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纳米La-Mn-O钙钛矿型氧化物催化剂上柴油机尾气碳颗粒催化燃烧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使用柠檬酸络合法合成了纳米级La1-xMxMnO3 (M = Li, Na, K, Rb; x = 0, 0.10, 0.25)钙钛矿型氧化物. 通过X射线衍射(XRD)、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和扫描电子显微镜等分析手段对La1-xMxMnO3 催化剂进行了表征; 在固定床微型反应器中评价了碱金属部分取代对钙钛矿型氧化物催化剂消除柴油机尾气中碳颗粒的氧化活性. 结果表明, 以碱金属部分取代LaMnO3中的La3+, 钙钛矿型氧化物催化剂的氧化能力大大提高, 取代量x = 0.25时, 碱金属K的取代效果最佳, 氧化能力最强, 碳颗粒与催化剂松散接触时, 燃烧温度范围为285~430℃, 其与碳颗粒松散接触时的催化活性可与负载贵金属Pt催化剂媲美. 相似文献
2.
3.
建立了描述柴油机排气稀释过程中挥发性纳米颗粒形成和变化的H2SO4-H2O二元均相成核和气溶胶动力学耦合模型.利用该模型模拟计算H2SO4-H2O二元均相成核作用下分子团簇的生成率和团簇粒径等参数,以及分子团簇向挥发性纳米颗粒转化过程的气溶胶动力学作用;并考察了燃料硫含量和实验室内稀释采样条件变化对柴油机排气中挥发性纳米颗粒数浓度粒径分布的影响.研究表明:H2SO4-H2O二元均相成核作用产生大量分子团簇,燃料硫、温度、湿度对分子团簇的生成率和团簇粒径产生显著影响.凝并作用使成核作用产生的分子团簇由单分散系向多分散系转化,形成挥发性纳米颗粒;凝结作用进一步促进颗粒向大粒子方向迁移,排气中碳烟粒子会抑制挥发性纳米颗粒的形成;燃料硫含量和稀释参数(初级通道内混合气稀释比、温/湿度和停留时间)等均显著影响挥发性纳米颗粒的数浓度粒径分布. 相似文献
4.
5.
由于柴油机排气微粒与NOx的生成机理不同,因此减少微粒的同时又增加了NOx的排放,同时微粒的减少又使得催化剂中毒得以有效扼制,从而使采用机外催化技术净化NOx成为可能,同时讨论了柴油机排放颗粒的形成机理. 相似文献
6.
由于柴油机排气微粒与NOx的生成机理不同,因此减少微粒的同时又增加了NOx的排放,同时微粒的减少又使得催化剂中毒得以有效扼制,从而使采用机外催化技术净化NOx成为可能,同时讨论了柴油机排放颗粒的形成机理。 相似文献
7.
8.
乳化油柴油机中不存在微爆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微爆发生的判别式, 提出了柴油机中不可能再发生微爆的新观点. 从多组分油滴的控制方程出发, 给出了乳化油滴直径变化与水和油的蒸发速度的关系. 由于水的蒸发速度要比油快得多, 因此水分将很快就蒸发掉, 它也能使大油滴变成小油滴, 这才是油掺水强化燃烧的真正原因. 应该看到, 由于实验条件所限, 在文献中前人所做的工作, 其油滴尺寸都较大(约d0≥200 μm), 在这样大的油滴尺寸条件下, 确有微爆发生. 我们通过研究发现, 油滴直径太小后不可能再发生微爆, 在柴油机中的情况就是如此. 相似文献
9.
有人曾做过一个有趣的调查,那是关于动物的睡眠时间的。据说,懒猴(南美产)每天睡20小时;狮子每天睡10小时;马每天睡4小时(站着睡);长颈鹿每天睡20分钟;海豚每天睡0小时(不睡觉)。 相似文献
10.
11.
12.
13.
14.
<正>古人云:水为万物之源,土为万物之母,饮资于水,食资于土,饮食者,人之命脉也,而营卫赖之。世界上许多物质都可以找到它的替代品:用陶瓷或塑料代替钢;用一种金属代替另一种金属,但迄今为止,还没有一种物质可以取代水,水是不可替代的有限资源。地球上的水有97.2%是海水,淡水只占2.8%,而全世界可利用的淡水资源不足淡水总量的1%。长期以来,人们都认为水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