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2.
中国的“诺贝尔奖”□潘诚毅被誉为中国的“诺贝尔奖”已经在中国大地上启动了。1995年1月12日,第一届颁奖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钱学森、黄及清、王淦昌、王大珩等四位世界级的科学家获得“杰出成就奖”,各获得100万元港币的奖金。众所周知,钱学森...  相似文献   

3.
欧时保 《创新科技》2007,(11):34-34
研究与获奖是两码事,对学者来说,好奇心比获奖更重要!不断创新与宽容失败,这才是诺奖及其衍生品永不褪色的价值,我们追求的是这些吗?  相似文献   

4.
在世界科技之巅,屹立着一 位又一位华人巨星,近四十 年来,他们已经有六人五次 获取诺贝尔奖。只不过这些 黄皮肤黑头发的中华民族巨子,侨居国外,大奖尚与祖国无缘。在新中国诞辰50周年之际,祖国的科学家们正以自己尖端的科技向诺贝尔奖挺进。  相似文献   

5.
《创新科技》2012,(11):1
<正>中国作家莫言10月11日获诺贝尔文学奖,消息传来,互联网上立刻轰动。按说中国人应以"平常心"看诺贝尔文学奖。历史上的诺贝尔文学奖与世界顶级文学成就的相关度,比科学奖在同领域的相关度要低很多。更重要的是,诺贝尔文学奖的以往表现常有政治化倾向,有点向"和平奖"学。莫言是中国本土作家,也是大陆主流作家,是在中国及世界华人社会被阅读最多的华语文学大师之一。他获奖至少在这一次驱散了中国人心头对  相似文献   

6.
诺贝尔奖是世界科技界的最高荣誉.20世纪早期,上海<万国公报>、<科学>和<东方杂志>等报刊先后向国人介绍了诺贝尔奖的设立情况;分别报道了1903年、1905年、1914年、1920年度诺贝尔奖得主名单;有的还对历年诺贝尔奖得主进行分类统计,并呼吁中国人奋起直追,争取获得诺贝尔奖.  相似文献   

7.
诺贝尔奖在中国人的心目中,一直是一个多世纪来的梦想,杨振宁、李政道、丁肇中,这些问鼎过诺贝尔奖的华人,成了几代中国人心目中的英雄,然而诺贝尔年年评奖。年年花落人家,诺贝尔,几乎成了中国科学家和文学家们的心结。2002年度诺贝尔奖揭晓,在中国科学界和文学界,又溅起了多大的水花呢?我们无缘诺贝尔奖的症结究竟在何处?  相似文献   

8.
分析了中国至今无人获得诺贝尔奖的原因,包括自然观、方法论、社会环境、创新意识、竞争意识、选题、科学管理机构和基金分配方式、教育目标、语言因素、文化氛围等.希望对此展开讨论,剖析真正的、关键的问题所在,以实现创新国家的目标.  相似文献   

9.
学攻结合—中国走向诺贝尔奖之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应该有诺贝尔奖是科学界的共识。而怎样去实现艰难的第一步——零的“突破”,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众说纷坛。徐家跃先生在《科研本土化:通向诺贝尔之路》一文(《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1996年第7、8期)内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该文论述的内容很多,笔者无意对全文作仔细的评述。这里要说的是,笔者赞同“本土化”的主张,却难以同意文内所说的据说是参照日本经验而提出的“先经济、后科技”的发展道路。文内明确写到:“在经济发展了的基础上加强基础研究,不仅水到渠成,而且能够保持科学前沿的整体处于高水平状态。”还说:“…  相似文献   

10.
恒求 《今日科技》2006,(2):54-55
一年一度的各项诺贝尔奖逐一评出,又让中国人失望了一回,也让中国的时评家们又有机会高谈阔论,反思一下为何中国本土出不了得诺贝尔奖的人才。  相似文献   

11.
诺贝尔奖你早就知道了,但是搞笑诺贝尔奖你听说过吗?颁奖典礼几乎与诺贝尔奖同时,出席颁奖仪式的常有一些真正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哈,这可是“真大圣”给“假美猴王”颁奖哦!获奖者只能有60秒的时间发表获奖感言,如果超时,就会不断遭到一位8岁小女孩的攻击:“请停止!我好烦!”有意思的是,颁奖期间有这样一个传统,观众会不断地把纸飞机飞到台上,负责清理现场的居然是哈佛大学的一位教授,十年来他只有一次缺席,因为那时他去领真正的诺贝尔奖了!呵呵,闲话少说,我们来看看有哪些好玩的!  相似文献   

