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潍坊学院学报》2014,(3):16-21
有清一代,在理学影响和书院制度推动下,山左北海地区产生了以阎循观、韩梦周等理学家为代表的北海理学流派。阎、韩二人对学理潜心研讨,在行为上笃守力行;理学思想纯厚而通达,散文艺术简古淡雅,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清中后期山左理学的学术特征。二人还授徒讲学,带动了北海及周边地区理学研究的热潮,流派学者研习经义、阐发理论、互相酬唱,余脉悠远至晚清传承不绝,成为清代山左地区理学研讨的重要现象,具有较高研究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2.
在清代各地词学集团中,粤西词人应该受到重视。随着地方文化的发展进步和清季词学的中兴,清代粤西词家也逐渐增多,不但有清末四大词人之王鹏运和况周颐,且产生了浔州词派、柳州词派、梧州词派和平乐词派以及成就最大、影响播及全国的临桂词派等词人群体,还有一些女性词人也为粤西词史添上了绚烂多姿的一笔。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陶瓷发展到清代,进入了它的全盛期。以景德镇为代表的陶瓷生产。在康熙、雍正、乾隆时期,更是达到古代制瓷高峰。称康雍乾时期为古代制瓷高峰,生产规模之大、品种花色之多、文化品位之高是其主要标志。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清代景德镇的陶瓷诗歌对当时陶瓷生产有较为全面的反映.这类作品具有浓郁的行业气息和较高的艺术成就,与陶瓷生产和艺术交相辉映。  相似文献   

4.
环鄱阳湖诗人群体及其文学流派,指的是以鄱阳湖为创作对象的文人群体及其文学景观。鄱阳湖以其迷人的魅力,赢得过众多诗人们的缘情礼赞,形成了独特的鄱阳湖文学生态,聚集了环鄱阳湖畔而存在的文学流派,把他们描写鄱阳湖的诗作汇聚起来,大可以演奏一部洋洋洒洒、气势恢宏的鄱阳湖之歌,我们有必要作一些发掘性研究,以彰显鄱阳湖应有的文学史地位。  相似文献   

5.
清代闺秀诗歌总集的编纂风气昌盛.是我国古代此类总集编刊史上的顶峰,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有着鲜明的特色。从外在层面来看,具体表现为整体数量大幅提升、编纂规模趋于宏大、关注本朝闺秀诗歌三方面;就内部形态而论,则呈现出高度繁复的景象,出现了较多前代罕见或从未有过的小类型,包括地方、宗族、题咏、唱和、女弟子等。  相似文献   

6.
本文分别介绍了清代乾隆、嘉庆年间的三位诗人凌汝绵、郑凤仪、郑廷桂吟咏浮梁乡土风情的三组诗歌《昌江杂咏》、《浮梁竹枝词》和《陶阳竹枝词》,简要分析了这些作品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7.
综观中国古代诗歌题材的流变史 ,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特点就是 ,随着疆域和外交范围的不断扩大 ,诗人的足迹和他们所描写的地域题材日益向四边延伸 ,而且由于每个时代的边疆局势不同而呈现出了不同的创作趋势。其中西部地区地域辽阔 ,自然环境艰苦 ,民族性格强毅 ,民俗独特而丰富 ,历代政治势力进退空间甚大 ,从而给诗人们的旅行和创作带来了诸多困难和无限生机。特别是唐、元、明、清几朝 ,西部旅行诗歌创作颇为繁荣 ,而且从总体上讲 ,“西渐”趋向日益明显强化。这些旅行诗歌以表现西部民俗文化和山川形胜风光的为最多 ,而不论何种诗歌 ,民俗又是激发人们创作的重要酵素之一 ,民俗与旅行诗歌的关系密不可分。本文仅就古代西部旅行诗歌特别是清代诗歌中的民俗因素作一述论  相似文献   

8.
清代孕育出大量直接采收某一流派诗人诗作的总集,可名之为"清诗流派总集"。这些总集对于清代诗派的流衍传播,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在诗派形成之初,它可以成为树帜立派的标志;在诗派发展过程中,它既能为相关诗派提供声望揄扬与身份体认的途径,也是诗派创作实绩的集体展示平台;而当诗派演化至成熟阶段之后,它又可能成为相关人士建构诗派谱系的渠道。由于总集是一种物质实体,易于成为人们尤其是后代文人学者考察与接受相关诗派的依据,可以预计,"清诗流派总集"对于清代诗派研究的价值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与日俱增。  相似文献   

