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以UG软件作为设计平台,开发设计了液压机械无级变速器的虚拟样机模型,对虚拟装配技术在液压机械无级变速器设计中的应用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在对液压机械无级变速器中几个关键零部件进行实体建模的基础上,完成了变速器系统的虚拟装配.通过对各装配体模型的干涉检查,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改进.液压机械无级变速器的虚拟装配为变速器设计的正确性提供了保证.  相似文献   

2.
逆向工程和快速成型技术在创新产品的设计与制造中应用越来越广泛。阐述了高校大学生创新实验开设的目的和方式,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为例,介绍了逆向工程和快速成型技术在鼠标外壳中的实施过程,并以此为基础,完成延续性工作。通过创新实验的开设,对于激发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锻炼工程能力实践具有较好的促进作用,对于促进高校质量工程中的实验教学改革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机构运动方案仿真实验平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Solidworks三维建模技术构建了机构运动方案创新设计仿真实验平台,采用将虚拟实验、仿真分析和实际操作相结合的方法,开设了机构运动方案创新设计实验。建立了常用典型机构的三维装配体模型库,并将常用典型机构的三维装配体模型导入到虚拟样机仿真软件ADAMS中,生成常用机构的虚拟样机模型库,学生对机构仿真模型进行运动仿真模拟可以方便地得到各常用机构的运动参数。  相似文献   

4.
基于虚拟样机技术的挖掘机动态仿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虚拟样机技术为理论基础,应用三维参数化建模技术Pro/E,在开发平台上建立挖掘机零部件的虚拟模型和整体装配模型.利用Pro/E的Mechanism模块进行运动仿真,得到样机的运动模拟结果,并在虚拟模型的基础上检验设计方案的可行性,以及虚拟装配模型的静态干涉问题,提前发现设计中存在的缺陷,并及时对设计方案进行修改.该方法具有传统二维建模方法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可见对于复杂机构使用三维虚拟建模技术完成设计是可行的,也是很方便的.  相似文献   

5.
车身装配概念设计专家系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介绍了车身装配偏差分析(AVA)系统中车身装配设计专家系统的构造与分析流程以及装配知识的获取与表达,通过基于知识的装配顺序获取与尺寸链的生成、接头方案配置与公差设计来完成基于知识的车身装配工艺设计.构建了一个由概念设计到详细设计基于知识的数字化车身设计平台,使得产品的整个装配设计过程集成到一个统一的设计环境中,在一定程度上达到概念设计与制造的并行协调设计.  相似文献   

6.
对异地设计讨论平台功能进行了分析设计。原型系统能够完成面向装配和制造的设计讨论和设计审核。利用基于VRML的虚拟现实技术实现设计信息跨平台的异地交流,增加系统的可视化。  相似文献   

7.
中国大学生方程式汽车大赛是培养学生创新应用能力、设计制造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的平台。以此大赛为契机,紧扣车辆工程专业课程教学内容,阐述了赛车的总布置、动力系统和底盘系统等,在设计、制作和装配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和要领,运用启发式和讨论式等教学手段,积极鼓励学生多方案多思路解决问题和克服困难,培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同时也丰富课程教学内容。参与该大赛一年多来的实践证明,构建注重学生创新实践素质模式的平台,对培养具有工程实践能力的人才效果显著,可以满足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对该类精于专业理论、长于实践应用人才的需求。  相似文献   

8.
节水滴灌灌水器快速开发平台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阐述了采用先进制造技术和信息技术构架节水滴灌灌水器的快速开发系统的思想,并进一步介绍了滴灌灌水器快速开发平台的构建内容,从而实现灌水开发的集成化和自动化,以提高滴灌灌水器的设计与制造手段,快速开发适合我国国情的滴灌灌水器。  相似文献   

9.
轮式装载机传统开发模式需要经过样机设计、制造、测试、改进等循环过程,存在试制周期长、开发成本高等问题.提出轮式装载机虚拟样机的开发策略,构建虚拟样机的开发平台,研究相关软件的数据交换方法.采用Pro/E创建轮式装载机的实体模型,构建虚拟样机,在ADAMS环境进行仿真研究,利用ANSYS对动臂总成进行了有限元分析,完成了轮式装载机虚拟样机开发的系统性研究.  相似文献   

