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溶胶-凝胶法合成二氧化钛包裹竹红菌素纳米粒,并利用透射电镜和粒度分析仪对其形貌和粒子大小进行测定,证明粒子呈球形,平均直径在100 nm左右;采用紫外和荧光光谱研究二氧化钛包裹竹红菌素纳米粒的光谱性质,并与未包裹的竹红菌素在水溶液中的光谱性质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竹红菌素被成功地包裹于二氧化钛纳米粒中;包裹后竹红菌素的光谱吸收峰红移,强度增加.由此,将有利于竹红菌素在光动力疗法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2.
采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系统研究了竹红菌甲素和钒氧离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实验结果表明,与竹红菌甲素相比,新型配合物的紫外光谱吸收峰红移且吸收峰强度增加,荧光强度降低,具有一定的光敏产生单线态氧及光敏损伤CT DNA的能力.采用透射电镜对其粒径大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纳米粒的平均粒径在60 nm左右,单分散性质良好.因此,该配合物的形成将进一步推动竹红菌甲素在光动力疗法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3.
通过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瞬态荧光光谱以及圆二色谱来比较光疗药物竹红菌甲素及铂竹红菌甲素复合物与牛血红蛋白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虽然竹红菌甲素及铂竹红菌甲素复合物与牛血红蛋白的反应机理都是基于电子转移的静态猝灭,但是铂竹红菌甲素复合物与牛血红蛋白的反应不仅要比竹红菌甲素强,而且反应后牛血红蛋白的微环境和构像的改变也要大于竹红菌甲素.  相似文献   

4.
选用沉淀聚合法合成竹红菌甲素分子印迹聚合物(molecular imprinted polymer,MIP)和竹红菌乙素MIP,研究了基于分子印迹聚合物的竹红菌素发酵液的静态吸附和解吸.利用干法填装竹红菌甲素MIP、竹红菌乙素MIP和制备型固相萃取柱,对竹红菌素提取浓缩液进行了竹红菌甲素和乙素的分离与精制.结果表明:混合吸附的最佳填充柱组合为竹红菌甲素MIP 10.5,g、竹红菌乙素MIP为4.5,g,洗脱次序为先洗脱竹红菌甲素,更换淋洗剂后,再洗脱竹红菌乙素.  相似文献   

5.
通过光电转换检测系统对竹红菌甲素和竹红菌乙素的光电转换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两种光敏剂均具有良好的光敏性能,其中竹红菌甲素光敏电极无论是光电流还是光电压均要大于竹红菌乙素光敏电极,说明竹红菌甲素比竹红菌乙素的光敏性能更佳.  相似文献   

6.
竹红菌是盛产于我国云南省的一种寄生真菌,其提取物竹红菌甲素(Hypocrelin A)为新型醌衍生物[1],由于它的制剂治疗妇女外阴白色病变及疤痕疙瘩有显著疗效[2],引起有关医务工作者和其他研究人员的极大兴趣.试图从分子结构的角度解释竹红菌甲素的光疗结理.本文作者用X射线粉末衍射方法测定竹红菌甲素的晶型和晶格常数,正是光疗机理这类研究的基础工作,所得的研究结果将有助于了解竹红菌甲素结构,对称性与它的光学和光谱学性质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采用浸提法对竹黄菌液体发酵竹红菌甲素的提取工艺进行优化,以竹红菌甲素得率为评价指标,选用单因素实验和正交试验,考察有机溶剂、粉碎与否、提取物干燥温度、浸提温度、有机溶剂的量、浸提时间等因素对竹黄菌丝体竹红菌甲素得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对3.0g的菌丝体采用35℃干燥温度,粉碎后加入无水乙醇的量为40mL,浸提温度为30℃,浸提时间24h,可以获得最佳的竹红菌甲素浸提效果。  相似文献   

8.
在光动力疗法中,竹红菌甲素作为敏剂与溶菌酶发生了相互作用.本文对竹红菌甲素同溶菌酶作用的荧光猝灭机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竹红菌甲素与溶菌酶结构中的酪氨酸和色氨酸之间的光诱导电子转移机制,在荧光猝灭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竹红菌中竹红菌乙素的分离和鉴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竹红菌中分离到竹红菌甲素,已有报道,现在从同一真菌中又获得了另一个成分,用化学及光谱分析确定了它的结构为竹红菌乙素(Ⅴ),我们使用竹红菌乙素,采用光化学疗法治疗外阴白色病变和疤痕疙瘩,取得了和竹红菌甲素一样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利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研究了竹红菌甲素(HA)与肌红蛋白(Mb)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两者的相互作用主要存在于竹红菌甲素与马心肌红蛋白分子中的氨基酸残基之间.  相似文献   

11.
采用吸收光谱、荧光光谱和上转换荧光实验方法研究了竹红菌甲素的线性光学性质及双光子吸收特性,并从分子内氢键及PZ-л共轭结构理论对实验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竹红菌甲素HA的激发态吸收应为双光子吸收,该材料作为非线性光学材料存在一定潜力.  相似文献   

