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全球化趋势不可逆转,多元文化成为当下文化发展的大环境。不同的文化主体在交往过程中不断出现碰撞与冲突,在碰撞与冲突中个体基于对本民族文化与他者的价值判断做出认异和认同的行为。当下,中国面临着多层次的文化认同问题,文化迷失、文化身份和文化认同成为民族国家的重大实际问题。从国内、国际两个视角出发,建构开放性的文化认同是解决文化认同问题的可行性路径。  相似文献   

2.
区分对文化国家的归属性认同和对政治国家的赞同性认同有助于我们明晰有关香港人的国家认同问题的困惑,也为当前开展国家认同教育提供了有益的思路:即国家认同教育不应该停留在文化国家认同教育的维度,而是同时推进对政治国家的认同教育。以公民身份为制度与价值平台,在公民与国家认同之间建立起动态的逻辑关系,不同的认同基于公民身份这一制度与价值平台得以整合。教育作为塑造国家认同的重要途径,应明确两种类型国家认同的区别,通过基于公民身份的国家认同教育使学生具有一种能包容分歧与冲突的能力,从而提升国家认同教育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政治认同是指政治主体在社会政治生活中产生的对自我政治身份的确认和对所属政治体系的情感归属,以及基于特定利益和价值需要而积极支持、参与政治体系的实践活动。政治认同可以划分为自觉主动型政治认同和强制被动型政治认同两大基本的类型。同时,政治认同具有政治性、意识性、实践性、多元性、流变性、价值性等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4.
趋同阅读是戏曲身份认同过程必然的客观体现。在戏曲文本趋同阅读的审美价值取向方面,李渔以丰富的实践和创新的理论,为戏曲身份认同做出了难以磨灭的卓越功绩。一是通过创作戏曲文本,向人们提供戏曲文本趋同阅读的对象,丰富与认同戏曲本体及其身份内涵;二是通过撰著戏曲理论,帮助人们戏曲文本趋同阅读,建构与认同戏曲本体及其身份内涵;三是为戏曲文本趋同阅读的特点张目,公开彰显戏曲本体的艺术个性,阐明戏曲身份"结构第一"的独特内涵。  相似文献   

5.
港式饮茶具有香港人身份认同的社会作用 ,它是香港人社会关系得以强化以及建构身份认同的文化领域。以饮茶为核心的物质文化和消费行为是都市人身份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港式饮茶在香港表现出自助、自动和自由选拔的意识 ,成为官方文化和普及文化一致接受的香港人身份认同的象征  相似文献   

6.
“身份认同”这个在全球化与后殖民语境中备受争议的概念,与中国传统文献中“和而不同”的理论资源有着惊人的不谋而合之处,中唐文士的社会身份认同并不是指他们有一个程式化的价值评判标准,而是在承认个体的差异性并寻找到了“和”这个契合点基础之上的认同。历史有了某种断裂,主体才会产生认同危机,才会产生重新建构身份的需求,而身份认同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并与权力格局的变动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7.
建筑业青年农民工的社会认同可以通过身份认同、城市认同、组织认同、乡土认同和未来归属认同等指标来衡量;他们的社会认同呈现出身份认同模糊化、城市认同和组织认同较低、未来归属认同不明确的特征。  相似文献   

8.
政治社会化就是通过一定社会主导文化的传播将一个社会人转变为政治公民的过程.大学生作为未来生活不可或缺的参与者和主导者,理应在这一过程中起引领和率先模范作用.不过,受社会历史条件与现实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大学生难以将国家和法律赋予的公民身份转化为内在的、深层次的、正确的公民身份自我认同.揭示政治社会化视野下大学生公民身份自我认同规律,探索提升大学生公民身份自我认同的对策,对推动当代中国社会文明与政治文明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9.
从西方文化研究入手,以生态女性主义的视角解读布莱特,发现其身份认同困惑背后隐藏着深刻的社会根源,即父权制思想。要实现新女性的身份认同,关键在于解构男权中心的思想,实现女性的自我价值,从而确立平等和谐的两性生态关系。  相似文献   

10.
贾平凹1990年代长篇小说中,不乏身为作家、城市人、病人、农民、失落文人等诸种身份的认同以及认同过程中各种身份的彼此错位;诸种身份认同以及认同中的各种错位使得贾平凹这一时期的长篇小说叙事具有直抵作家个体生存经验的切身性质;小说叙事的切身性具有独特的价值建构意义。  相似文献   

11.
论大学生身份认同危机及教育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自我身份认同是大学生的自我理解。在现代性社会中,面对市场化和价值观的多元选择,大学生自我身份认同危机成为影响大学生学习活动的重要因素,这就要求在教育中帮助大学生建立合理的自我评价机制,加强心理辅导确立正确的自我意识,培育大学生自我身份认同的感情基础,在社会实践中强化大学生自我身份的认同感。  相似文献   

12.
对美国作家马克·吐温的短篇小说《他是否还在人间》的研究,可以从身份问题入手,探讨小说中4个青年画家的自我身份认同、社会身份认同和混合身份认同以及三者之间的关联。小说中米勒诈死并改名换姓,虽然以一个富商的身份活着,但是那个热爱画画、充满梦想的青年已经死了,他最终活在孤独与痛苦的混杂身份中,即他的肉体活着,而精神已死。  相似文献   

