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单位犯罪的成立只是一种新的犯罪形态的成立,而不是一种不同于自然人犯罪的另一类犯罪的成立;单位犯罪的成立标准是单位犯罪的成立条件,而不是在犯罪构成之外有其他特别的犯罪构成,单位犯罪的成立条件包括单位、单位罪过和单位行为。  相似文献   

2.
单位犯罪或称法人犯罪,是一种为单位利益或者以单位名义而实施的犯罪,属于一种特殊的犯罪形态,具有不同于个人犯罪的特征。立足于我国刑法理论及关于单位犯罪的有关规定,对“为单位谋取利益”在单位犯罪中的地位进行专门探讨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3.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犯罪由于资金流动复杂,其单位犯罪的认定面临个人意志与单位意志难以区分的问题。在单位犯罪认定标准上,相比于“体现单位意志”,“为单位谋取利益”发挥着实质作用。在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司法认定中,是否“以单位名义借款”和“成立公司从事犯罪活动”不具有实质的定罪功能,“借款是否用于公司经营”应当是单位犯罪认定的核心要素。  相似文献   

4.
单位犯罪的成立只是一种新的犯罪形态的成立,而不是一种不同于自然人犯罪的另一类犯罪的成立;单位犯罪的成立标准是单位犯罪的成立条件,而不是在犯罪构成之外有其他特别的犯罪构成,单位犯罪的成立条件包括单位、单位罪过和单位行为.  相似文献   

5.
大量存在的单位再次犯罪的事实与我国现行刑法对单位累犯的不规定之问的矛盾,是立法的不足,是我国刑法理论体系的不完整。借鉴法国刑法典以及参考我国海关法的规定,并结合我国单位犯罪刑事政策。增设单位累犯制度已成为弥补立法的缺陷以及满足有效预防和打击单位再次犯罪的需要。  相似文献   

6.
修订后的刑法对单位犯罪的定罪及处罚原则、具体犯罪类型均作出了明确的规定,而刑事诉讼法关于单位犯罪的具体诉讼程序却未涉及。立法上的这一空白导致了单位犯罪案件适用程序上的混乱,不利于我国打击单位犯罪,实现刑法的目的。文章将针对单位犯罪不同于自然人犯罪的特点,探讨关于单位犯罪案件的立案管辖、主要立案材料来源以及单位犯罪案件立案的具体程序等问题。  相似文献   

7.
蔡军 《韶关学院学报》2006,27(11):84-89
对单位犯罪中直接责任人员刑事责任的根据问题,学界一直存在着二犯罪主体说和一犯罪主体说的争论,在单位犯罪中,直接责任人员承担刑事处罚的形式根据是刑法规定,而深层次原因在于单位犯罪中的直接责任人员在人格上具有双重性。同样,对单位犯罪中直接责任人员的界定也有不同认识,但均有失偏颇,单位犯罪中的直接责任人员应该是指有资格代表单位,并在其履行职务的过程中以单位名义组织实施单位犯罪行为的自然人。  相似文献   

8.
我国刑法在1997年修订时虽然明确规定了单位犯罪,但几年的司法实践表明,单位犯罪的一系列制度,如时效制度、累犯制度、自首和立功制度立法上的缺失,已经严重地削弱了刑法的科学性,引起了我国刑法理论界和司法实务界的极大关注,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将直接导致我国刑法关于单位犯罪制度的完善。  相似文献   

9.
单位犯罪诉讼程序问题是我国刑法确立了单位犯罪主体之后所产生的一个程序问题。但我国刑事诉讼法没有规定单位犯罪的诉讼程序 ,这一问题的研究就是要解决我国刑事诉讼法在单位犯罪诉讼程序上与刑法的失衡问题。就单位犯罪诉讼程序设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了分析 ,同时对单位犯罪诉讼程序所应当包含的主要内容进行了论纲式研究。  相似文献   

10.
现行《刑法》虽然规定了国家机关可以成为单位犯罪的主体,但是,国家机关成为单位犯罪主体存在着一系列的理论与实际问题,可能导致法律和社会双面的负效应。国家机关成为单位犯罪主体并不能有效地达到预防犯罪的刑罚目的,应该取消国家机关作为单位犯罪主体的规定。  相似文献   

