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绘画治病     
XaйKNH  P  丁淑华 《世界科学》1989,11(4):44-46
这可能吗?与医学没有关系的画图怎么能在现代药物无能为力的领域中起作用?国外把此法叫做艺术疗法。我们认为,用绘画疗法这一术语更加合适;它反映了用于医疗目的活动特点(类似的有音乐疗法、读书疗法)。绘画疗法主要用来治疗各种神经-精神失调。这种方法逐渐应用在神经和内科临床方面。直到现在,  相似文献   

2.
<正>●在首个精神分裂症药物投放市场60年后,研究者们仍在努力理解和治疗这种精神紊乱。一种生化级联反应谷氨酸盐的失调可能有助于解释为什么精神分裂症患者在大脑的一些区域有过多的多巴胺,而在其他一些区域则多巴胺过少,从而引起一系列症状。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的文人墨客往往在诗文创作中,真诚地赞美"归隐"的清幽雅远、飘逸淡泊,但是内心深处仍有孔儒的功名之念.而陶渊明选择"归隐"这种生存方式,却比前人更纯粹.情至深处、人性自然,注解着陶渊明对山水自然的深情,还有其淡泊人生和随性的精神.热爱自然、顺其自然,委运于自然造化,远离尘嚣,在大自然中寻求生存方式与人格理想的完美结合,彰显出一代文人别具特色的人格精神和性格魅力.  相似文献   

4.
张莹  周辰  白春礼 《科学通报》2022,(10):948-958
纳米机器人技术在靶向药物递送领域的应用是纳米科学、生物医学、机械工程、力学、电子工程、信息与通信等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产物.由于体积小、可自主运动和精确操控,纳米机器人在精准治疗和纳米诊断等生物医学领域展示出巨大的发展潜力.本文从认识纳米机器人技术及靶向药物递送应用需求出发,简单回顾了靶向药物递送技术的发展历程,结合纳米机器人的类型、制造方式以及驱动方式,综述了国内外在靶向药物递送应用领域纳米机器人的研究进展.最后,梳理了纳米机器人在靶向药物递送应用研究中的重点方向,为我国未来的纳米机器人技术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正>●如今等待着我们的是一个可怕的未来,届时所有的药物或都不会再起作用。在未来,运气比医生更重要。一个手指上的小切口会让你一生都要吃药;最简单的手术,比如切除阑尾或髋关节置换,会变成致命的;癌症治疗和器官移植能置人于死地;生孩子会再次成为女人一生中最致命的时刻。  相似文献   

6.
小娟 《科学之友》2008,(2):35-35
这是一个科技主宰世界的时代。对于体育来说,科技是一种力量,它既能让"更高、更快、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插上双翼,也会为奥林匹克的公平竞赛提供保证。毋庸置疑,百年奥运因为科技而更加精彩了。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已经度过了105岁的生日,在它成长与成熟的这100多年中,我们已经清楚地看到科技伴着奥运一起成长的历程。奥运会在全球的影响力也正  相似文献   

7.
核酸适配体是一类能够特异性地和靶物质结合的寡核苷酸序列.它可作用于蛋白质、金属离子、小分子化合物、细胞膜表面受体等靶标.其结合能力可与抗体相当甚至更强,同时具有低免疫原性、稳定性好等特点,并可结合各种药物及载体构建多元复合靶向给药系统用于肿瘤靶向治疗,在生物医学领域引起了极大的关注.本文综述了核酸适配体结合化疗药物,或以聚合物、无机纳米粒子(碳纳米管、氧化石墨烯、金纳米粒、介孔二氧化硅、量子点和磁性纳米粒)、树枝状分子、脂质体、胶束等纳米粒子为载体的药物传递系统用于肿瘤靶向治疗的最新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8.
晓草 《科学之友》2002,(4):31-31
在人的一生中,有时被病菌缠住不放,生病是免不了的,这时就得找医生。医生治疗常见疾病的方法,不外服药、打针和滴注。打针要受皮肉之苦,滴注的胀痛也不好受。服药要好一些,只要硬着头皮吞下就行,但还有“良药苦口”之说。据医学研究,苦口并不是什么大问题,要命的是药物引起的毒性和过敏反应。资料显示,每年因药物反应丧命的患者,全世界加起来有成千上万。即使不产生药物反应的人,服下的药到了胃肠,也会被消化液破坏大半,真正抵达病灶的只是一小部分。有些地方如大脑、肺叶等药力还很难达到,因为脑中的毛细血管会组成血脑屏障,阻挡药物进入,肺小泡等末端器官,也  相似文献   

9.
正这种新型技术是治疗遗传疾病的关键所在,并且可能是21世纪生物医学领域最重要的发现。讲述一个看不见摸不着并且很难用语言解释的事情对于我们来说相当具有挑战性。纵观人类历史,下面要提到的这个故事"主角"在医学领域具有划时代意义。它被称为CRISPR,全称为成簇的规律间隔的短回文重复序列(Clusterd Regularly Interspaced Short Palindromic Repeats)。CRISPR听起来更像是一个冷藏室,而不像是一个基因编辑技术,但是它却实现了科学家之前朝思暮想之事——轻松编辑  相似文献   

10.
抗HIV和HBV病毒药物L-Fd4C及相关核苷类似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清萍 《科学通报》2003,48(17):1811-1821
在抗病毒研究过程中, 核苷类型的RT抑制剂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从经典的AZT到L -型核苷及至最近的磷酸前药, 人们一直都在核苷的结构上大做文章, 并逐渐认识到了L-型核苷的重要性. 为了得到疗效更强、毒性更低的抗HIV, HBV药物, 新的发展方向是对已有疗效比较好的化合物进行单磷酸化, 使之能够在细胞内快速地变成三磷酸. 随之需要解决的新问题, 就是如何把磷酸盐变成中性的前药, 以便进入细胞, 然后在细胞内再变为有活性的磷酸盐. 讨论了几个L-核苷类似物的研究工作, 对它们的合成、磷酸前药的研制方法、抗癌症的生物活性进行了描述.  相似文献   

