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根据大亚湾澳头海域增养殖区1997-1999年的赤潮监测数据,采用语差反向传播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研究了游游植物总生理量与理化,气象等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水温,盐度,磷酸盐,无机氮,铁,锰,硒,钴,风速,风向等因子影响较大,为准确预测赤潮,选取合理的预报指标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本文报道了1984年10-11月和1985年4—5月对闽江口以北的福建沿岸5种潮间带16个断面生态调查的初步结果。底栖生物量以岩岸为最高,红树林岸次之,沙滩最低。文章还对各类群生物量组成、垂直和季节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3.
云南松林上层木生物量与生态因子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采用数量化理论Ⅰ的方法,分析和比较了生态因了对云南松林上层木生物量的作用强度.共选择生态因子九个、即上类,土层厚度,坡向,坡位,坡形,海拔,林龄、林分密度和平均树高.结果表明,影响云南松树生物量的主要生态因子为林龄,林分密度、坡位、坡向和平均树高.但生物因子的作用比生境因子更强烈.  相似文献   

4.
渤海春季浮游细菌分布与生态环境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相似文献   

5.
以甘南高寒草甸为对象,研究了坡向梯度上环境因子的变化特点及其与地上生物量和物种丰富度的关系.结果表明:0~20 cm与20~40 cm的土壤含水量均是自阳坡到阴坡呈递增的变化趋势,且20~40 cm土壤的含水量高于0~20 cm的;两层土壤的全磷质量分数和w(C):w(N)与含水量的变化相同,土壤全氮、有机质、速效磷及速效氮质量分数的变化均呈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偏阳坡最小.土壤养分质量分数均是0~20 cm的大于20~40 cm的,表现出表层土壤养分富集的现象,土壤pH值沿阳坡到阴坡呈递减趋势.地上生物量和物种丰富度的变化特点均为阴坡>偏阴坡>偏阳坡>阳坡,且地上生物量与物种丰富度显著正相关.同归分析表明:土壤含水量与土壤全磷,有机质质量分数是影响地上生物量和物种丰富度的主要因子,其中土壤含水量是关键限制性因子.  相似文献   

6.
报道1989年山东省30多个大中型代表水库浮游植物总生物量(TB)、微型浮游植物生物量(nanB)和各类主要浮游植物与8种理化因子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与浮游植物生物量相关的较为重要的理化因子依次是总磷(TP)、化学耗氧量(COD)、硬度(H)、透明度(SD)和深度(Z)。总体上,TP、COD和H与浮游植物生物量呈正相关,而SD和Z则呈负相关。各种理化因子与TB的关系和与nanB的趋于一致;与各主  相似文献   