10.
为利用现有资源开发新型制造装备、扩大企业制造能力 ,提高制造企业效益 ,针对机电产品制造业存在大量压力配合插入装配作业 ,研究开发了一种新型机器人化加工中心。同时阐述了压力配合插入装配作业的要求 ,讨论了加工中心和机器人功能和结构的同异 ,介绍了在机器人化加工中心上实现压力配合插入作业的特点及样机构造。经实验证明 ,已开发的样机可以有效地完成压力配合插入和螺钉装配作业 ,扩展了现有加工中心的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11.
郭春雨  赵大刚  刘桂杰 《实验室科学》2013,16(4):152-154,158
创新思维是大学生培养的重点。船舶与海洋工程科技创新中心为学生创新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激发着学生敢于创新、勇于创新和勤于创新,在培养创新性人才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展望未来,大学生科技创新中心—"船舶设计科技创新中心",将进一步完善管理机制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做出更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为了更好地培养卓越工程师的创新能力,机检专业建立了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特色平台。融合CDIO理念,突出企业实践训练,在培养学生工程能力的同时提高了创新能力,为卓越工程师培养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3.
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为大学教学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构建基于网络化的实验教学平台既能弥补课堂教学中的不足,又能为大学生课外的自主学习提供信息化的平台.因此,网络化平台下学生自主学习模式的研究与探索,对培养学习者自我建构知识以及创新思维能力、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养成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4.
分析了高校毕业生需要掌握先进制造技术、熟悉先进制造装备的必要性。说明了反求工程及快速制造实验系统的原理、组成和功能,介绍了三维扫描仪、FDM快速成型机和真空浇注机所形成的快速制造实验系统的结构模式,根据机械类和近机械类学生的实际情况,建立起反求类和快速制造类两大类实验体系。  相似文献   

15.
CDIO教育理念在工程人才培养理念、培养方式和培养标准等方面与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实施的宗旨相吻合,引入CDIO理念对于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的开发与实施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广西大学基于CDIO理念,指导大学生开展了一套大学生创新性实验教学设备研制工作。在模型设计过程中,坚持遵循CDIO工程教育理念,以实验设备设计为导向,以工程能力培养为目标;由学生独立构思与设计,实现了被动接受教育到自主创新、设计和实施的转变,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性和研究性学习能力。实践表明:引入CDIO模式切实提高了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实施质量,有效培养了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6.
为了提高大学物理与专业的结合、与工程技术的结合,增强工科学生学习大学物理的兴趣,内蒙古科技大学数理与生物工程学院提出了工科大学物理实践与素质拓展平台建设,通过选取与大学物理结合紧密的有代表性的实例分析,使学生受到用基本理论解决工程问题的创新思维训练,从而提高工科学生的科学素养。  相似文献   

17.
通过分析《电工电子技术》课程的特点,针对课堂教学方式中的理论不能联系实践、实验教学中的"封闭傻瓜式"的教学模式及实习教学中的内容安排不合理等不足,以提高学生的创新动手能力为目标,以名校建设为契机,对利用电路仿真软件理论联系实际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用网络平台来拓展课堂教学、用便携式DIY开放实验板来锻炼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及丰富实习教学内容等方面的教学改革进行了阐述,并对改革实现的保障措施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8.
动物学是高校生物相关专业的核心基础课,其实验教学担负着提升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及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使命,构建动物学实验开放平台能够使动物学实验教学与培养学生综合科研素养和创新能力紧密结合,因此在对比传统动物学实验教学与现代开放实验教学的基础上,从动物学实验室全方位开放管理、增强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加研究性和设计性实验比例和大学生创新课题与开放平台有机结合几个方面综合分析了动物学实验开放平台的构建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旨在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服务。  相似文献   

19.
基于局域网的线切割实习教学改革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应用网络技术,将CAD/CAM室的计算机及控制机床的微机连接成一个局域网,构建的二维创新设计与制作平台,实现了教学资源共享,提高了数控实践教学的信息量。学生不仅能跨时空交流,而且能自主发现、自主探索。实现了对数控实践教学过程的组织与管理,从而使个性化数控实践教学成为现实,开始了一个全新的实习教学方式。新的实习教学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系统观念、创新意识,同时也提高了线切割加工系统的效率、效益。  相似文献   

20.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是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课题。培养创新型和实践型石油工程人才迫切需要构建大学生创新实验教学平台。从硬环境、软环境、运行模式等方面对石油工程专业提高原油采收率大学生创新实验教学平台建设进行了探讨。实践表明,石油工程专业提高原油采收率创新实验平台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科研兴趣营造了良好的软硬件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