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尹传红 《科技潮》2009,(11):47-47
中国人的诺贝尔奖情结广泛而深重,这从每年10月份诺贝尔科学奖公布之后,报章上充斥诸如“中国人为什么拿不到诺贝尔奖”之类的话题也能窥见一斑。中国科学院一位有海外留学背景的专家几年前曾直言:国人对诺贝尔奖如此挥之不去的持久的寄托和期盼,是一种“病态”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希望逃脱现实的幻觉意识。“好像一旦获奖,什么难题都解决了,什么假设都证明了,我们的国力就强大了——这既不合逻辑,更不符合实际。”  相似文献   

2.
“中国离诺贝尔奖还有多远?”每年诺贝尔奖花落他家后,总会有国人怀此长久的疑问和感伤。2010年诺贝尔奖项揭晓后,类似的忧愁开始袭扰俄罗斯社会,因为英国曼彻斯特大学两名俄裔物理学家问鼎了诺贝尔奖:  相似文献   

3.
 诺贝尔奖是国际科学界公认的最重要奖项之一。分析百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对标世界航天强国,一个重要特点是通过持续实施空间科学任务,科学家们不断获得诺贝尔奖。本文以诺贝尔物理学奖为抓手,阐述空间科学对于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重要贡献,分析欧美航天强国在空间科学领域获得诺贝尔奖的情况,并基于中国空间科学发展现状和态势,提出空间科学是中国基础科学研究有望取得诺贝尔奖级重大突破的优势领域之一,发展空间科学可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做出具有重大标志性的不可或缺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欧建成 《科技馆》2006,(4):32-32
为了配合2006诺贝尔奖获得北京论坛在北京举行,加深论坛的社会影响,让普通百姓进一步了解诺贝尔奖的百年辉煌历史,并获得一次近距离领略诺贝尔奖得主风采的机会,由北京市政府和中国科学院主办,北京市科协、北京市外事办公室和中国科学院国际合作局等单位共同承办,中国科技馆协办的“2006诺贝尔奖获得北京论坛——生命科学与人类健康主题展”,2006年9月7日下午在中国科技馆拉开帷幕。  相似文献   

5.
傅秀宏 《科技智囊》2008,(5):I0027-I0037
中国的诺贝尔奖情结,曾几何时过多地集中在国家精神上,甚至有时偏离了科学精神。在2008年的全国政协会议上,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提案建议,从加强中国一流大学的基础研究做起、寻求突破,重视产生诺贝尔奖的软硬环境建设,在不远的将来中国本土会产生诺贝尔奖获得者。  相似文献   

6.
恒求 《今日科技》2006,(2):54-55
一年一度的各项诺贝尔奖逐一评出,又让中国人失望了一回,也让中国的时评家们又有机会高谈阔论,反思一下为何中国本土出不了得诺贝尔奖的人才。  相似文献   

7.
时光荏苒,一年一度的诺贝尔奖,在今年的十月,又一次献出了几顶桂冠。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的诺贝尔奖离我们尤其近——文学奖的得主,正是中国的作家莫言。这无疑给我们打了一剂振奋而自豪的强心针。在欢呼和激动的掌声中,另一个蕴藏已久的问题再次被提出:既然我们已经摘得了诺贝尔文学奖,那何时才能将诺贝尔的科学类奖项也纳入囊中呢?  相似文献   

8.
《甘肃科技纵横》2001,30(5):21-22
诺贝尔奖已走过百年,中国人对它的争议与期待最终沉积成为一个"情结".最新公布的一份调查报告以中国人的思维对诺贝尔文学奖提出了看法--谁是中国人心中当之无愧的桂冠作家、谁是诺贝尔文学奖永久的遗憾、诺贝尔奖对中国是否公正等等.  相似文献   

9.
诺贝尔奖在中国人的心目中,一直是一个多世纪来的梦想,杨振宁、李政道、丁肇中,这些问鼎过诺贝尔奖的华人,成了几代中国人心目中的英雄,然而诺贝尔年年评奖。年年花落人家,诺贝尔,几乎成了中国科学家和文学家们的心结。2002年度诺贝尔奖揭晓,在中国科学界和文学界,又溅起了多大的水花呢?我们无缘诺贝尔奖的症结究竟在何处?  相似文献   

10.
张巍巍 《今日科技》2011,(10):39-41
诺贝尔奖一直是我们眼中的科学界最高峰,而诺贝尔奖获得者则以其杰出的科学贡献和科学精神,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对于中国的科技创新环境,诺奖得主们怎么看?欧美国家的创新政策是怎样的?对我国有什么借鉴意义?他们眼中的科技创新需要什么?  相似文献   

11.
中国的“诺贝尔奖”□潘诚毅被誉为中国的“诺贝尔奖”已经在中国大地上启动了。1995年1月12日,第一届颁奖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钱学森、黄及清、王淦昌、王大珩等四位世界级的科学家获得“杰出成就奖”,各获得100万元港币的奖金。众所周知,钱学森...  相似文献   

