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爱尔兰中西部地区不但因为难以描述的美丽景色而闻名,还因为与爱尔兰文学的密切联系而被人们熟悉。在《都柏林人》一书中,乔伊斯向我们展现了精神上和肉体上双重“瘫痪”的旧都柏林人,而今天的都柏林人白天忙碌,夜晚放松,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随着经济发展一路高涨。中西部六郡与都柏林分别是爱尔兰田园文明与城市文明的代表。  相似文献   

2.
李晶 《科技信息》2007,(31):461
作为一名极具争议的作家,詹姆斯.乔伊斯的作品及其丰富。他的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是其早期作品,其中有明显的现实主义的痕迹。本文将乔伊斯笔下的都柏林作为大背景,通过分析部分女性所处的社会边缘地位进行分析,从而揭示了以都柏林为代表的爱尔兰整个社会的瘫痪状态和这些女性不可避免的边缘地位和麻痹状态。  相似文献   

3.
邓芬 《长春大学学报》2012,(9):1106-1109
《伊芙琳》是詹姆斯.乔伊斯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中最精悍却意味隽永的一个短篇。少女伊芙琳的精神状态是当时整个都柏林女性生存境况的缩影。从精神分析学派生本能、死本能以及主体三界的理论着手,可以揭示出伊芙琳停滞在青春期的想象世界,无法过渡到成年期的象征世界,却又渴望回归到无所忧虑的实在世界,正是导致她精神与肉体双重瘫痪的根源所在。  相似文献   

4.
在乔伊斯的短篇小说《伊芙林》中,女主人公伊芙林的空间意识表现为:对现存空间的憎恨与依附和对异域空间的向往与恐惧。这一充满矛盾的空间意识是被性别角色的二元对立理念所造就的。女性受控的生存空间记载了男权中心的意识形态,指出了男性对女性生活的全方位围困,导致了都柏林群体空间意识的瘫痪。  相似文献   

5.
多愁善感的追溯和压抑的哀婉如同迷雾般笼罩着《都柏林人》。正是这种感伤的特点展现了都柏林人的瘫痪状态,也使读者沉浸其中。这种感伤美也让《都柏林人》的主题得以升华。  相似文献   

6.
詹姆斯·乔伊斯的著作历来都被认为是晦涩难懂的,里面充斥着丰富的意象和象征手法,尽管如此,仍有许许多多国内外的学者在研究着乔伊斯的作品。其中《都柏林》是乔伊斯的第一部作品,在这部小说中乔伊斯笔下的都柏林人被刻画成与瘫痪的社会抗争的人,但无论他们怎么挣扎,最终都是失败。孤独和幻灭是小说的普遍主题,而顿悟被用来进一步揭示主题。《阿拉比》是其中最能体现该主题的一部作品,因为美好的意象可以更加有力地反衬主题,更具讽刺效果,所以本文旨在以此展现主人翁绝望的心理落差。  相似文献   

7.
张昕 《科技信息》2010,(10):I0165-I0165
詹姆斯·乔依斯的短篇小说《死者》是小说集《都柏林人》的压轴之作。小说从现实和象征两个层面描述了"对死者的追忆"。通过对写实层面"死者"的追忆,也在象征意义上寓示着一切过去也是"逝者",从而突出《都柏林人》的主题:"精神瘫痪"。  相似文献   

8.
萧红在其成名作《生死场》中刻画了一个哈尔滨附近村庄的人们(尤其是女性群体)的生与死的故事。在小说中,女性的生命价值被践踏,难逃"被虐"的命运,而女性也在有意无意中将自身所受到的种种压迫强加到同类或比自身更为弱小的孩子身上,对他们施以"虐人"行径。本文拟从女性主义的角度,探讨萧红在《生死场》中对女性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试图挖掘造成小说中女性"被虐"与"虐人"的双重困境的根源,并由《生死场》出发来探究萧红独特的女性写作的背后原因。  相似文献   

9.
爱尔兰意识流小说家詹姆斯·乔伊斯一生致力于爱尔兰人民的精神解放。其早期的小说集《都柏林人》虽然还没有使用意识流的写作手法,但它丰富细腻的描写、生动形象的对比和寓意隽永的象征等手法的使用已充分表现了作者的才华。本文正是从对比、象征、描写等方面入手透视了小说集《都柏林人》中短小的一篇——《阿拉比》。虽然简短,但通过《阿拉比》我们就能领略到当时都柏林的社会风貌,感受到爱尔兰人的生活景况,甚至参悟出整个人类的生活和命运,也正是这种以小极大,于细微处见精华的写作手法成就了乔伊斯的辉煌与不朽。  相似文献   

