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诸宫调是一门流行于宋金元时期的大型讲唱艺术,对北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宫调、曲牌方面 ,二者存在着明显的传承关系。诸宫调的三种音乐组织形式 (一曲独用、一曲带尾、多曲带尾 )为元杂剧全盘吸收。元杂剧的折、楔子、一人唱到底等形式特点皆从诸宫调脱胎而来  相似文献   

2.
诸宫调产生于曲子词兴盛之后,与南北曲有着密切的关系,经历了由词体诸宫调向曲体诸宫调转化的过程。开初是一种“编撰传奇、灵怪,入曲说唱”,流行于瓦肆勾栏之中的民间伎艺。由于城市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社会生活的繁富,为诸宫调的产生提供了极佳的土壤。而瓦肆伎艺的繁盛,又为诸宫调的兴盛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艺术营养,最终得以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样式,流行了二百余年。  相似文献   

3.
诸宫调产生于曲子词兴盛之后,与南北曲有着密切的关系,经历了由词体诸官调向曲体诸官调转化的过程。开初是一种“编撰传奇、灵怪,入曲说唱”,流行于瓦肆勾栏之中的民间伎艺。由于城市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社会生活的繁富,为诸宫调的产生提供了极佳的土壤。而瓦肆伎艺的繁盛,又为诸宫调的兴盛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艺术营养,最终得以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样式,流行了二百余年。  相似文献   

4.
诸宫调对于中国戏曲的发展,影响极大。元人杂剧的兴起,得力于诸宫调甚多。可以说没有诸宫调,便不会有元杂剧。对于宋元南戏的发展,诸宫调也起过促进作用。 我国的戏曲艺术源远流长,戏曲的酝酿和萌生时期,要追溯到春秋战国。先秦的优伶,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我国最早的戏剧演员。楚庄王时的优孟,在楚相孙  相似文献   

5.
《西厢记》的故事,最早见于唐元稹写的小说《莺莺传》。金代时,艺人董解元将这个故事改编为《西厢记诸宫调》,俗称“董西厢”,其形式属说唱文学。元代王实甫,在《西厢记诸宫调》基础上,创作加工成《西厢记》,又称“王西厢”。其中的第四本第三折(俗称“长亭送别”),曲尽“多情自古伤离别”的情致和意蕴,警绝深至,堪称全剧的“戏眼”,成为辉耀艺坛的千古绝调,其艺术魅力历久弥新。  相似文献   

6.
元人孙季昌创作了套数《集杂剧名咏情》,作品汇集杂剧名称六十个,不仅为后世研究元杂剧提供了史料,同时,巧用杂剧名抒写了一曲闺怨离情之歌,这种形式与全曲内容相谐相契,诡喻出奇,达到了完美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7.
金院本包含着元杂剧的性质在内,并不是如元代院本一样纯为滑稽之短剧,诸宫调有着多种表演方式接近戏剧.金元之曲和诗文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虽然增加了新的质素,但直到今天与诗、词三者还是并行而不悖.其兴起并不是和传统文学相对立,更不可能是取而代之.  相似文献   

8.
元杂剧里包公戏中的包公形象可谓形形式式。仔细考究,我们会发现包公戏中包公形象有许多的虚构性质,它总是或多或少地反映当时人们的一种理想和愿望,与历史上的包公相去甚远。元杂剧中包公形象的这种写意性与当时的历史背案、文化发展特点都有窑不可分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诸宫调是一种说唱文学形式,属于曲艺的范围。它在我国曲艺发展史上占有一席重要的地位。从先秦到近代,曲艺曲种少说也有几百种,但若论流行时间之长,影响范围之大,以及作品思想艺术成就之高,却是没有任何曲种可以和诸宫调相颉颃的。 曲艺的形成和发展,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先秦时期,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曲艺形式。战国后期儒家代表人物苟况写的《成相篇》,纯是韵文,据研究就是采用当时的一种通俗说唱文学形式写的。这种通俗的说唱文学形式,我们不妨就把它叫做“成相辞”。可以认为,“成相辞”是我国最古老的曲种,荀况的《成相篇》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篇以曲艺形式写作的作品,也是后世的弹词和鼓词之祖。它对诸宫调的产生亦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0.
王国维和吴梅是20世纪戏曲学的奠基人,他们对元杂剧的文体研究作出了不朽的贡献。王国维提出了“真戏剧”的观点,吴梅对元杂剧声律曲谱做了大量的修订工作,深入讨论元杂剧的结构模式、脚色配置等元杂剧外在文体特点。董上德着重研究元杂剧文体的内在特点,认为元杂剧是不同于一般文学的“活文学”。关于“四折一楔子”结构模式形成的历史因素的探讨和脚色、宾白、科泛的研究贯穿于整个20世纪元杂剧的研究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