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移情”作为美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一直以来就是中西美学研究的重要理论学说。简单地说,“移情”就是将人的感情移入物中,使物也具有了人的情感,以此来渲染或抒发作者的感受。但是,中西的“移情说”并不尽相同。西方移情理论更多的是对于“外射”的探讨,而中国古典“移情”理论更多是天人合一思想的具体反映。这种差别的产生是中国和西方传统思维方式的不同所致。因此对中西移情理论进行对比,探寻这些差别在思维方式层面上的深层根源,能使我们更清楚、更准确地了解移情的发生机制,提高文学欣赏能力。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的物感说和西方近代的移情说都探讨了艺创作中的主客关系及其美感源泉等问题。它们都表明人在观察外物时,设身处地,从而达到一种物我交融、物我同一的精神活动。但因二所产生的社会化传统不同,二有着明显的差别:一是审美产生的原因不同;二是主客体的关系不同。  相似文献   

3.
数十年来,学术界一般认为“移情”这一概念是从西方美学移植过来的,因而往往以西方美学的“移情”概念来规范或比较中国古代文论的移情现象与移情作用。那末我国古代文论到底有否“移情”的概念或“移情说”?本文特提出几点不成熟的意见以资商讨。  相似文献   

4.
"情"亦称"情感移人",在艺术创作中赋予无生命的对象以主体的情感使事物和艺术形式具有人类的情感性质。主客体通过移情作用得到统一,自我与对象融为一体。在中国画创作实践中,运用于线描、赋色等创作过程中,从"应目","会心"至"畅神",创作主体与创作客体完全的融合,达到"物我合一",创作主体进入物我相忘的"物化"境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意境是由移情产生的。"移情说"在中国画的创作中起着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5.
冷建忠 《科技信息》2010,(27):I0260-I0260,I0238
西方移情理论虽然都是建立在主客二分哲学基础之上,以审美活动中的移情现象为主要研究对象,但彼此间的具体观点又不尽相同。本文从审美主客体之关系及审美客体之选择性两方面对立普斯的审美移情和阿恩海姆的"异质同构"理论加以辨析,对西方移情理论的发展有一个更加深入了解。  相似文献   

6.
对于《文艺心理学》中所涉及的克罗齐的“直觉说”,布洛的“距离说”,里普斯的“移情说”,朱光潜加以批判综合而系统化的同时,更是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相关观念与中国文艺实际,对这些西方美学理论做了中国式解读。其间得失,至今仍然值得反思。  相似文献   

7.
以立普斯的审美移情说为切入口,分析了艺术创作中移情发生的原因、特点、指出移情在艺术创作与欣赏中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移情作用作为美学当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一直为中西美学家所关注。这一理论是由费肖尔父子首先创立的。父亲弗里德利希.费肖尔在晚年才开始接触到移情,并把它称为"审美的象征作用"。他认为对对象的人化采取何种形式取决于对象的性质。罗伯特.费肖尔以父亲的观点为基础,阐述了移情作用理论。也正是因为他们对移情说的贡献,才使得移情在生活中被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9.
经常听到这样一句俗语,“要想公道,打个颠倒”,说的就是移情。所谓移情,就是设身处地从对方出发考虑问题。可惜,有许多管理者,并不见得明白其中的道理。  相似文献   

10.
李贺诗歌的荒诞诗风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1、运用移情手法,赋予物以人的思想感情,借物抒情,托物言志;2、借助大胆的想象,构造非凡的艺术境界;3、精思妙构,创造出犹如童话、寓言般的艺术世界;4、写子虚乌有的虚幻的神的世界;5、通过夸张、扭曲、变形的手法来写梦境。  相似文献   

