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安徽淮北地区花鼓灯艺术概况,花鼓灯艺术文化发展演变的探微,从而得出花鼓灯艺术是民间艺人们充分发挥闪光的智慧,融汇了汉民族中各种民间艺术之长,经历了历史巨变成长起来的艺术奇葩。  相似文献   

2.
民俗是人们长期遵循、世代相传、模式化的民间活动。花鼓灯与民俗联系紧密,民俗型传承是它固根守本的保护策略。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电声音响的广泛使用,对民间艺术赖以生存的文化生态环境形成冲击,民间艺术的民俗型传承受到很大挑战。通过对花鼓灯的民俗型传承进行田野调查,梳理出当代花鼓灯的民俗型传承路径,意在引起社会各方面的重视,保护好民间艺术的生态环境,弘扬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3.
如今花鼓灯研究学者们对于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花鼓灯艺术已有较为密集的研究,然而对花鼓灯舞蹈服饰的研究却常常一笔带过,其通过具象的外化形式深刻体现了沿淮民间的审美心理倾向,同时也强化了花鼓灯舞蹈突出的风格特征。本文通过田野调查,试图使用艺术符号学象征理论对花鼓灯服饰中的戏曲元素进行解释;采用"通过仪式"理论对女角服装中的盛装风格所表达的人生着重符号进行解释;利用功能理论对民俗装饰心理进行解释;运用文化变迁理论对花鼓灯服饰流变进行解释。并首次提出了现代花鼓灯舞蹈服饰的多样化发展趋势,以期填补此类研究空白。  相似文献   

4.
蚌埠市是花鼓灯艺术起源和传播的核心区,它着力打造的地方特色文化产业"花鼓灯嘉年华",通过讲究主题展现手法、注重游客情境体现、突出策划节事活动等形式,展示了花鼓灯文化艺术,传扬了地域特色文化,为蚌埠城市形象提升、经济发展注入了历史底蕴和新生活力,丰富了蚌埠市民的休闲娱乐生活,推动了蚌埠市的城市建设和发展。  相似文献   

5.
唐琼 《科技信息》2009,(13):143-143,132
湘西土家民居门窗的装饰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艺术性,其主要功能为室内外通道、采光、通风、防卫、视觉通透、观景与对景等,其门窗艺术不仅保存了图腾文化和神秘的民俗色彩.形成独特的艺术体系与装饰内涵。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6.
本文阐述了安徽璀璨民俗文化特点及其与剪纸艺术的关联,认为剪纸艺术是安徽地区民俗文化的缩影。着重分析了皖北地区剪纸艺术特点,再现了淮河流域淳朴的民风民俗,皖北剪纸也是后人研究地方民俗文化、寻求创新之境的重要渠道。  相似文献   

7.
满族歌舞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这一艺术形式终未形成完整的舞蹈传承体系。要保护和发展这一独特的民族舞蹈艺术,就必须使其与现代社会文化发展相同步,使其既能够弘扬传统的民族文化,同时又能服务于社会、造福于百姓,创造出文化与经济的双重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前文化旅游正呈现出迅猛发展的势头,而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是文化旅游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湖南西部作为土家族、苗族的聚居地,具有古朴浓郁的民俗风情、神奇独特的古迹遗存,积淀了深厚的民族文化和独具魅力的民俗艺术形式.在述评湖南西部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特色以及特殊作用基础上,分析了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战略构思和对策.  相似文献   

9.
《景德镇高专学报》2010,(4):I0008-I0008
余建军:1974年生于安徽六安,1996年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系,高级工艺美术师。从事陶瓷广告设计与创作艺术,在陶瓷装饰手法方面有其独特的个人风格和艺术魅力,其作品儒雅清新,给人以清醇恬静的艺术享受,深受陶瓷界和收藏界专家的器重。  相似文献   

10.
传统体育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演变及影响,传统体育文化得到了发展与传承.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调查法、数据分析法对民俗活动中的传统体育文化进行研究,以民俗活动花鼓灯为研究对象,探析民俗活动中传统体育文化特征及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并为民俗活动和民族传统体育传承发展之间的关系提供理论支...  相似文献   

11.
以淮河文化、皖江文化、徽州文化三大文化板块为主流的安徽地域文化,是灿烂辉煌的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安徽地域文化为少儿舞蹈艺术提供了文化生态资源,为少儿舞蹈艺术教育传承定位了文化坐标,预设了文化传统特性,指明了文化传承方向。从地域文化视角认识安徽少儿舞蹈艺术的地域文化属性、了解其教育传承现状,重视传统艺术教育的"娃娃工程"建设,有利于区域文化价值的挖掘和区域文化传承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庄子》内容丰富,涉及先秦时期多种社会生活和文化事象。《庄子》中有大量的民俗词语,对其进行分类罗列和考察,有助于我们了解先秦时期的民俗文化,也有助于我们认识皖北地域文化和淮河流域民俗文化形成的历史渊源。  相似文献   