7.
以贵州平坝县斑苦竹为试材料,对不同龄级斑苦竹生物量分配规律、构件生物量与调查因子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同一龄级斑苦竹各构件含水率不同,构件的含水率随竹龄的增大而下降。地上生物量与龄级相关,Ⅰ龄级的地上生物量较小,其他龄级的地上生物量无显著差异。构件生物量在各龄级间存在显著差异,秆构件生物量随龄级增大而增大,自Ⅱ龄级后趋于稳定。枝和叶构件生物量随龄级增大而增大。不同构件占地上生物量的比例不同,其中,秆构件所占比例最大,枝和叶构件的比例无显著差异。斑苦竹各构件生物量与胸径估测模型用幂函数的拟合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8.
北海湾悬浮颗粒物的分布及其与环境因子间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北海湾近岸内湾,设9个测站,选取4个有代表性的季度月,即1998年10月(秋季)和1999年1月(冬季)、4月(春季)、8月(夏季),采集海水样品分析测定悬浮颗粒物(SS),同时还同步测定水温、盐度、pH值、化学需氧量(COD)、透明度、叶绿素a及5种不同形态的氮、磷和溶解性硅,研究北海湾悬浮颗粒物的分布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北海湾悬浮颗粒物含量具有春季较高,秋季次之,冬夏季较低的分布特点.在陆源影响较小的秋冬季节,悬浮颗粒物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均不显著;而在陆源影响较大的春夏季节,悬浮颗粒物在与盐度、透明度呈显著负相关的同时,与COD和不同形态的氮、磷亦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9.
利用空气负离子测定仪对鸡公山不同生境、不同天气条件下的空气负离子分布状况进行连续的定位观测,探讨鸡公山空气负离子浓度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规律,并进一步分析空气负离子浓度与气温、空气相对湿度等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生境的空气负离子浓度大小依次为瀑布>溪流>湖泊>阔叶林>针叶林>针阔混交林>灌丛;(2)不同天气条件下空气负离子浓度大小为:雨过天晴>晴天>阴天;(3)空气负离子浓度的日变化规律呈现出先降低再升高的趋势,即早晨最高,中午降至最低,下午又逐渐升高;(4)空气负离子浓度的季节差异显著,夏季>秋季>春季>冬季;(5)空气负离子浓度与气温和空气湿度均呈现出正相关的趋势.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城市河道浮游植物功能群组成及分布特征、环境因子对功能群的影响,鉴定芜湖三条城市河道中浮游植物种类并划分了功能群,分析浮游植物功能群分布特征,利用冗余分析研究环境因子与功能群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研究区共鉴定出浮游植物47种,隶属6门32属,以硅藻、绿藻为主。研究区浮游植物可划分出C、P、MP、W2、E、X1、W1、X2等8种代表性功能群,三条河道代表性功能群分布呈现明显差异,中央城河道、汇成河道、中山南路河道主要代表性功能群分别是C+P+MP+E、C+X1、W1+E+X1+C,适应一定富营养化、有机质充足水体环境的功能群出现在各河道,表征了芜湖三条河道呈现不同程度的富营养化。溶解氧、总磷、总氮、氨氮是影响浮游植物功能群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研究表明,芜湖各河道主要代表性功能群与氮、磷呈正相关,控制氮、磷外源输入并降低水体氮、磷含量对控制河道富营养化具有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1.
根据2011年春季(4月、5月与6月)对浙江南部近岸海域进行的共3个航次的底拖网调查数据,对该海域龙头鱼生物量的时空分布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4月的生物量显著高于5月与6月(P<0.05);相对高生物量区4月主要分布于机轮拖网禁渔区线附近的中部调查海域,5月与6月则分布于靠近大陆岸线的中北部调查海域;4-6月生物量重心呈逐月向西移动的趋势;生物量的时空分布与底温有关,4月、5月与6月的适宜底温分别为12.00~13.00℃、15.00~16.00℃与19.00~20.00℃.  相似文献   

12.
2008年4-6月对浙江中北部沿岸产卵场海域(28°30′~30°45′N,121°30′~123°15′E)45个采样站位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数量分布、优势种及群落结构进行了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调查海域4-6月共鉴定出浮游动物161种,隶属于18类.4-6月的主要优势种类都是中华哲水蚤,各月份优势种类发生了较大变化.生物量在3个月份间的差异不显著(P>0.05),6月(454.59 mg/m3)>5月(427.17 mg/m3)>4月(376.64mg/m3),丰度在3个月份间的差异不显著(P>0.05),5月(347 ind/m3)>4月(261 ind/m3)>6月(211 ind/m3).与此相反,种类数、多样度、丰富度和均匀度在3个月份间的差异极显著(P<0.001).  相似文献   

13.
苏南城镇化过程中的环境污染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江苏省南部是长江三角洲地区城镇密集区,工业化带动下的乡村城镇化迅速发展,非农业人口比重大,隐性城市化人口多。城镇化过程中存在以下环境问题:耕地资源减少、环境承载力降低;水污染严重,环境容量减少;工业污染物集中、小城镇排放的污染物浓度大;城镇化后生态风险增大。近期苏南乡村城镇化正处于高峰期,针对城镇化过程中的环境变化特点,应制定符合生态经济规律的小城镇规划,加强土地管理和环境管理,加快乡村城镇化进程,加快乡镇合并,实施乡镇工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相似文献   

14.
于2009年1~10月鉴定和测定了鸣翠湖轮虫的种类组成、密度D和生物量B,测定了叶绿素a含量ρ、水温t、pH、透明度L、总氮ρ(Nt)、总磷ρ(Pt)、高锰酸盐指数ρ(CODMn)等水环境因子指标,并运用相关分析、多元逐步回归分析、通径分析和典范对应分析等方法研究鸣翠湖轮虫D、B、群落特征与水环境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鸣翠湖轮虫共有3个亚目8科14属22种,其中臂尾轮科12种,四季以萼花臂尾轮虫、矩形龟甲轮虫和角突臂尾轮虫为主要优势种.鸣翠湖轮虫D与ρ,t,pH,ρ(Nt)显著正相关,与L显著负相关,与ρ,t,pH,ρ(Pt),ρ(CODMn)有显著的线性回归关系,影响鸣翠湖轮虫D的水环境因子依次为t,pH,ρ,ρ(Pt),ρ(CODMn).轮虫B与ρ,t,pH,ρ(Nt),ρ(Pt),ρ(CODMn)显著正相关,与L显著负相关,与t,ρ,ρ(Nt),ρ(Pt),ρ(CODMn)有显著的线性回归关系,影响鸣翠湖轮虫B的水环境因子依次为t,ρ(Nt),ρ,ρ(Pt),ρ(CODMn).轮虫与水环境因子的典范对应分析(CCA)排序结果将15种轮虫分为3组;t,ρ(CODMn),ρ,pH是影响鸣翠湖轮虫群落特征及时空分布的主要水环境因子.  相似文献   

