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F~-离子和Ti~(4+)离子在CaO-Al_2O_3-SiO_2系玻璃晶化时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CaO-Al2O3-SiO2(CAS)系玻璃中单独引入F-离子或Ti4+离子,以及同时引入F-离子和Ti4+离子,通过DTA(差热分析)、XRD(X-射线衍射)、Raman、XPS(光电子能谱)和SEM(扫描电镜)方法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CAS系玻璃中一部分F-离子取代非桥氧离子处于玻璃网络内部,另一部分F-离子处于玻璃网络间隙,F-离子能促使CAS系玻璃分相,在稍高于Tg的某一温度热处理时,CaF2晶体首先从玻璃中析出;Ti4+离子对玻璃晶化影响不大,在稍高于Tg的某一温度热处理时,加Ti4+离子和不加Ti4+离子的玻璃首先析出的晶相均是钙长石(CaAl2Si2O8);在CAS系玻璃中同时引入F-离和Ti4+离子时,在稍高于Tg的某一温度热处理后首先析出的晶体是CaF2和钙长石(CaAl2Si2O8),F-离子和Ti4+离子混合使用能更好地促进CAS系玻璃的晶化。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稻壳灰与TiO2和B2O3的反应.阐明了复合粉的反应机理和微观结构.X射线衍射分析表明复合粉为βSiC和TiB2用X射线萤光分析,X射线能谱分析和化学成份分析不同的粉末颗粒,发现βSiC和TiB2的含量有明显差别,说明βSiC和TiB2在颗粒中呈非均匀分布.  相似文献   

3.
CaO—BaO—SiO2—TiO2系统溶胶涂液的制备和凝胶化过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溶胶-凝胶工艺制备0.1CaO-0.1BaO-XSiO2-(0.8-X)TiO2和YCaO-(0.3-Y)BaO-0.3SiO2-0.4TiO2(X=0~0.5,Y=0~0.3摩尔分数)两组四元系统浸涂液。根据粘度变化和凝胶时间研究了组成、水和醋酸加入量对溶胶涂液稳定性的影响,得出了配制稳定期长的浸涂液的配比。利用红外光谱和X-射线衍射(XRD)探讨溶胶形成过程和凝胶向玻璃态转变过程中的结构变化。结果表明:溶液中CH3COO-取代醇盐中的OR基团分别与Si4+和Ti4+配位,形成反应活性不同于原醇盐的新的前驱体醇盐;经500°C热处理后凝胶的红外光谱中出现由Ti—O—Si伸缩振动所引起的吸收带。XRD谱证实60°C干凝胶中有醋酸盐晶体,500°C热处理后,这种晶体消失,凝胶中生成Ba2TiO4晶相。  相似文献   

4.
Li/FeS_2(天然)中FeS_2的结构和放电机理的“穆谱”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导了对天然黄铁矿的优选、提纯及X射线衍射、热重、磁性分析结果,对提纯后的黄铁矿及其作为Li/FcS_2电池正极活性物质放电后进行了穆斯堡尔谱测定.根据黄铁矿的结构参数和反磁性性质,推测出结构中Fc-S、S-S键均为共价键;穆谱证明放电后产物中有Li_2FeS_2、Li_3Fe_2S_4及α-Fe等存在,据此,认为中间产物为Li_2FeS_2、晶粒-S—Fe-S—Li等,讨论了改善天然黄铁矿放电性能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Sol—Gel工艺合成Bi4Ti3O12超微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一处新的溶胶-凝胶(Sol-Gel)技术成功地合成了Bi4Ti3O12超细粉末,用差热-热失重分析(DTA-TGA)和X射线的衍射研究了Bi-Ti干凝胶的晶化过程及晶相转变温度,发现在400-800℃的热处理过程中粉估经历了游离态氧化物--氧化物+焦绿石相--纯钱钛矿相Bi4Ti3O12的转变过程,450℃开始合成了B2Ti2O7相,550℃开始合成Bi4Ti3O12相,800℃全中转变为终了  相似文献   

6.
采用真空高温反应,自然降温冷却的合成方法,成功地在Li2S-SiO2体系中制备出了玻璃。对玻璃样品进行了X-射线衍射分析(XRD)、扫描电镜(SEM)及电子探针微区分析,确定了玻璃形成范围,借助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进行了玻璃中硫元素的化学环境(原子价态)分析;用差热分析(DTA)技术测定了玻璃的转变温度。  相似文献   