12.
结合纳米粒优良的载药特性和细胞膜作为外壳来包载合成的纳米粒内核,使其伪装成内源性物质,减少网状内皮系统的摄取和免疫识别,构建一个新型的药物递送系统——红细胞膜仿生纳米粒递药体系。采用反溶剂法制得纳米粒(nanoparticles, NP),采用离心法提取红细胞膜(red blood cell membranes,RBCM),红细胞膜与纳米粒不同比例共挤压不同次数来制备红细胞膜仿生纳米粒(red blood cell membranes biomimetic nanoparticles,RBCM-NP)。通过透射电镜、马尔文粒度仪来表征NP和RBCM-NP,利用生物素化纳米粒(biotinylated nanoparticle,BTNP),与链霉亲和素(streptavidin,ST)孵育会发生聚集反应来研究红细胞膜的覆盖程度。NP和RBCM-NP粒径均一,优化处方红细胞膜能够完全包裹住纳米粒,重现性良好。  相似文献   

13.
从竹红菌及竹黑菌、竹黄中提取甘露醇的方法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竹红菌(Hypocrella bambusae)及竹黑菌(H.SP)竹黄(Shiria bambusicola)系子襄菌纲肉座菌科的竹寄生真菌。其中竹红菌和竹黄是民间用于治疗胃病及风湿关节炎的中药。近几年来对上述真菌进行了深入研究,从中分离到了竹红竹甲素(简称甲素)及其同系物,使用甲素治疗外阴白色病变和疤痕疙瘩取得了明显疗效,为我国首创的光化学疗法药物。为了充分利用上述三种真菌资源我们开展了综合利用的研究。 我们从竹红菌及竹黑菌、竹黄中分别分离得到了D—甘露醇,按生药风干重计,获得率依次为4%、0.6%、0.6%。D—甘露醇用于治疗脑水肿、休克、循环虚脱、烫伤烧伤,可作为生化试剂,炸药原料,工业上用于电镀液、电溶及合成树脂等。在竹红菌素药物生产中,D—甘露作为一个付产品获得,是经济可行的。兹将竹红苗、竹黑菌及竹黄中D—甘露醇的分离、鉴定及提取流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研究菌寄生菌属真菌(Ascomycetes Hypocreaceae Hypomyces(Fr.)Tul.sp.)菌丝体的化学成分.用丙酮回流提取,用二氯甲烷和甲醇洗脱,硅胶H柱层析分离,化学与波谱学进行结构鉴定.从菌丝体中分离得4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甘露醇(I),痂囊腔菌素A(II),竹红菌甲素(III)和竹红菌乙素(IV).用微生物纸片法测定了化合物II,III,IV的光敏活性.  相似文献   

15.
竹黄(Shiraia bambusicola P.Henn.)主要光敏有效成分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报道了试用纸片法从竹黄中筛选到的一种红色的光敏色素。经鉴定,它与竹红菌[Hypocrella bambusae(B·et Br·) Sacc.]所产竹红菌甲素(Hypocrellin A简称甲素)为同一化合物。甲素是一种新型的光化学疗法药物,对治疗外阴白色病变等疾病有显著效果。这一发现为扩大甲素的药源以便进一步满足对这类药物的需要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6.
p-HPcZn-SiO_2纳米粒的制备与表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微乳液法制备出β-四(羧基苯氧基)锌酞菁-二氧化硅纳米粒,初步的研究结果表明其在水溶液中纳米粒粒径比较均一,且具有良好的分散性和稳定性.与未包裹酞菁的在水溶液中相比,该纳米粒的单线态氧量子产率得到了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7.
水溶性痂囊腔菌素二氧化硅纳米粒制备及光动力性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溶胶凝胶法合成一种水溶性痂囊腔菌素二氧化硅纳米粒,该纳米粒有效地改善了痂囊腔菌素的水溶性及光动力性质.研究表明,痂囊腔菌素二氧化硅纳米粒的水溶性和单线态氧量子产率都较包裹前有明显增强.并且通过荧光猝灭实验验证了二氧化硅纳米粒包裹的痂囊腔菌素具有不释放性.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冠醚化合物的研究日趋深入,作者从棉酚和竹红菌甲素分子结构特点出发,它们都有比较理想的邻位羟基,参考有关双-苯并18-冠-6合成  相似文献   

19.
以钛酸四丁酯、硝酸银和吡咯为原料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银/聚吡咯/二氧化钛(Ag/PPy/TiO2)复合纳米粒,考察了PPy单体用量、原料配比等因素对制备复合纳米粒的影响。运用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红外光谱仪(FTIR)等测试方法对复合纳米粒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Ag/PPy/TiO2复合纳米粒具有棒状的核壳结构,聚吡咯包覆在Ag和TiO2纳米粒子的表面。  相似文献   

20.
以α-氨基酸为原料,首先合成了l-谷氨酸和l-赖氨酸的N-硫代羧酸酐单体(NTA),而后聚合制备了聚多肽共聚物P(Glu-co-Lys)。该共聚物可以通过超分子自组装形成聚多肽纳米粒,可以包裹憎水性药物。形成的纳米粒具有pH响应特性,在正常生理环境中(pH 7.4)纳米粒稳定存在,但在肿瘤弱酸性环境中(pH 5.5)纳米粒解体并可释放出包裹的药物。采用该超分子纳米粒可同时负载化疗药阿霉素(DOX)和近红外光热染料(HQS-Cy),细胞实验表明,该纳米粒可以实现pH响应的负载药物和染料的递送,并可以实现近红外二区荧光成像引导的化疗-光热治疗的联合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