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刑法以综合式定义模式确立了刑事违法性与社会危害性中犯罪概念的坚实地位,并且建构了二者的内在统一。然而,近年来,国内一些学者开始陆续质疑刑事违法性与社会危害性的关系,认为二者是冲突不可调和的,并认为应当将社会危害性驱逐出注释刑法学领域。在刑事一体化视域中,社会危害性与刑事违法性之关系进程是行为事实与价值评价相统一的进程,其关系则演绎为经由初始的紧张走向一体的和谐。  相似文献   

2.
犯罪本质是刑法学研究的核心内容,犯罪的本质特征是行为的社会危害性,这是我国刑法学界的通说。但随着罪刑法定原则在新刑法中的立法化,社会危害性理论的地位受到了质疑。本文从社会危害性与法益及刑事违法性的关系等方面阐释犯罪的本质特征还是社会危害性。  相似文献   

3.
我国刑法第13条关于犯罪概念的界定,采用了形式与实质相统一的规范标准,其中,严重的社会危害性是犯罪的实质特征,刑事违法性是犯罪的形式特征。在我国刑法推崇罪刑法定原则精神的前提下,以社会危害性作为犯罪的实质特征是不妥的,而应以刑事违法性作为犯罪的实质特征,并从“事实犯罪”、“法定犯罪”两种角度考察、界定犯罪的概念。  相似文献   

4.
邱海云 《科技信息》2008,(5):226-226
现行刑法在盗窃罪中未将单位作为犯罪主体加以规定,但单位盗窃在现实生活中日益泛滥,且单位盗窃行为具有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程度的社会危害性和刑事违法性;同时单位有能力承担由其盗窃行为所引发的刑事责任,并符合刑罚目的。故本文认为单位应作为盗窃罪的犯罪主体。  相似文献   

5.
刑法谦抑性,是指立法者应当力求以最小的支出——少用甚至不用刑罚(而用其他刑罚代替措施)获取最大的社会效益——有效地预防和抗制犯罪。刑法的谦抑性具有限制机能,在现代法治社会,这是刑法应有的价值意蕴。刑法的谦抑性表现在:对于某种危害社会的行为,国家只有在运用民事的、行政的法律手段和措施仍不足以抗制时,才能运用刑法手段。运用刑法手段解决社会冲突,应当具备两个条件:其一,危害行为必须具有相当严重程度的社会危害性;其二,作为对危害行为的反应,刑罚应当具有无可避免性。一般来说,具有无效果、可替代、太昂贵三种情况之一,就说明不具备刑罚之无可避免性,此时刑法应当谦抑。  相似文献   

6.
谈及到违法性认识(也称违法性意识)这种专业词汇时,估计不会有太多人能够理解词中之义。但如果问及不知者无罪这样的说法,十有八九都会耳熟能详。这一句简单的不知者无罪,就是违法性认识必要性的最佳写照。知的内容是什么?应该是社会危害性还是刑事违法性呢?罪的形式又是什么?故意、过失抑或是完全无罪?学界的争议可谓是百家争鸣,而笔者认为这些争议的背后所隐藏的则是学者们透析这个问题时所采用的不同视角。在接下来的文章里笔者将进一步详解。  相似文献   

7.
苏联解体后,在俄罗斯、部分东欧国家以及我国,响起了一片倒社会危害性之声,仿佛它是破坏法制的“万恶之源”。与此相联系,国内一些学者在犯罪故意的明知内容上主张用违法性认识取代社会危害性认识。其实,在犯罪故意中,行为人明知的社会危害性是对狭义社会危害性的认识。所谓的狭义社会危害性,是指对法益造成的实际危害或现实威胁,即李斯特倡导的实质违法性,它不包括犯罪主观方面和行为人的自身情况。这样的概念并不模糊,正如贝卡利亚所言,它是“任何中等智力的人都能够理解的”。在我国当前的国情条件下,坚持社会危害性认识说,仍是必要的、合理的。  相似文献   

8.
中外水污染犯罪立法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众所周知,水污染行为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而仅用行政手段和民事手段无法从根本上杜绝水资源的污染和破坏行为,所以应把制裁水污染犯罪的重心放在刑事制裁上。本文在中国和外国水污染犯罪立法比较研究的基础上,反观我国现行立法的得失,从而提出完善我国水污染犯罪立法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9.
王佳 《当代地方科技》2007,(12):18-18,20
混合的犯罪概念是我国刑法理论界的主流观点,为我国的刑事立法所采纳,充分展示了犯罪的法律特征与社会特征,具备解释现行刑法与指导刑事立法的双重功能。定义犯罪概念时应遵循一些基本的原则,将宪法下的社会危害性作为犯罪的本质特征,从而深刻理解混合的犯罪概念。  相似文献   