12.
《少儿科技》2020,(5):39-39
2018年搞笑诺贝尔奖人类学奖成果:黑猩猩经常模仿人类,就像人类模仿黑猩猩一样研究团队研究了动物园中黑猩猩与游客之间自发性的模仿行为,在游客高峰期(上午10点~下午3点)观察、记录,发现黑猩猩和游客都试图用各种花招吸引对方注意。  相似文献   

13.
《少儿科技》2020,(3):38-38
2019年搞笑诺贝尔奖和平奖成果:试图测量挠痒痒时的愉悦程度研究者翻阅文献,没有发现关于挠痒痒究竟有多么舒服的定量化研究,决定做这方面的先行者。他们用一种热带豆科植物挠身体各部位,包括前臂、脚踝、背部、腋窝等。结果显示,人挠背部和脚踝时感到更愉悦。  相似文献   

14.
《科技潮》2003,(1)
华裔美籍国物理学家。生于1 948年,与 美国物理学家菲利普斯和法国物理学家 科昂‘塔努吉利用激光冷却技术成功地 捕获了原子。他们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 理解重要的物理现象,用前所未有的精 确度测量重要的物理参数,于1 997年获—l_l_诺贝尔物理奖。诺贝尔奖获得者  相似文献   

15.
《少儿科技》2020,(4):39-39
2019年搞笑诺贝尔奖生物学奖成果:发现被磁化的死蟑螂与被磁化的活蟑螂的一些不同之处实验显示,蟑螂与其他一些昆虫似乎能感知磁场,并且能被磁化。研究者测量了死去的和活着的美洲大蠊(蟑螂的一种)的磁化与磁性消退速度,发现活蟑螂磁性消退速度比死蟑螂的快得多。这项成果能帮助我们进一步了解动物感知世界的方式,或许还有助于改进人类受动物启发制作的传感器。  相似文献   

16.
正2018年搞笑诺贝尔奖文学奖成果:发现多数使用复杂产品的人不阅读说明书如今,手机、平板电脑等产品的功能层出不穷。然而,令制造厂商感到遗憾的是,产品的许多高级功能并未被消费者充分使用。于是,厂商想创新产品说明书,吸引消费者主动阅读。经过调查,研究者发现,消费者喜欢直接使用产品,不管厂商投入多少财力、物力创新产品说明书,多数消费者不会阅读。  相似文献   

17.
车彻 《小学科技》2009,(10):33-33
前苏联的物理学家巴索夫是196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得主之一。他和其他两位诺贝尔奖得主所创建的理论,为激光器的诞生奠定了基础。获奖后若干年,他大儿子过30岁生日,这时他发觉自己的出生年份正好是自己年龄的31倍。  相似文献   

18.
《实验室科学》2012,(5):205-205
诺贝尔奖是以瑞典化学家诺贝尔的遗产设立的奖。诺贝尔奖金现在共有6种,其中自然科学方面的有3种:物理学、化学、医学或生理学,另外3种为文学、和平事业、经济学。  相似文献   

19.
 2015 年10 月5 日,诺贝尔奖委员会宣布,屠呦呦因创制了新型抗疟疾药物青蒿素而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是值得中国科技工作者庆贺的喜事。10月11日,笔者以“屠呦呦”为检索词在网上搜寻时,发现相关信息接近10万条。在这个举国同庆、万众同欢的时刻,作为从事科技期刊编辑工作30年的笔者,在喜庆之余的反思中,试图探寻屠呦呦获奖对中国科技期刊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四月十五日,印度尼西亚政府直接組織和指揮武装部队和暴徒,疯狂襲击中国駐印度尼西亚大使館,大肆破坏、行凶,打伤我外交官員,开枪重伤我大使館工作人員赵小寿。但是,中国人民是不可侮的,我駐印度尼西亚大使館全体工作人員在法西斯暴力面前,临危不惧,不怕牺牲,敢于斗爭,对右派軍队和暴徒进行了坚决的抵抗。他們充分表現了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伟大的中国人民的英勇气概和高貴的革命品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