11.
抽象和移情都不是以主客体分离而是以主客体融合为其本质的,因此,抽象和移情的对立并不意味着彼此仅仅相反,而是意味着二者是相反相成的,也就是说,种种艺术创作活动,大多或是偏重于移情,或是偏重于抽象,但只有移情没有抽象或只有抽象没有移情的情况是不存在的。无情感固然无艺术,然而对艺术最为重要的是能唤起艺术情感的艺术结构,换言之,结构既是情感的起点,更是情感的归宿。我们之所谓构形是从移情到抽象的美感性运动,就是在这样的意义上说的。总之,艺术创作是相对于一定对象“深入其理,曲尽其态”的过程,就是艺术创作者依凭其心灵构形的过程,也就是从移情到抽象的关感性运动过程。  相似文献   

12.
正环境对人的影响从来都是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生活在身边每一个人,或多或少地会影响着自己,甚至会影响以后很长一段人生。生活习惯、语言习惯、沟通方式等等,会在以后的生活场景中再现。这是行为重复性再现,也叫移情。通俗地说,  相似文献   

13.
在跨文化言语交际中,由于文化差异所造成的语用障碍和语用失误,成为语用学研究的焦点之一。对语用失误的客观理解,应当说语用悖论成为其合理解释框架,对语用移情做以界定,用移情理论指导跨文化交际,注重文化习惯,成为本文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14.
思维模式对民族审美意识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思维的差异导致了审美的民族差异。中国人的整体、形象思维模式和西方人的逻辑与抽象思维模式.使得中西方民族审美在主客体关系、感性与理性、时空观、美与真、善的关系等五个方面形成了两种体系。中国人的审美观是人与物互相渗透、并以人为中心的关系指向式的.而西方民族的审美观则是人与物互辛目分立、并以物为中心的认知引导式的。  相似文献   

15.
泰戈尔晚年创作的抒情诗集《茅庐集》突破了中年的神秘主义思想,告别往昔,渴望新生,讴歌自然,赞颂大地,向往和追求人间真情,倾慕具有革命思想的人,表明诗人的思想已经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在艺术上,或移情入景,或借物写人,善用比拟,擅长心理刻画,具有较高的艺术鉴赏价值.  相似文献   

16.
贾军红 《新余高专学报》2007,12(5):66-68,92
借助于心理空间的相关理论,指示映射现象可以阐释为:言语交际中说话人不断构建心理空间,由于语用目的的不同和指示词的使用。说话人的位置可以转移到听话人所在的空间,于是指示中心就从说话人转移到听话人(或其他参加者)身上;通过使用移情指示词this和that,说话人似乎是在现实之中或之外建立了另外一个空间,并且往往把自己喜爱的人或物放在自己所处的空间(或距离自己近的地方),把不喜欢的人或物放在另外一个空间(或在心理上距离自己远的地方)。  相似文献   

17.
语用能力可以解释为运用语言进行得体交际的能力;有效的交际指听话人在任何情节内都能够理解说话人意图的交际。文化移情能力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系统中最为重要的因素。有意识的在实践中培养和提高文化移情能力,对于跨文化交际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8.
文学是人类思想的镜子 ,文学的发展脉络往往折射出人类精神进步的轨迹。西方文学也是如此。通过西方文学人文精神演进的轨迹 ,我们可以把西方文学精神划分为四个时期 ,即人与自然对峙文化形态中的人文精神 ;人与神对峙文化形态中的人文精神 ;人与物对峙文化形态中的人文精神 ;与人对峙的对象消解时代的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19.
物感说又称感物说,最初是一种自然审美理论,解释人在自然审美中发生心理反应的原因。天人合一论是它的哲学基础。大量感物抒情的文艺作品和人们对创作的经验总结为物感说的形成提供了感性材料和理论支持。物感说真正进入诗学理论始于《乐记》,成熟却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本文拟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对物感说的形成作一次较为详细的梳理。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审美主体与他人、与音响、与景物在情感上的相互作用,探讨了《琵琶行》艺术魅力之所在,并对西方移情理论的几个代表人物的主要观点进行评论,提出一些“我见”,以小见大,给人以新的启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