10.
王雪纯 《科技信息》2007,(19):203-203,227
爱尔兰意识流小说家詹姆斯.乔伊斯一生致力于爱尔兰人民的精神解放。其早期的小说集《都柏林人》虽然还没有使用意识流的写作手法,但它丰富细腻的描写、生动形象的对比和寓意隽永的象征等手法的使用已充分表现了作者的才华。本文正是从对比、象征、描写等方面入手透视了小说集《都柏林人》中短小的一篇——《阿拉比》。虽然简短,但通过《阿拉比》我们就能领略到当时都柏林的社会风貌,感受到爱尔兰人的生活景况,甚至参悟出整个人类的生活和命运,也正是这种以小极大,于细微处见精华的写作手法成就了乔伊斯的辉煌与不朽。  相似文献   

11.
《死者》是乔伊斯1914年出版的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的压轴之作。它不仅是小说集的最后一篇,而且最为重要的是,虽然它延续了瘫痪与死亡的主题,但是它却让人在结尾处的一场似真似幻的大雪中看到了重生的希望。  相似文献   

12.
在战争背景下,女性常被纳入到国家、民族、革命的视域,被当作国家、民族、革命的表征与符码,身体通常成为女性介入战争的武器与工具.《炸弹与征鸟》《冲出云围的月亮》《色·戒》都表现了作家对女性的身份与身体在革命、战争场域中的书写与建构,折射出在公共政治与战争的复杂关系下女性这一性别符码的生存处境与女性解放所面临的种种困境.  相似文献   

13.
间谍这一形象早在我国夏朝就已有,其政治功能也已被世人所认可。但大多是在男性话语体系中得以凸显,女性的身体功能和附着其上的政治功能却被忽略。而抗战时期,西南联大教授陈铨的谍战话剧《野玫瑰》和《无情女》却开创了一种以超人式女性为主要表现对象的政治加浪漫通俗化的身体叙事模式,并获得巨大成功,一时风头无二。随即由《野玫瑰》改编的电影《天字第一号》也在上海创造了票房奇迹。直到今天,这种模式的影响依然袅袅不息。  相似文献   

14.
胡艳津 《科技信息》2010,(4):151-151,153
传统的哥特小说注重外在环境的描写并借助恐怖、邪恶、神秘和超自然等因素。詹姆斯·乔伊斯的《阿拉比》也包含了某些哥特元素,例如黑暗的背景和氛围、死亡的意象、小男孩的哥特心理等,它超越了某些哥特的传统,构成了现代哥特的情节。从哥特的角度分析该作品可以更深入地探讨那时的都柏林社会的瘫痪以及都柏林人的精神压抑与无助。  相似文献   

15.
(三)狄更斯以来的英国小说詹姆斯·乔伊斯(James Joyce)(1882——1941)和D·H·劳伦斯,是本世纪中最具有独创性的小说作家。不过,在六十年代,乔伊斯的声名还比不上劳伦斯。乔伊斯就象肖伯纳和叶芝一样,也是爱尔兰人,不过与他们不同的是,乔伊斯没有长期居住在英格兰,他一生大部时间是在欧洲大陆度过的。然而,从心灵上讲,他却从来没有离开过都柏林。他早期的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Dubtiners),是一些简短的印象主义的习作,就象莫泊桑的作品一样,轮廊清晰。他的艺术性,在《艺术家年轻时代的画像》(A portrait of the  相似文献   

16.
《尤利西斯》是现代西方意识流小说的典范。乔伊斯运用结构对应,反讽手法和变化莫测、精彩纷呈的意识流技巧,使我们更深刻地认识了人的内心世界和都柏林社会精神麻木、道德衰微和濒临毁灭的现代生活。  相似文献   

17.
林白在长篇小说《一个人的战争》中,以回忆作为叙述方式,通过自我言说敞开被男性话语遮蔽与扭曲的女性经验,从而建构具有权威意义的女性声音。此外,意象化与感官化的诗化语言也是文本彰显,女性感觉的一个重要形式策略。  相似文献   

18.
在《金锁记》中,张爱玲成功地塑造了曹七巧这一角色,这是一个人性被金钱、情欲扭曲的,人不人、鬼不鬼的女性形象,这在现代文学作品中是极其罕见的。曾经有人评论道:"一部《金锁记》就是七巧人性沦落的历史,就是人性的枷锁记。"笔者将从人物形象和心理刻画两方面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9.
在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里,男性惯于站在主体位置上把妇女作为客体来“看”。徐坤则热衷于设置另一种情景,把女性变为观看他人特别是男人的主动者。她在小说中展现了三种不同的叙述视角:以《游行》为例的女性主人公视角,展示了女性看男性的眼神由错愕到重新恢复意识的过程,这个变故是扭转女性被动地位的契机;以《招安,招安,招甚鸟安》为例的叙述人兼女性主人公视角,体现了女主人公的无奈和叙述人的清醒;以《遭遇爱情》为例的女性叙述人视角,不仅是女性看男性,还让男性在自我观看中反省。  相似文献   

20.
《时尚》和《瑞丽》是两本风格不同但都拥有大批受众的女性杂志。在现代社会文化环境中,在经济、观念建构以及社会因素等复杂关系的影响下,流行女性杂志所建构的矛盾多元的女性形象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的女性读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