13.
安徽淮河流域是我国古文化相互交流、相互碰撞的一个重要区域,新石器时代演绎了多期古文化,石山子文化时期以渔猎为主,大汶口文化时期渔猎与农耕并重,而龙山文化时期以农耕为主,渔猎为辅。本文利用钻孔孢粉、海面变化及海岸线变迁等研究成果恢复本区全新世自然环境演变过程,利用田野考古资料和考古研究成果,系统地梳理本区新石器文化发展进程,并将环境演变研究和古文化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探讨该地区全新世环境演变对古文化发展的影响。研究表明,随着全新世大暖期的开始,新石器早期出现石山子文化,地方特征明显。6.5~5.5kaB.P.气候暖湿,受高海面、海侵及洪涝灾害的影响,地表环境恶劣,导致文化发展中断、考古遗址缺失,5.5~4.0kaB.P.气候趋干,自然条件有利于人类生存,大汶口、龙山文化逐渐繁荣。  相似文献   

14.
安徽动物地理区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提出江淮分水岭作为世界动物地理区划中的古北界和东洋界在我国东部安微省的分界线。在研究安微陆栖脊椎动物区系的基础上,将全省划分为淮北平原区,江淮丘陵区、大别山区、沿江平原区及皖南山区共五个动物地理分布区、对各区中的兽类、鸟类、爬行类及两栖类,按区系组成、优势类群、珍稀和经济动物以及资源分布和利用现状,分别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5.
为死者超度亡灵的宗教祭祀舞蹈"九莲灯"舞,流行于福建莆仙地区,是集宗教、礼仪、艺术为一体的民间祭祀舞蹈。舞蹈的产生、演变和发展与"三一教"的祭祀风俗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形成舞蹈独特的舞蹈形态特征和古朴典雅的艺术风格,是民间宗教文化艺术的体现。研究"九莲灯"将对其传承与保护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藏族原生态民间舞蹈与学院民族民间舞教学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原生态与学院派民族民间舞蹈的有着不同的风格。文章分析了不同风格产生的原因,揭示了两派舞蹈问存在的固有的关系及区别。主要提出“应该为学院派民族民间舞蹈发展腾出更大的自由空间,但也要科学把握其创作的自由度”这一学术观点,它对学院派民族民间舞蹈教学及艺术创作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明中叶后,美洲的玉米与甘薯越过大洋,先后来到中国安家落户,也走进皖西淮河、长江支流的一处处谷地和上游大别山区的高山腹地。玉米和甘薯是比较典型的旱粮作物,它们不太苛刻的种植条件带来了两种作物的极度扩张,从而为中国人的食物结构加进了新元素,从根本上改变了种植地民众食物不足的困境,尤其是解决了山区越冬食物不足和春荒的困难。但何炳棣"整体史学"的思维告诉我们,玉米和甘薯的引种,也带来了人口的激增;涌向山地的农民由于缺乏山地耕作的经验,又造成了水土流失和环境危急的日益严重。当然,只要能采取波伦式谨慎选择的态度,玉米和甘薯基本上是个好东西。历史的启示是,人类与自然之间只能走一条"共同进化"的路。  相似文献   

18.
裴贻思  朱凌 《皖西学院学报》2012,28(3):48-50,69
近年来,作为安徽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一的寿州锣鼓正逐渐走出安徽、走向全国,在沿淮流域打击乐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寿州锣鼓是古老楚文化积淀的产物,其历史久远,底蕴深厚,所以,整理、发掘、保护寿州锣鼓对于促进皖西文化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纵观全国各地的锣鼓文化比较,寿州锣鼓具备其独特的的艺术魅力,主要体现在它的独特性、即兴性以及灵活性等方面,对于寿州锣鼓的传承与保护问题,从锣鼓与舞蹈的有机结合,面向基层、面向群众,利用皖西学院这一本科高校平台进行校园传播三方面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9.
谢琳 《韶关学院学报》2012,33(9):134-137
民间美术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门类,地方高校承担着当地的社会教育及服务功能,所以,地方高校的民间美术教学有责任和义务参与当地民间美术的保护与研究,民间美术教学方法也应该结合地方非遗文化特色进行探索与完善。  相似文献   

20.
平阳木版画是一种民间年画性质的雕版画。在民族传统造型艺术方面,它是彩陶、青铜器、画像石、石刻线画、宗教壁画等民间艺术的反映和延续。平阳木版画文化集丛贮存了可贵的人文知识、创作情感和科学技能,它的兴盛与发展的本土性特点是以中国传统文化千余年来积累的"生活性"为基础和契机的,它蕴含着民族创造和审美最本原的精神营养。民间木版画是文化资源链接、交叉、重叠的研究课题,其艺术价值和相关学科的"文化集丛"对民间美术考古、文艺理论和在当代的美术创作及视觉传达设计,以及图像与影视的历史关系研究中都有交叉的再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