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纪念陈昌曙教授对中国技术哲学和东北大学科学技术哲学学科建设所做出的重要贡献,发扬他的学术传统和治学精神,促进东北大学科技哲学的研究和发展,东北大学"科学技术哲学"同学会决定向张学良教育基金会捐赠1000万元人民币(2011-2020期间每年捐赠100万元),设立"陈昌曙技术哲学发展基金",签字仪式于2011年10月17日在东北大学举行。  相似文献   

2.
为了纪念陈昌曙教授对中国技术哲学和东北大学科学技术哲学学科建设所做出的重要贡献,发扬他的学术传统和治学精神,促进东北大学科技哲学的研究和发展,东北大学科学技术哲学同学会决定向张学良教育基金会捐赠1000万元人民币(2011-2020期间每年捐赠100万元),设立陈昌曙技术哲学发展基金,签字仪式于2011年10月17日在东北大学举行。  相似文献   

3.
为了纪念陈昌曙教授对中国技术哲学和东北大学科学技术哲学学科建设所做出的重要贡献,发扬他的学术传统和治学精神,促进东北大学科技哲学的研究和发展,东北大学科学技术哲学同学会决定向张学良  相似文献   

4.
讣告     
我国著名的技术哲学家、原东北大学文法学院技术与社会研究所所长、科技哲学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陈昌曙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11年3月20日16时45分辞世,享年79岁。  相似文献   

5.
2012年3月26-27日,由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技术哲学学会、东北大学、辽宁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联合主办,由教育部"985工程"科技与社会(STS)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东北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承办的"第14届全国技术哲学学术年  相似文献   

6.
正陈昌曙(1932-2011),湖南省常德市人。1950年考入东北工学院(东北大学前身),1954年被选派到中国人民大学马列主义研究班学习,1956年毕业后回到东北工学院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及研究工作;曾被聘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三、四届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副理事长及技术哲学专业委员会主任。陈昌曙是新中国第一代自然辩证法学者,他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科技认识论与方法论""技术哲学""人工自然论""可持续发展论""科学技术与  相似文献   

7.
1 技术哲学研究的理论研究 关于技术哲学的36个问题 陈昌曙陈红兵 (东北大学文法学院 110006) 讨论技术哲学的基本理论极为重要.技术哲学作为一个学科存在的价值,当然取决于它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取决于它的内容是否有助于分析社会经济的发展的实际问题.如果技术哲学的探讨与科技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没有关联,如果搞技术哲学的人对科技政策、技术创新、技术管理等毫无兴趣,这门学科就难以得到发展.  相似文献   

8.
正2018是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共产党宣言》发表170周年、改革开放40周年、邓小平同志批示成立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40周年,东北大学自然辩证法(科学技术哲学)学科建设也迎来40周年华诞。2018年4月13-14日,在东北大学95周年校庆即将拉开帷幕之际,由东北大学科技哲学研究中心、陈昌曙技术哲学发展基金联合举办的"东北大学自然辩证法(科学技术哲学)学科建设40周年研讨会"在东北大学召开,来自国内外的专家学者100余人参加了会议。  相似文献   

9.
工程哲学与工程的技术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去年在首次全国自然辩证法学术发展年会上,李伯聪教授作了“努力向工程哲学领域开拓”的报告,引起了与会学者的重视。今年7月《工程哲学引论》正式出版,中国科学院路甬祥院长称赞此书是“具有开创性的崭新著作”,我国技术哲学的“领军人物”陈昌曙教授称赞此书是“充满原创性并自成体系的奠基之作”。 工程哲学是一个新的哲学研究领域,是急待进行开拓的新大陆、新边疆、处女地,其中有许多急待进行深入研究的问题,这个方向的研究不但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工程哲学的开拓研究现在才刚刚开始,为推进此领域的研究工作,本刊组织了这组笔谈文章。我们希望今后能有愈来愈多的人——包括哲学界、工程界和其他各界的同仁——关注这个新的领域,我们相信工程哲学的道路一定会愈走愈宽广,成果一定会愈来愈丰硕。  相似文献   