12.
提出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奖成果的“检验期”的概念,将它界定为科学家从取得获奖成果到获得诺贝尔奖所经过的一段间隔期;通过对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奖成果的检验期的描述性统计,分析了获奖成果具有较长的检验期的基本特征,揭示了造成这一基本特征的实践检验因素和所连带的社会心理因素;指出较长的“检验期”,反映了诺贝尔奖的评定在本质上是一种通过同行评议对科学家所做出的科学研究成果的社会确认,这种确认并不是一个事件,而是一个社会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科学研究成果所蕴含的价值和意义随着科学实践的发展和人们认识水平的提升而得以彰显出来;真正的具有原创性的科学研究成果,是需要有足够的甚至是超常的耐心,等待它接受长期的实践检验与社会确认。  相似文献   

13.
前些日子,见一重要科技报刊以“中国科学冲击诺贝尔奖是时候了”为大标题刊登了数位中科院院士的文章并加了编者按。文章表达了科学家对我国科学界要在诺贝尔奖项上实现零的突破的急切心情和对我国基础科学发展现状的乐观估计。对此我的感想是:第一,中国科学冲击诺贝尔奖这一提法本身就似缺乏科学态度,可以说这是一个情绪化的口号。诺贝尔科学奖,实际上不是靠一时的冲击就可取得的。因为,那不是一项应用性科研课题,可以通过论证立项、制定计划、筹措经费、组织人员,就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更不是一项建设工程,设计、招标、施工、…  相似文献   

14.
本书是1996—200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演讲集。诺贝尔经济学奖是在瑞典银行成立三个世纪之际,于1968年设置。该奖基本遵循诺贝尔奖的规则,但作了一些必要的修改,由瑞典皇家科学院负责选择获奖者的全部工作。每年的12月在斯德哥尔摩颁发诺贝尔奖的前一天.由获奖者介绍他们的工作,在颁发诺贝尔奖的庆典上,评审委员会成员做简短的授予仪式演讲,以易懂的方式总结获奖者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编哲 《创新科技》2012,(11):12-13
<正>又一届诺贝尔奖落下帷幕。虽然莫言一举夺得诺贝尔文学奖令国人振奋,但含金量更高的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却仍与中国无缘。"中国人距离自然科学领域的诺贝尔奖还有多远?"这个问题再一次唤起人们心中的期待……在日前由中国科协举办的"科学家与媒体面对面"活动上,几位国内知名院士专家预测,中国人距诺贝尔物理学奖最近;但缺乏原创、缺乏认真和执著是中国人尚未获得自然科学领域诺贝尔奖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一年一度的诺贝尔奖又揭晓了,最先出炉的是3项自然科学奖。今年每个奖项都有3位科学家分享,可谓是满堂红。诺贝尔奖对于获奖者是莫大的荣誉,对于研究者是极大的激励。读获奖者的故事,找寻走进诺贝尔奖殿堂的路。  相似文献   

17.
李晗 《青年科学》2010,(6):72-73
合作,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动力,学会共同生活,培养在人类活动中的参与和合作精神是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学者朱克曼曾做过一项研究,他发现自1901年诺贝尔奖金颁发以来的75年中,286位获奖者中2/3的科学家是与人合作而获奖的。他又以25年为一段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与人合作而获奖,第一个25年为41%,第二个25年上升为65%,第三个25年竟达到79%。这就有力地说明,科技越发展,一个人要取得事业上的成功就越要具有与人合作共处的良好品质。  相似文献   

18.
10月份,随着诺贝尔各项奖的陆续揭晓,国人的“诺奖情结”再次燃烧起,有人说是因为我们“不会”申请“诺奖”而导致与其无缘,也有人说“诺奖”评选本身就带有偏见,因此有与没有无所谓,还有人愤日学术腐败导致“诺奖”在中国难产……为此,记专访了科学史及诺贝尔奖研究、华中科技大学杨建邺教授。杨是“诺贝尔奖史话丛书”和和《20世纪诺贝尔奖获得辞典》的主编。  相似文献   

19.
在日前举行的“科学与中国”院士专家巡讲团报告会暨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第118场主题报告会上,一位研究生提问:在中国大陆,我们的教育没有培养出诺贝尔奖获得者,我们应该做出什么样的改进?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两院院士路甬祥回答说,诺贝尔奖是科学技术积累到一定水平、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的一个自然产物。  相似文献   

20.
诺贝尔奖是世界科技界的最高荣誉.20世纪早期,上海<万国公报>、<科学>和<东方杂志>等报刊先后向国人介绍了诺贝尔奖的设立情况;分别报道了1903年、1905年、1914年、1920年度诺贝尔奖得主名单;有的还对历年诺贝尔奖得主进行分类统计,并呼吁中国人奋起直追,争取获得诺贝尔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