11.
自首制度一向被认为是中华法系所特有的刑法制度。自首制度在我国古代刑法中有一个漫长而持续的发展历程,《唐律》中对自首制度的规定具有典型性,自首制度在明清律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我国古代刑法中的自首制度在自首主体、时间与对象、内容、对特别情况的规定、不适用自首的犯罪等几个方面具有自己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单位受贿罪由于实施主体的特殊性,在实践中查获的案件很少,但是社会危害性却很大。单位非法向内部职工收取各种集资、摊派费用。国有单位如学校、企业等利用其垄断地位乱收费等行为,都可能构成单位受贿罪。司法机关对单位受贿罪的认定标准过于严苛,对单位受贿罪和受贿罪的犯罪成立数额做了相差悬殊的界定,违背法益侵害这一犯罪本质,也不符合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  相似文献   

13.
环境犯罪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日益猖獗,由法人或非法人单位实施的环境犯罪占绝大多数且危害严重。然而,环境犯罪刑事惩处机制长期处于低效运作状态已是环保领域和刑事司法领域不争的事实,特别是对单位环境犯罪的刑法防控和抑制作用收效甚微。环境刑事立法欠缺作为造成这一低效困境的主要原因近年来已为刑法和环境刑法学界所诟病,对此,完善环境刑事立法的理论研究已深入展开且成果颇丰,但不难发现,这些研究缺乏以单位环境犯罪治理为主要对象的针对性。本文以单位环境犯罪为主要规制对象,基于当前环境法益在刑法保护领域的不足,有针对性的提出环境法益保护的相关立法完善,以期严密环境法益保护法网,有力打击以单位为主的环境违法犯罪行为。  相似文献   

14.
邱海云 《科技信息》2008,(5):226-226
现行刑法在盗窃罪中未将单位作为犯罪主体加以规定,但单位盗窃在现实生活中日益泛滥,且单位盗窃行为具有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程度的社会危害性和刑事违法性;同时单位有能力承担由其盗窃行为所引发的刑事责任,并符合刑罚目的。故本文认为单位应作为盗窃罪的犯罪主体。  相似文献   

15.
随着经济的发展,单位犯罪日益猖獗,而我国刑法虽然简单规定了单位犯罪,但学界、司法界对单位犯罪最基本的构成要件都存在分歧。本文力图通过厘清单位犯罪的各要件而使法律能更有效地防治单位犯罪。  相似文献   

16.
中国目前的刑事强制措施主要是针对自然人犯罪主体而设置的,对单位犯罪主体刑事强制措施的适用成了立法上的缺陷。设置适用于单位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的强制措施必须考虑单位犯罪案件中强制措施的特点和现有的强制措施在单位犯罪案件中的适用情况。  相似文献   

17.
1997年弄法典确立的单位犯罪,大都在触犯刑律的同时又违反了行政法规范的规定,表现出明显的“双违性”特征。这一现象究竟是立法上的一种偶然,还是有其内在的客观必然性?本文通过引入行政犯罪的概念,从理论上探究了单位犯罪中行政违法的普遍性根源,充分阐述了单位犯罪中行、刑两种法律性质的交叉关系及其法律特征,旨在为法律实践中全面、客观、公正、准确地落实单位犯罪的全部法律责任,以切实有效地预防和打击单位犯罪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新刑法对原刑法中的自首制度作了较大的修改。体现在新刑法以立法的形式界定了自首的概念和构成要件;扩大了自首从宽处詈的幅度;第一次将被限制人身自由后交待未被发觉的罪行明确规定以自首论。这就进上步统一了刑法理论界和司法界的思想,对于感召、鼓励、引导犯罪分子自动投案、悔过自新,分化瓦解犯罪势力,及时侦破刑事案件,有效预防狡黠,维护国家和社会稳定,必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我国贿赂罪罪名体系存在散乱、缺位、不协调的问题,一定程度上限缩了贿赂犯罪圈,并造成刑罚不当等问题。从形式上看,我国在以"主体—行为"为标准划分贿赂罪罪名体系之外,还按照单位和个人的次级标准独立规定单位贿赂罪名,并且轻视单位犯的社会危害,对单位贿赂犯罪的刑罚显著较轻,因此应该取消独立的单位贿赂罪名。从罪名体系上看,介绍贿赂罪的不合理存在使得我国贿赂罪罪名体系不完善。从实质上看,贿赂罪以"财产性利益"为贿赂的范围明显偏窄,加上利益要件的存在,使得一些贿赂行为得以避免应有的刑罚,取消贿赂犯罪的利益要件以及将贿赂范围扩大为"不正当好处"对于我国惩治贿赂犯罪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单位犯罪主体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单位犯罪主体具有依法成立、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等特征。单位犯罪主体包括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