10.
《自然辩证法研究》2019,(5):102-109
著名哲学家陈昌曙先生是中国技术哲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他的不幸辞世是中国技术哲学界的重大损失。这里仅以现代知识图谱的视野展示这位当代哲人开拓的中国技术哲学全景概貌,来表达我们对他的深切怀念之情。昌曙先生一生著述颇丰,在世界3的文献数据库中留下了他的著述及其对学术同行影响的深深印迹。以中文期刊文献数据库中陈昌曙论文及引用陈昌曙论著的文献为数据来源和研究对象,用科学计量学及其最新的知识图谱方法进行了统计分析和可视化分析。如果说,陈昌曙论文共词分析的知识图谱展示了他本人在技术哲学及相关学术领地开拓耕耘的整体全貌,那么,对引用陈昌曙论文的文献共词分析图谱,则彰显了在陈昌曙影响下追随者继承与创新的可喜情景。从中可以展望一代新人正把昌曙先生开创的中国技术哲学事业推向新的领域和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11.
1980年以来,自然辩证法通讯、自然辩证法研究、科学技术与辩证法(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三大专业期刊刊发的技术哲学论文,山西大学和东北大学两大科技哲学研究中心发表的技术哲学论文,折射出了我国技术哲学研究兴趣的变化轨迹和技术哲学文化转向的发展趋势。技术哲学的文化转向促进科技与人文的沟通与融合,将技术工具价值与人文价值并轨推行。从技术的哲学研究扩展到技术文化的哲学研究,提供了一种理解人的生存和社会发展的思维新视角。  相似文献   

12.
<正>由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技术哲学专业委员会、上海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上海大学、东北大学主办,上海大学社会科学学院、上海大学STS研究中心、东北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承办的第13届全国技术哲学年会,将于2010年10下旬,在上海世博会举行期间,于上海大学举行。会议主题:技术、城市与人类未来(议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语用学角度讨论如何界定技术的方法论问题,分析当代技术哲学中的七种技术定义,指出它们分属于技术哲学的三个不同学派,即技术工具论学派、技术实体论学派及技术社会批判学派。进而考察陈昌曙、远德玉教授提出的技术三个基本特征的观点,指出其优缺点,并提出新的技术定义。与此定义相联系,简述以技术认识论为核心的技术哲学研究纲领。  相似文献   

14.
陈昌曙教授不仅是中国技术哲学的奠基人,而且是产业哲学的开拓者,他提出了第一个产业哲学研究纲领。他从是否具有经济效益和规模效应等方面区分了生产与技术,提出了产业与技术划界的思想。他把现实化、对象化和体系化的技术,即产业技术置于自己技术哲学研究的核心地位,并通过产业技术深入到产业哲学研究领域。为了实现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他呼吁必须培养现代产业意识。陈昌曙工程主义传统的产业哲学开辟了自然辩证法新的研究领域,为未来产业研究提出了若干指导原则和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5.
中国科协 2 0 0 3年学术年会第 36分会场“科技创新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研讨会于 2 0 0 3年 9月 15日在东北大学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主办 ,东北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和辽宁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具体承办。参加会议的有中国科学院何祚庥院士、韩德馨院士、顾金才院士 ,中国自然法研究会秘书长王国政教授、副秘书长张明国教授、技术哲学专业委员会主任陈文化教授 ,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近百名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学术研讨会。大会由东北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主任陈凡教授主持 ,东北大学副校长娄成武教授致欢迎辞。研讨…  相似文献   

16.
第九届全国技术哲学学术年会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第九届全国技术哲学学术年会于2002年10月13日至14日在山西大学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技术哲学委员会、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山西大学哲学系联合主办,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人文学院协办,共有来自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东北大学等二十余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一百二十余人参加了会议,提交论文80余篇。年会通过大会主题报告、分组发言讨论、分组代表发言、自由发言等形式,围绕技术哲学理论、技术创新与可持续发展、技术的社会功能与控制等重要论题进行了…  相似文献   

17.
科学技术哲学研究未来发展展望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本文纵览科学技术哲学的全局,对该学科各个领域的未来发展做了纲领性的展望,特别是针对科学哲学、技术哲学性STS、科学思想史三大领域进行了重点阐述。  相似文献   

18.
<正>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历史唯物主义研究会常务理事,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田鹏颖教授的学术新作《马克思社会技术思想论纲》,2016年6月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这部学术专著带着对全面深化改革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问题。按照科学技术哲学的逻辑理路,回到马克思文本,对马克思社会技术思想进行了深入"挖掘"  相似文献   

19.
<正>国防科学技术大学科学技术哲学学科点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1998年获得科学技术哲学硕士学位授予权,2005年获得科学技术哲学博士学位授予权,2013年设立哲学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系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国家安全与军队建设"以及教育部  相似文献   

20.
技术哲学研究正在成为当代科学技术哲学的热点和主导领域。其中 ,技术认识论的兴起又格外惹人瞩目 ,以至于有人认为技术哲学研究发生了“认识论转向”。本期约集的 6篇短文从多个角度专门探讨了这一问题。文章发表前 ,编辑部对全部文稿进行了压缩和专门化处理 ,以使论点更集中、特色更明显。当然 ,这样做难免会损害个别原作的完整性 ,但全组文章却显得严整有层次。在此 ,我们也希望今后的技术哲学研究和来稿尽量较少泛泛之论 ,而能在某些实实在在的具体问题上取得实质性进展 ,并由此带动其他领域发展。这也是本刊期待技术哲学研究带给学界的另一个有价值的“转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