11.
活血化瘀中药与抗血小板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血小板药物的临床应用是心脑血管疾病治疗领域的里程碑,但是随着应用时间的延长及"双重"甚至"三重"抗血小板药物的联用,其不良反应如抗血小板药物抵抗或出血风险的发生率大增,因此寻找新的安全有效的抗血小板药物或改善抗血小板药物抵抗的方法,成为目前心脑血管疾病防治领域的国际性关注点.活血化瘀中药具有明确的抗血小板及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疗效,从传统活血化瘀中药中筛选出高效、低副作用的抗血小板药物近年来引起国内外学者的极大关注.本文对近年来国内外活血化瘀中药抗血小板治疗作用的研究进展作一评述.  相似文献   

12.
Weiss  R  史久华 《世界科学》1989,11(7):43-44
药物研制正在进入一个辉煌的时代。由于分子生物学的迅速进展,基因工程细菌和酵母可以生产能空前正确地改变人体生物学过程的专化药物。制药工程师越来越善于设计用最基本的成分制备治疗分子的工艺。  相似文献   

13.
●沉下心来探索、追求真理,应是“爱因斯坦精神”的精髓。●“第二个爱因斯坦”可遇不可求。如果我们抱着“造就爱因斯坦”的态度来对待科学,恐怕永远盼不来又一个爱因斯坦。●纪念爱因斯坦,也需要“忘却”:忘却偶像式的急切追求,纪念真正沉静的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爱因斯坦又一次激发了人们的梦想:中国什么时候能够出一个爱因斯坦?可是,物理之光照耀的不应只有这样的想象,更应该关注的还有“爱因斯坦精神”,这种科学精神的传递,比一个难题的破解、一个科学家的问世更具意义。  相似文献   

14.
<正>美国国立精神卫生研究所(NIMH)前所长、哈佛大学神经生物学院教务长史蒂芬·海曼(Stever Hyman)说,为了揭示抑郁症的分子作用机制,迄今他已收集了超过十万人的基因组数据。长达50年的药物研究,还没有使人们轻易摆脱抑郁症的困扰。虽然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能帮助一些抑郁症患者成功缓解症状,但同时也有很多治疗是无效的。在临床研究中,一种常见的抗抑郁药  相似文献   

15.
<正>传统药物治疗对于病人通常是对症下药,千篇一律,对此,研究人员正在尝试根据患者的基因和所处的环境来为其定制个性化的治疗方案。美国政府目前正在尝试将这个想法付诸于行动。美国总统奥巴马1月20日在国会发布国情咨文中提及"精准医疗"计划时说:"我们这个消除了脊髓灰质炎、绘制出人类基因组图谱的国家,希望这项计划——在合适的时间给予患者合适的治疗——能继续引领医学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  相似文献   

16.
有了文字,人们就可以"看见"思想,记录语言。人类从此实现了跨越时空的交流。7万年前,古代人类已经开始使用图案和标记传达信息。1993年,南非国家博物馆考古学家克里斯托弗·亨塞尔伍德发现了两块保留有7.7万年前的古人刻画的抽象符号的石头,这是人类通过符号表达思想的最早证据。人类祖先在亚欧大陆的许多洞穴中和岩壁上留下了大量的神秘符号,人们推测它们可能被用来表达某种精神领域的活动。古代北美印第安人在科罗拉  相似文献   

17.
在人类发展史上,自从诞生了科学,并成为独立的职业以来,从事科学研究的人就与科学精神结下了不解之缘。在科学技术尚不倡明的时代,科学精神的重要性似乎并不那么重要。随着人们对客观世界的深层次了解和探索,科学精神就显得越来越重要。 人类之所以需要科学精神,就得对科学精神的含义有所了解。我们说的科学精神,首先就是要承认人们研究客观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揭示客观世界运动的规律,并且要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只有这样才能认识客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因为客观规律是与客观世界的运动认识相一致的。它反映了事物之间的必然联系,是不  相似文献   

18.
●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去年建立的一种新的管理通道模式,使得一些具有前景的癌症早期临床药物有望提前进入市场。迄今,部分这些突破性药物已经进入到癌症治疗领域,患者将可以快速得到最新的救命药物。在美国,每天有大约4 500人被诊断为癌症。去年3月,美国国会就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一项新的药品研发通道进行了讨论。会上,一个称为"癌症研究之友"(FOCR)的辩护组织(由肿瘤学专家、医疗卫生投资人和现任/前任FDA官员组成)提出,一些被证明在早期临床试验中产生巨大或出乎意料之外治疗效果的实验性药物,难以  相似文献   

19.
真菌多糖的抗肿瘤活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肿瘤是一类严重威胁人民健康的疾病,消灭癌症是人类长期以来的一个重要奋斗目标,是现代医学、生物学领域中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的研究课题.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科学家们不但对癌细胞的生物学特性、致癌因素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而且在攻克癌症的手段上也是日新月异,其中寻找新的抗肿瘤药物就是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20.
新美国药物致癌管理监察站指出,在药物致癌方面人工制造的化学药品仅是一个次要原因,而由饮食和社会习惯所引起的更复杂致癌危险往往被遗忘掉了。许多环境问题专家作了两种假设:首先是人工制造的化学药品,从本质来说,要比天然药物危险得多;其次是政府有能力并知道如何发现和消灭美国市场上出现的六万多种药物致癌的危险性。上述两种假设都没有科学根据。得到的结果是不很简单、难以管理,甚至会妨碍生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