7.
应用CS2在Ag-S键中的单核插入产物(Ph3P)2Ag(S2CSR)R=C6H5或C6H2Pr-2,4,6)与1,2-二溴乙烷-异丙醇混合溶剂反应,生成了一个中性四核银簇合物(Ph3P)4Ag4Br4,并利用X射线单晶衍射法测定其晶体结构。  相似文献   

8.
CS_2在Cu─S键中插入产物(Ph_3P)_2Cu(S_2CSR)(R=Bu ̄t或与丙酮-Py混合溶剂反应,获得了双核铜化合物[CuI(PPh_3)(Py)]_2和[CH_2(C_5H_5N)_2]_2[Cu_2I_6]两个化合物晶体,用X射线单晶衍射法测得它们的晶体结构。  相似文献   

9.
过渡塑性相工艺制造Ti-B-C复合陶瓷材料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给出了以TiH2和B4C为原料通过过渡塑性相工艺(transientplasticphaseprocessing)制备Ti-B-C复合陶瓷材料的方法。同时进行了TiH2-B4C体系和Ti-B4C体系的对比实验,结果表明,TiH2在800℃以下分解获得高性能的Ti粉和B4C发生了如下反应:(3+x)Ti+B4C→2TiB2+(1+x)TiC11+x(0≤x≤1)。在相同条件下以TiH2作为过渡塑性相的TiH2-B4C体系比Ti-B4C体系具有优越的烧结性能,在1600℃时热压烧结4h可以获得高性能的TiB2-TiCx复合陶瓷材料(断裂韧性为7.7GPam1/2,抗弯强度为765MPa)。还利用X衍射和扫描电镜对这种材料的显微结构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0.
烧结法制备Li2O—Al2O3—SiO2系统低膨胀微晶玻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研究了以Li2O-Al2O3-SiO2系统玻璃为基础,添加Li2O/Al2O3=1:1混合物,用烧结法制备膨胀微晶玻璃。通过DTA.X-射线衍射等鉴定了各样品中析出的主晶相,对各种样品的热膨胀系数亦作了测定。对烧结过程中固相反应的机理,化学组合与晶相组成对热膨胀性能的影响也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采用固相合成法制备了锂离子电池用尖晶石型LiMn2O4正极材料,并通过同时加入Cr3 和F对材料进行了体相掺杂改性.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X射线衍射研究了材料的表面形貌和晶体结构,用充放电循环实验对制备的锂离子电池性能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未掺杂的LiMn2O4正极材料首次放电容量为115.3mAh·g-1,循环25次后容量降为96mAh·g-1;掺杂Cr3 和F的材料同样具有尖晶石型结构,随掺杂量增加,首次放电容量略有降低,但循环性能有较明显改善,充放电效率提高,其中掺杂量为0.10的样品首次放电容量为111.5 mAh·g-1,循环25次后容量保持率达91.8%.  相似文献   

12.
文章采用固相法合成了电化学性能优异的碳包覆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Li3.9Mn0.1Ti5O12/C,并对材料进行了XRD、激光粒度分析、循环伏安测试及恒电流充放电测试。结果表明:Mn的掺杂未改变材料的晶体结构,由于Mn4+对Li4Ti5O12的晶胞内部的掺杂和C对其晶胞外部的包覆,使复合材料的电导率,大电流循环稳定性和可逆比容量都明显提高。在1C充放电循环时,Li3.9Mn0.1Ti5O12/C首次放电容量为162.4mAh/g,50次循环后,稳定在159.6mAh/g,容量保持率为98.3%;在2C充放电循环时,首次放电容量达到了153.5mAh/g,展示了优良的电化学特性。  相似文献   

13.
∶采用高温固相法合成LiFePO4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为提高LiFePO4材料的电化学性能,对其进行Ti4 掺杂改性.用XRD、SEM等测试手段对材料进行表征,并对以Li1-xTixFePO4(x=0,0.01,0.03,0.05)为正极的电池进行电化学性能测试.研究表明,掺杂过程中,掺杂离子能与LiFePO4形成晶格完整、有序的单相固溶体;少量的掺杂离子还可以提高材料的电导率和电化学性能,特别是大电流放电性能,其中Li0.97Ti0.03FePO4性能最优,以0.2C5放电,首次放电质量比容量为132.0 mA.h/g,50次循环后仍保持为131.5 mA.h/g.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随锂离子的脱出,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xCoO2(0.5<x<1)晶体结构的变化.对高温合成的LiCoO2用强氧化剂NaS2O8化学抽取锂离子,得到几种不同锂含量的脱锂态LixCoO2,并使用x射线衍射和电子衍射进行晶体结构分析.X射线衍射结果表明,在0.5<x<1范围内LixCoO2晶胞参数c发生变化.电子衍射结果表明,脱锂态的LixCoO2(0.5<x<1)中发生了x射线衍射检测不到的锂离子/空位有序排列的相变,从而使晶体结构显著变化,并给出了相应的晶体结构模型.相变在以LiCoO2为电极的电池充放电曲线上表现为电压平台.  相似文献   