10.
社会危害性的现实评价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新型双层模式是作者在对我国现有犯罪构成模式进行改造的基础上形成的,保留了原有的犯罪构成四要件作为评价的第一层次,社会危害性的现实评价作为第二层次的要件。应认识到社会危害性自身模糊性的相对性,借鉴期待可能性、可罚的违法性和可罚性理论及社会相当性理论将为现实的社会危害性评价提供理论上的依据。  相似文献   

11.
刑法上的义务冲突是阻却违法性事由。行为人同时负有劳动报酬支付义务与其他类型义务,或者多个劳动报酬支付义务,无法同时履行时,行为人履行任意一方同等价值或者优越价值的义务并不成立不履行义务的不法,不成立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应当注意区分拒不支付劳动报酬型义务冲突与拒不支付劳动报酬型伪义务冲突,拒不支付劳动报酬型伪义务冲突虽类似于拒不支付劳动报酬型义务冲突,却不具备刑法上义务冲突的条件,不可能构成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  相似文献   

12.
诉讼诈骗是一种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它并不符合诈骗罪的构成特征,它具有比诈骗罪更严重的社会危害性。由于我国刑法没有规定诉讼诈骗罪,而诈骗罪、妨害作证罪、帮助伪造证据罪、敲诈勒索罪等现行罪名和民事诉讼法规定的妨害民事诉讼惩戒措施等均不能对诉讼诈骗行为进行全面、准确的评价。为了打击严重的诉讼欺诈行为,维护司法机关的正常活动和保护公私财产的所有权,在刑事立法中增设诉讼诈骗罪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在上海,先是企业白领张军被"钓",后有孙中界剁指表清白,一场因"打击拼车"而演发的法律与道德争议渐渐平静。事件虽然已经过去,但留给法律人的思考并没有因此而停止。缘何此种行政行为会挑战道德之底线?缘何此种行政行为会践踏法制之尊严?针对这样的一种行政行为,通过与刑事秘密侦查的比较和对拼车的法律性质分析去揭示其违法性的真面目。  相似文献   

14.
王效文 《科技信息》2012,(13):455-456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与自杀相关的网络杀人行为不断地发生,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但是我国法律对其却没有规定。本文对与自杀相关的网络杀人行为进行了分类,可以将它分为通过网络自杀协议的自杀行为和通过网络教唆、帮助自杀的行为,并对是否对其刑事规制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了增设两种新的罪名的立法意见。  相似文献   

15.
社会危害性是行为被界定为犯罪的前提,而法定刑是针对犯罪行为而设置的,故而,社会危害性是法定刑设置的前提性依据。犯罪行为侵害犯罪客体,因而犯罪客体能够表现出犯罪行为社会危害性的程度,进而决定了法定刑的轻重,成为法定刑设置的引领性要素。  相似文献   

16.
实行法治,就是要在社会生活的一切重要方面都以法的规范作为唯一规则去引导、评价、奖赏、制裁人们的行为,而不是以任何人的意志为标准.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一古老而精辟的法律原则始终贯穿所有的法律活动,是法治的基本指导原则;司法独立的法治精神在刑事司法实践的充分贯彻和实施,除了要求合格的刑事立法与司法队伍的建立之外,还需要具备成熟法治观念的公民.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一些刑事错案频频被媒体披露,如湖北佘祥林杀妻案、河南赵作海杀人案、云南杜培武杀人案,还有去年引发热议的浙江张辉、张高平叔侄奸杀冤案等等,都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将司法公信力一次次置于舆论的风口浪尖,极大地损害了司法公正性,不仅给受害人及其家人带来了灭顶之灾,而且还放纵了真正的罪犯,其社会危害性非常严重,而这种危害性要求我们必须构建刑事错案防范机制,本文以强化检察监督为视角,就构建该机制提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8.
经济分析法学是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门边缘学科,是经济学和法学交叉产物,其最主要的特色就是用经济学方法来研究法律问题。经济学是研究人类如何进行选择的一门学科,而犯罪则是一种最具危害性的行为。因此,本文从经济学的角度对犯罪行为进行分析,通过对犯罪行为的另类解读,促进刑事司法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更加有效地预防和惩治犯罪,维护社会的安定。  相似文献   

19.
试论黑客行为的几个相关法律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计算机互联网络的迅速发展,黑客行为已经发展成为威胁国家和社会安全,侵犯公民的合法权利的违法犯罪行为。本就黑客行为的法律性质、违法性特征,以及黑客行为的治理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在违法性理论中,对于实质违法性的理解,一直存在着行为无价值和结果无价值之间的对立和取舍问题。违法性判断是大陆法系犯罪论体系中判断犯罪是否成立的实质要素,因此对于违法性的本质理解对于犯罪是否成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