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运用修辞论美学的理论和方法,对著名散文《背影》的“重复”现象作细致分析,可以发现《背影》的深层蕴含:它揭示了朱自清在传统与反传统之间的矛盾和焦虑,而这种矛盾和焦虑是20世纪上半叶一代知识分子的共同境遇,《背影》正是这种矛盾和焦虑的一种审美置换。  相似文献   

2.
朱自清先生的记实散文《背影》,是以其父亲的“背影”为主线贯穿全文的,其构思相当巧妙得当,把握的也很准确,可以说是独具匠心。我们都知道,在作者的笔下,“背影”成了作者父亲饱经忧患,半生潦倒的缩影,成了父子之爱的结晶,成了父子依依惜别时,父亲留给儿子的一份珍贵的“礼物”。但是,如果我们进一步揣摩,细细地品味,我们又不难发现,伴随在《背影》中的都是“泪”的描写。  相似文献   

3.
朱自清的散文《春》、《背影》、《绿》、《荷塘月色》、恢尼斯》等5篇文章,文质兼美,具有很丰富的美育因素,值得我们认真学习。第一,朱自清散文的语言很美。高尔基说:“语言是文学的基本材料,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朱自清的散文,就是语言的艺术品。它是培养中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学习祖国的语言,并且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最好教材之一。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美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动词使用准确、形象、生动、传神。在《绿》中“踞”、“浮”、“拥”三个动词运用得十分准确、讲究。“踞”是“蹲”的意思,用“踞…  相似文献   

4.
《背影》是朱自清的散文名篇,自发表以来不断被人们关注、研究。不论从时代白话散文的要求上看,还是从父子亲情这一人类永恒母题的内容上看,《背影》都是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相似文献   

5.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背影》,自1925年问世以来,在中国现代散文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经典之作的代表,多年以来一直被列为中学语文课文。从艺术审美角度看,《背影》的魅力在于"质素与情真"。"质素",即内容、表达方式以及语言素朴而不加文饰;"情真",即情感真挚,不做作、不矫情。  相似文献   

6.
常言道:“男儿有泪不轻弹”。在《背影》里,朱自清终于弹出了他真情实感的“泪”,其泪中情,泪中影,耐人品味,引人深思……。 在《背影》里,出现“泪”的地方一共有四处:第一次是正在北大求学的朱自清,从北京南下回家为祖母奔丧,与其父朱鸿钧相会于徐州,“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而流出感伤之泪;第二次是为祖母办完丧事,父子于浦口惜别,父亲为儿子买桔,蹒跚地过  相似文献   

7.
郜媛  杨洁  魏亮 《科技信息》2011,(3):I0187-I0187,I0184
韩礼德的话语分析模式作为其系统功能语法的重要理论,是在社会文化环境的框架下研究语言的模式。本文结合这一模式对朱自清散文《背影》的两种英译文进行比较分析,旨在为翻译比较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8.
上学的时候读朱自清的散文《背影》,我怎么也理解不了文中所说“父亲”的背影会让人刻骨铭心。在父亲去世这不到半年的时间里,我的父亲的身影却时常浮现在脑海里,而且越来越清晰,越来越厚重。  相似文献   

9.
说选题的出发点 一是八年级上册教材关注细节描写,其中第二单元中选取的朱自清的《背影》李森祥的《台阶》等从多个方面展示了人物细节描写也好,只有细节刻画生动了,文章才可能充实,也才可能使人耐读。  相似文献   

10.
莎士比亚的著名悲剧《哈姆莱特》诞生于17世纪初的英国,翻译家朱生豪在抗日战争期间将《哈姆莱特》译人中国。从该剧本诞生的社会语境、译人中国的时代语境和译者个人的翻译目的乃至译本的思想内容等方面综合来看,《哈姆莱特》译本在中国抗战的大环境下被赋予了丰富的战斗精神。  相似文献   

11.
当代“文化大散文”代表作家之一李存葆是个文体意识很强的作家,他对散文文体作了多方面的探索。他发挥自己的优势进行跨体、跨文类写作,借鉴小说、诗歌、论文、报告文学、戏剧的笔法写散文,将记叙、议论、描写、抒情、说明等表达方式融为一炉,根据需要随意取用,体现了他驾御多种文体并融汇贯通的高超能力,使他的作品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2.
不同文化有其独特的语言民族风格,就散文文体的总体风格而言,英语简洁质朴.汉语尚古唯美。英译汉语散文时,在准确传递原文信息的前提下,应充分体现汉语言的民族性特征,以提高译文质量。  相似文献   

13.
元遗民戴良,与宋濂同乡、同派、同门,散文成就颇高其文内容或阐述诗学思想,或以文存史,或叙写山川名胜,价值不容忽略就文体而言,戴良散文可分序体文、记体文、题跋文及其它诸体文等类,均有着独特的风格。在中国散文史上,戴良应该有他的位置。  相似文献   

14.
在当今散文体弱气虚的语境下,梁衡的散文以其雄浑博大的审美风范异峰突起.其散文有着丰厚的审美内涵,无论是从文章的题材和内容、作者的写作动机和创作观点,还是从读者的感受来看,阅读梁衡的散文都是育化人心的一种有效手段.梁衡的文章中,包涵着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思想,舍生取义的英雄主义气概,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探求真理的大无畏品质,艰苦奋斗的生活作风,纯净高洁的人格力量等等,这些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今天需要发扬光大的时代精神.  相似文献   

15.
本历时地论述了徐成淼散诗的诗质内涵;徐成淼具有明确的散诗的体意识,主要表现在从浮华走向厚重沉醉、 浓郁的诗质内涵、由意境向意象发展、以情绪作为结构的依据和线索、追求刚柔相济的语言态势;徐成淼散诗表现了对现代意识的追求,主要表现在主体意识、都市意识以及以热烈取代恬淡、以动态取代静态上。  相似文献   

16.
张承志走上文坛,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魂牵梦绕的第二故乡——内蒙古大草原。是草原培育了他文学的神韵和个性,他创作的以草原为题材的小说和散文足以证明他是一名出色的草原歌手。其中的散文创作,更是表现出在喧嚣的商业时代张承志对理想、对清洁精神的执着追求和执拗歌唱。  相似文献   

17.
周作人的散文体式具有变中求胜的不确定性,但这并不意味全无描述它的可能。周作人散文从外在形式上看是散漫随意的,随意中却遵循着某种共同的生成规律;从抒情形态上看是沉郁内敛的,内敛中也有个人感情的明确传达。究其原因,周作人的散文理念是相当博杂多源的,而博杂中却又贯穿着统一的指向,概而言之这一指向即散文抒写的真实简明。  相似文献   

18.
卢照邻长于文、赋,艺术成就与诗歌比肩,文体样式包括骚体文、辞赋、应用文三种类型。卢照邻追慕屈原的人格精神,为文多慕楚骚,《释疾文》、《五悲文》可谓代表。艺术特点:上承屈骚精神强烈的抒情色彩,以景写心、自然贴切的景物描写。  相似文献   

19.
卢照邻长于文、赋,艺术成就与诗歌比肩,文体样式包括骚体文、辞赋、应用文三种类型。卢照邻追慕屈原的人格精神,为文多慕楚骚,《释疾文》、《五悲文》可谓代表。艺术特点:上承屈骚精神强烈的抒情色彩,以景写心、自然贴切的景物描写。  相似文献   

20.
曹植是三国时魏诗人。他的诗、赋、各体散文,不论数量质量,都堪称当时之冠。诗歌是曹植文学活动的主要领域,他在诗歌艺术上有很多创新发展,特别是在五言诗的创作上贡献尤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