15.
以无水乙醇为溶剂,醋酸锂、钛酸丁酯和石墨为原料,采用湿法制备了Li4Ti5O12/石墨复合材料.采用X-射线衍射、红外光谱、扫描电镜和电化学测试等对合成产物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600 ℃氩气气氛中煅烧6 h可制得碳质量分数5%左右的Li4Ti5O12/石墨复合材料,其可逆容量达到167.1 mAh·g-1;经80次循环后,0.1C放电时,容量保持率为99.0%,2.0 C放电时容量保持率达到105.1%.与纯Li4Ti5O12相比,Li4Ti5O12/石墨复合材料具有更好的循环性能和倍率性能,是一种优良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  相似文献   

16.
以竹纤维为模板,Ti(OC4H9)4和Li(Ac).2H2O为原料,用模板法制备锂离子电池微米管状Li4Ti5O12负极材料。采用XRD,SEM,BET,充放电实验和交流阻抗等对合成材料的结构、形貌和电化学性能进行表征。研究结果表明:制备的微米管状Li4Ti5O12负极材料由尖晶石型纳米Li4Ti5O12颗粒构成,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该材料具有良好的电化学性能,在0.5~3.0 V,0.1C倍率下的首次放电比容量为178 mA.h/g,充放电循环100次后放电比容量仍保留162 mA.h/g,且倍率性能优异。  相似文献   

17.
以V2O5水凝胶和LiOH.H2O为原料,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Li1.2V3O8前驱体,控制在300℃下焙烧不同时间成功地获得了锂二次电池正极材料Li1.2V3O8.利用XRD(粉末X-射线衍射)、SEM(扫描电子显微镜)和LPSA(激光粒度分析)对产物进行了物理表征;采用恒流充放电技术评价了其电化学性能.结果表明,与其它焙烧时间的样品相比,焙烧10 h的样品具有较弱的(100)衍射峰强度、较大的d100层间距、较小的颗粒尺寸和较窄的粒度分布区间,其最高放电容量为320 mAh.g-1,并表现出了良好的循环性能.  相似文献   

18.
采用低温离子交换反应法在空气气氛下合成了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镍酸锂。系统研究了低温离子交换法制备镍酸锂的工艺条件,如合成温度、反应时间、原料摩尔比和不同原料等对合成镍酸锂晶体的影响。用XRD和SEM等测试手段,对镍酸锂样品进行了结构表征。通过充放电实验测试,研究了镍酸锂电极的电化学性能,结果表明,镍酸锂具有高达142 mAh/g的首次放电容量和良好的循环寿命。  相似文献   

19.
1 Introduction Recently there had considerable interest in Li4Ti5O12 as a potential anode for use in Li-ion batteries. Usually, it was used as an anode combined with a high voltage cathode[1-5]. It has many advantages compared to the currently used graphite. For example, it presents virtually unlimited cycle life due to zero strain or volume change when lithium intercalates into and de-intercalates from[6]. Generally, Li4Ti5O12 was prepared by a solid-state reaction from stoichiometric amounts of Li2CO3...  相似文献   

20.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锂钒氧的固相合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Li2CO3和V2O5为原料,进行了固相法制备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1+xV3O8的实验研究.通过TG-DTA,XRD及交流阻抗等测试方法考察了合成条件对Li1+xV3O8样品结构、电导率及电化学性能的影响.XRD结果表明:随着焙烧温度的提高,产物的(100)衍射峰相对强度增强,这使Li+在LiV3O8中嵌入脱出的路径较长.交流阻抗测试表明:随着烧结温度的提高,电导率增大,而随着烧结时间的延长,电导率出现先增大而后又减小的趋势.电化学测试结果表明,580℃焙烧20 h合成的产物具有优良的电化学性能,放电比容量最高达到254.0 mAh.g-1,10次循环后仍保持在245.6 mAh.g-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