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研究了Ni(dpm) 2 Cl2 —CuCl(dpm为Ph2 PCH2 PPh2 )对甲基丙烯酸甲酯 (MMA)与聚氢甲基硅氧烷(PHMS)硅氢加成的催化性能 ,讨论了影响反应的因素 .结果表明 :Ni—Cu催化体系对MMA与PHMS的硅氢加成反应具有一定的催化效果 .硅氢化接枝率可达到 5 0 % .在硅氢加成反应的同时伴随有MMA的热聚合反应发生 .随着催化剂用量的增大 ,反应速率加快 ,接枝率相应增高 ,MMA的热聚合则相应减少 ;随着反应温度的升高 ,反应速率加快 ,但MMA的热聚合也随之明显增多  相似文献   

2.
合成了结构中同时含有氮和磷的新型手性希夫碱,将希夫碱与金属配合物结合催化α-苯基-α-重氮乙酸甲酯与硅氢化合物的不对称硅氢插入反应,考察了不同的金属铜配合物和希夫碱对反应的影响,探讨了手性希夫碱/金属配合物催化体系对不同硅氢底物的适应性.当采用希夫碱4与Cu(CH3CN)4PF6的催化体系催化α-苯基-α-重氮乙酸甲酯与二甲基苯基硅烷的不对称硅氢插入反应时,反应具有优良的产率(100%)和对映选择性(76%).  相似文献   

3.
硅氢反应合成有机硅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铂络合物催化剂的作用下,以高碳数烯烃化合物和含氢硅油为原料,利用硅氢加成反应合成有机硅蜡。研究了原料配比、催化剂用量、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对Si-H键转化率和产物运动粘度的影响。确定最佳反应条件为:烯键与硅氢健摩尔比n(C—C):n(Si—H)-1.12:1、铂催化剂用量3.2μg/g、反应温度130℃、反应时间8h。并对合成产物的分子结构进行了红外、核磁表征,结果表明长链烷基已被接枝到聚硅氧烷主链中。  相似文献   

4.
利用环氧氯丙烷,不经过预先聚合,直接与三乙醇胺反应,制得交联的氮氧杂冠醚型聚合物.研究了这类聚合物与二乙基锌配位催化酮的硅氢加成反应.结果表明,该催化剂对芳香酮硅氢加成反应具有优异的催化活性.  相似文献   

5.
以水滑石为载体,负载一系列手性α-氨基酸席夫碱来催化潜手性酮硅氢加成反应,继而水解得到手性二级醇.结果表明,在催化苯乙酮和三乙氧基硅烷的硅氢加成反应中,转化率达95%以上,ee值达57%.  相似文献   

6.
溴原子和丙烯反应机理的量子化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使用从头计算对溴原子与丙烯发生的夺氢和加成反应的反应势面进行了研究,用MP2/6-311G(d,p)方法优化了反应途径上的各种物的有关参数,并使用MP2/6-31G(d)方法进行振动分析,对于过渡态和复合物构型给予确认,并用QCISD(T)/6-31G(d)计算了反应途径中的能量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夺氢反应只能是直接夺氢,而不是一些实验所设想 还有加成-消除机理,加成反应经过1个复合物,再经过渡态生成产物。保所发现的夺氢反应速率常数同压力有关,可能具有高活性的激发态的溴原子同丙烯反应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介孔分子筛MCM-48用壳聚糖进行改性,并负载铂得到催化剂(Pt/CS-MCM-48).采用X射线衍射(XRD)、红外光谱(IR)和热重分析(TG)对催化剂进行表征,结果表明,Pt与CS氨基N原子配位形成Pt—N配位键.同时考察了Pt/CS-MCM-48催化烯烃与三乙氧基硅烷硅氢加成反应的性能:Pt/CS-MCM-48对烯烃硅氢加成反应具有良好的催化性能,催化辛烯反应,β-加成产物的选择性达到90%以上;催化剂具有良好的重复使用性能,可连续使用14次而活性没有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8.
考察了一系列含不同取代基团的三芳基膦配体对RhCl3催化硅氢加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当三(2-甲氧基苯基)膦作为配体时,RhCl3能有效地催化硅氢加成,催化剂的催化活性最好;当温度达到100℃、反应5h、三(2-甲氧基苯基)膦与RhCl3催化剂的比例为5∶1时,转化率最高,催化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9.
制备了3种双(二甲基硅基)取代的含硅单体化合物,即1,4-双(二甲基硅基)苯、4,4′-双(二甲基硅基)联苯、9,10-双(二甲基硅基)蒽,并将上述化合物分别与4,4′-双(乙炔基)联苯在RhCl(PPh3)3/NaI催化下进行硅氢加成反应,制备相应的硅桥联共轭聚合物.进一步对聚合物单体的光物理性质研究发现,由于硅甲基对构型的影响,聚合物对单体均呈现一定的荧光增强现象.利用对硝基苯胺作为淬灭剂,聚合物在淬灭剂极低浓度时(10-6 mol/L),依然具有良好的淬灭性.  相似文献   

10.
采用K2S2O8/NaHSO3引发甲基丙烯酸甲酯(MMA)在羟丙基甲基纤维素(HPMC)上接枝聚合,考察了反应条件,如引发剂浓度、温度、反应时间等对接枝率和接枝效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