9.
 乾嘉时期的水师名将李长庚,在数十年的缉盗生涯中坚持诗歌创作,留下了百余首诗歌。他的诗歌较为完整地展现了清朝一代水师名将的军事生涯与心路历程,从文学的角度反映出清朝的海防状态和将领心理。其诗作主题丰富,包括海战诗、交游诗、写景诗、咏怀诗等多种题材。其海战诗以诗纪史,真实地记录了海洋战争的现场与将士临战时的心理活动;交游诗感情丰富,包含劝勉、报国、思乡等多种情绪;写景诗意趣盎然,充满对大自然的欣赏与热爱;咏怀诗直抒胸臆,抒发对战事的感悟。  相似文献   

10.
明清时期,善人作为一个群体已登上历史舞台,标志着传统慈善事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江南地区是慈善事业发展最为充分的区域,形成了庞大的善人群体,他们不仅数量众多,参与度高,具有明显的家族性,并构成一定的社会网络。这种网络以善举为中心,有相对固定的关系网络,还存在内在延续与传承性,这是传统慈善中最闪亮的一笔。  相似文献   

11.
清诗以学问见长最根本的原因有二:一是受清代繁盛学术的影响,二是古典诗歌发展的必然结果。清人在诗歌中不仅大量用事用典,而且引学术入诗。清代及民国时期的诗(论)家对诗歌学问化是“爱憎相半”。赞成者不仅重视以学育诗,而且创作时大量以学入诗;反对者也主张以学育诗,但不赞成创作时直接以学入诗。20世纪4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学界还没有认识到学问化是清诗的整体特征,对清诗“学问化”基本上持否定性意见。80年代中叶后.学界开始认识到学问化正是清诗不同于唐诗、宋诗的特征之一,改变了对清诗学问化一概否定的态度,取得了可观的研究成果,但还有许多领域处于草昧广袤、人力未施的状态。  相似文献   

12.
清代杭州诗人极多,但大都缺少研究,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现在就其中钱风纶和徐逢吉两家的某些相关问题,做较为详细、完整的探讨,并借以更正学术界的诸多舛误。  相似文献   

13.
钱仲联于清诗研究用力最勤,成就卓著。《钱仲联讲论清诗》连类旁征,纵横博论,几乎包罗清诗研究的所有主要学术问题。《论清诗》反映出钱仲联不追随时势、不避好恶的治学精神。他强调清诗研究的诸多方法,如爱国诗和反清诗研究、选本研究、典故分析、比较研究,以及"现实性"原则和"神韵"、"趣味"等艺术标准,都深值总结和学习。  相似文献   

14.
清代拉萨札什城兵营历史考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立足于原始史料,结合实地考察,对清代拉萨札什城兵营的建造、规模、变迁及其遗迹等历史情况作了初步研讨。拉萨是藏族文化的中心,清代的汉藏文化交流十分密切,札什城兵营、札什城关帝庙,以及在此址上形成的扎基寺等历史遗留,不仅是汉藏文化交流的真实反映,而且也是清朝中央政府对西藏地方行使主权的历史见证。这种历史文物值得关注,这类问题也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5.
明清诗学视野中的诗韵论,主要体现在三个维面:一是对“韵”作为诗歌审美之本的标树;二是对诗韵审美特征的探讨;三是对诗韵创造与生成的考察。明清诗论家对诗韵的论说,多方面地展开了古典诗韵之论,将南朝以来人们对诗韵的阐说予以了提升和深化。  相似文献   

16.
清文刍议     
清是清人留下来的一份珍贵学遗产。它所反映的社会生活面之广阔,爱国主义精神表现之强烈,对封建统治黑暗揭露之深广,渴望变革的呼声之高亢,对历朝历代古创作成就的总结、继承、创新和发展,都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17.
清代大理教育发展迅速,取得了可喜的成就。清代前期传统教育经地方官员的提倡、士绅及民众的支持,府、州、县及城乡建立了完整的体系。清末因外战、内政原因,我国传统教育发生重大转变,大理教育经过清末的发展和嬗变,建立了较为完备的近代教育,为民国初年的教育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清末女子教育的兴盛是中西方文化撞击的产物,也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清末女子教育对中国近代化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成为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催化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