13.
在莫言早期形成自我文学风格的阶段,以及后来将作品推介给西方主流文化媒体阶段,译者均发挥着不同的作用。译者的角色身份为我们解读这一独特的文化现象提供了独特的视角与方法,译者用自己的翻译行为实现了他对个人身份、社会身份和集体身份的认同,译者与作者共同努力,缔造了“诺贝尔文学奖·莫言”现象。  相似文献   

14.
开展组织育人工作的难点在于受教育者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之间的张力,受教育者价值观认同模式转变和组织内功能体属性、共同体属性之间的矛盾。文章采用"合法的边缘性参与"分析范式,从参与者的身份建构、育人模式变革和共同体的形塑等方面分析了情景学习理论视域下组织育人共同体的组织要素,构建了组织育人共同体模型;提出了引导大学生身份认同、合法的边缘性参与、改革共同体运行机制以及保持共同体开放性特征等育人方略,增强了组织育人成效。  相似文献   

15.
城镇化进程中,人口流动性日益扩大的同时,社区居民的差异性日益突出,社会冲突的可能性也随之增大.在这一背景下,通过社区建设,可以整合社区居民的差异性,弥合社会分歧,消除社会冲突.在一个多民族社区,社区建设可以使各民族居民凝聚于社区,形成共同的社区认同,产生社区归属感和安全感.遵义市“四民社区”的创建,通过政府的公共服务和社区居民的公共参与,以公共交往促进了族际交往、以居民身份整合了民族身份、以公民意识整合了民族意识、以社区认同整合了民族认同.“四民社区”的创建,是多民族地区族际整合的有益探索,也可以为我国其他多民族地区的族际整合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以103名新生代农民工为样本,将内隐联想测验和问卷相结合,考察身份认同、社会比较对农民工城市融入意愿的影响.结果表明,新生代农民工存在外群体身份认同,认同"市民"者融入意愿高于认同"农民工"者.社会比较导致农民工融入意愿发生变化,其中积极比较和消极比较的效应呈现"不对称性".积极条件下,认同"市民"者总体和文化融入意愿上升较认同"农民工"者明显;消极条件下,前者经济融入意愿的下降程度大于后者.  相似文献   

17.
正科技类知识产权不仅是以法律形式表现的符号,同时也是基于法律符号之上的身份符号,两者共同作用于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实践。在科技类知识产权的形成过程中,科研人员的目的理性和价值理性交织共存,从身份上和法律上影响科技成果的转化过程。理顺国家法和民间规则的社会认同,反思知识产权价值理性和目的理性的有效平衡,有利于消弭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与促进国家进步社会预期之间的紧张关系。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艺术史上,戏曲电影是古老悠久的戏曲艺术与西方"舶来品"的电影艺术相结合的新生事物。诸多有关戏曲电影的研究站在现实的立场上,采取了不同的视角,为探讨戏曲电影涵蕴中华传统审美文化的身份认同提供了思想资源。但是,迄今为止,较少有学者发表关于戏曲电影身份认同及其文化自强研究方面的学术成果。为此,戏曲电影身份认同及其文化自强研究亟待全面、深入、系统地展开。创作、研究、发展、繁荣戏曲电影,必将为推动中国电影文化走向世界,为构建世界多元电影文化做出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19.
美国华裔文学是美国文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主要描述、反映美国白人主流社会对华人的残酷剥削和压迫,华人反抗白人的固定化概念化形象以及华人如何适应美国主流文化、融入新文化所产生的种种文化冲突,但这些冲突都是围绕文化身份建构这一点进行的。把美国华裔的文化身份建构分为前阶段的文化失语期、开始阶段的身份认同期、探索阶段的民族身份认同期和族裔散居混合身份认同发展期等四个阶段,可以进一步加深对美国华裔文学的理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20.
此项研究是一次融合了海外华人研究与媒介研究的跨学科尝试。本文从媒介化社交互动的视角出发,探讨在当今的媒介环境中,社交媒体如何影响离散华人的社交互动以及身份认同呈现,并回答了如下两个问题:(1)社交媒体为离散华人的社交互动模式带来了哪些改变?(2)在这种新的社交互动模式中,离散华人群体的身份认同呈现出了哪些新的特点?2015—2016年间,笔者在澳大利亚对30名第一代华人移民进行了深度访谈,并持续观察了他们在社交媒体平台发布的内容,得出如下发现:(1)社交媒体的普及给离散华人提供了重新回到中国社交圈的机会,这个机会改变了他们的社交互动对象构成,并促使他们运用更为灵活的策略来呈现他们的身份认同;(2)这种灵活的策略在媒介化社交互动上具体表现为:有策略地在不同的社交媒体平台上展示不同的内容,或使用不同的语言,以突显身份认同的某一方面;此外,当他们在面对较为敏感的身份认同问题时,在国家身份认同和地区身份认同两者之间灵活切换是一种常见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