15.
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和判别分析对双斑(蟳)日照、胶南、吕泗和舟山渔场4个群体的形态学差异进行了比较研究.单因素方差分析的结果显示,4个取样点双斑(蟳)群体未达到亚种差异水平.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日照渔场群体和胶南渔场群体的欧氏距离最小,胶南渔场群体与舟山渔场群体间的欧氏距离最大,黄海群体与东海群体之间存在差异性.判别分析结果支持聚类分析所得出的结论.由此认为,东海与黄海双斑(蟳)群体间存在一定的形态差异.  相似文献   

16.
对北部湾海域冬季水体溶解游离氨基酸(DFAA)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冬季北部湾海域DFAA含量各层的平面分布较为均匀,在0.17~1.73 μmol/L之间,263个样品DFAA浓度平均值为0.36±0.13 μmol/L;(2)DFAA含量的垂直分布规律较为明显,随深度增加而增加;(3)DFAA与海水中的3种无机氮盐(NO3-N,NO2-N及NH4-N)呈正相关.与表层和底层溶解氧(DO)浓度不相关;(4)沿岸区DFAA浓度受外界影响较为明显(尤其在昌化江入海处),海区的游离氨基酸浓度与该海域典型渔场有明显的相关性,生物效应可能是影响该海域DFAA含量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对北部湾海域冬季水体溶解游离氨基酸(DFAA)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冬季北部湾海域DFAA含量各层的平面分布较为均匀,在0.17~1.73μmol/L之间,263个样品DFAA浓度平均值为0.36±0.13μmol/L;(2)DFAA含量的垂直分布规律较为明显,随深度增加而增加;(3)DFAA与海水中的3种无机氮盐(NO3-N,NO2-N及NH4-N)呈正相关.与表层和底层溶解氧(DO)浓度不相关;(4)沿岸区DFAA浓度受外界影响较为明显(尤其在昌化江入海处),海区的游离氨基酸浓度与该海域典型渔场有明显的相关性,生物效应可能是影响该海域DFAA含量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根据 2002~ 2003年浙江外海资源监测调查资料和 1994~ 1995年浙江渔场及邻近海域头足类资源调查资料,研究了蛸类 (章鱼 ) 数量的季节变化和时空分布 ,结果表明 :蛸类数量有两个高峰期,即夏季高峰 (8~ 9 kg/h)和秋冬季高峰 (5.73~ 10.5 kg/h).夏季高峰密集中心在 29° 00'~ 31° 00' N, 124° 00'~ 127° 00' E海域,秋冬季高峰密集中心出现在 26° 30'~ 28° 00' N, 123° 30'~ 125° 30' E.最后提出蛸类开发利用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浙江中、南海域的赤潮和赤潮生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2002年至2004年浙江中、南海域赤潮发生的连续监测分析,表明浙江中、南海域的赤潮高发期集中在每年的4月至7月,近年来赤潮发生规模和频率呈上升趋势.2003年5月在南麂列岛附近海域还监测到一次伴有链状亚历山大藻的小规模有毒赤潮.本区主要赤潮优势种为具齿原甲藻.  相似文献   

20.
于2011年7月—2012年4月对和睦湿地浮游植物进行季度采样调查,分析了浮游植物优势种、多样性和群落结构季节变化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其结果为:本次调查共鉴定浮游植物101种,隶属于8门20目36科61属,浮游植物种类组成以绿藻门种类数最多(34.65%),硅藻门其次(22.77%),裸藻门(21.78%)也占较大比例.浮游植物细胞丰度在调查周年内变化范围为17.47×106~41.55×106个/L ,全年细胞丰度平均值为27.99×106个/L .全年 M argalef 指数、Pielou指数、Shannon‐Weaver 指数和 Simpson指数分别为0.60~1.68、0.59~0.81、1.21~2.51和0.62~0.86.Pearson相关性和主成分分析表明,TN、COD、pH和温度是驱动和睦湿地浮游植物群落季节变化的主要环境因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