤相,又是一位著名的盛唐诗人。《全唐诗》第二册四十七至四十九卷中收集了他的诗作将近二百首,《全唐诗补》也增收了他的几首诗,《文苑英华》除收集他一些诗外,还收集了他两首赋。他的诗作以《感遇十二首》、《杂诗五首》、咏史、咏怀诗等政治抒情诗为主,也写有许多山水纪行诗、送别诗、  相似文献   

16.
古人常把遥远偏僻的地区称做"天涯地角"或"天涯海角".如南朝徐陵(507-583)为陈武帝写给岭南酋豪的信中说:"天涯藐藐,地角悠悠."(《徐孝穆集》)宋朝张世南(1225年前后在世)在《游宦纪闻》卷六中写道:"今之远宦及远服贾者皆曰'天涯海角'."我国大陆的最南端是雷州半岛.隔着狭  相似文献   

17.
崔沔卒年考     
关于崔沔卒年,有两种不同记载。李华《赠礼部尚书孝公崔沔集序》记崔沔卒年为开元二十四年(736年),而《旧唐书》载崔沔卒年为开元二十七年(739年)。在崔沔卒年这一大事上,李华的记载是错误的,崔沔的卒年应该是开元二十七年(739年)。  相似文献   

18.
民国三十五年丙戌(1946)农历十月六日(10月30日)书。纸本(有折痕),行书。款后自钟“圣湖野老”朱文印。42cm×48cm。一吟堂藏。本札乃马一浮以诗代简寄于弟子王培德(字星贤),王准(字伯尹)之物,时年马一浮64岁,诗见《蠲戏斋诗编年集·丙戊》(见《马一浮集》第三册),唯《集》中所  相似文献   

19.
王猷定,字于一,号轸石,江西南昌人,诗文在清初颇有影响。但其生卒年在学界颇有争议,其中生年有三说,即万历二十六年(1598)、万历二十七年(1599)和万历二十九年(1601);卒年有两说,即顺治十八年(1661)和康熙元年(1662)。现根据王猷定《四照堂文集》中多篇之文及相关材料,推定出王猷定当生于万历二十七年(1599),卒于康熙元年(1662)。  相似文献   

20.
鲁迅与绍兴的出版事业,关系十分密切。特别是《越社丛刊》,鲁迅曾亲自撰稿编辑,影响较大,在辛亥革命浪潮中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越社丛刊》是清末绍兴进步文学团体越社的机关刊物。越社虽是一个文学团体,但更多的是从事实际革命活动。1908年上半年,绍兴府中学堂国文教员陈去病(同盟会会员,后为南社的骨干)集当时府中进步学生,组识了一个革命文学团体越社。参加者有二、三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