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研究麻黄细辛附子汤中盐酸麻黄碱、盐酸伪麻黄碱、细辛脂素、苯甲酰新乌头原碱、苯甲酰乌头原碱、苯甲酰次乌头原碱在提取过程中的含量动态变化。采用HPLC,测定水提取过程中不同时间提取液中6种活性成分的含量。结果表明,6种活性成分溶出量均在前90 min呈上升趋势,且组分稳定存在。90 min后,溶出量增长趋势变缓并有不同程度的消减,存在状态不稳定。研究认为麻黄细辛附子汤的提取工艺为水煎提取90 min,既可保证6种活性成分的稳定存在,又使其溶出量达峰值。  相似文献   

2.
李鉴铭  黄胜安 《汉中科技》2010,(4):62-62,67
心动过缓是指心率在60次/分以下的疾病。病因都为心阳闭塞、心气耗损、气虚而使心跳无力所致。治疗原则:扶正祛邪、益气温养、散寒活血。治疗用方:麻黄附子细辛加味汤,服用3剂后得到改善,服药9剂后诸症痊愈。  相似文献   

3.
麻黄附子细辛汤为《伤寒论》中治疗少阴病要方。方中麻黄发越阳气,附子温补通运阳气,细辛配合附子通达阳气,全方融温补阳气、通达阳气、发越阳气,包括阳气产生、运送、敷布全过程的“全阳之剂”。主治证候为阴寒内盛、阳气虚衰,布达不畅。临床可根据具体情况调整用量和药物比例  相似文献   

4.
5.
麻黄附子细辛汤为《伤寒论》中治疗少阴病要方。方中麻黄发越阳气,附子温补通运阳气,细辛配合附子通达阳气,全方融温补阳气、通达阳气、发越阳气,包括阳气产生、运送、敷布全过程的"全阳之剂"。主治证候为阴寒内盛、阳气虚衰,布达不畅。临床可根据具体情况调整用量和药物比例  相似文献   

6.
麻黄附子细辛汤为《伤寒论》中治疗少阴病要方.方中麻黄发越阳气,附子温补通运阳气,细辛配合附子通达阳气,全方融温补阳气、通达阳气、发越阳气,包括阳气产生、运送、敷布全过程的"全阳之剂".主治证候为阴寒内盛、阳气虚衰,布达不畅.临床可根据具体情况调整用量和药物比例  相似文献   

7.
宁夏毛细辛挥发油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相似文献   

8.
辽细辛挥发油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报道了对辽细辛挥发油化学成分进行提取、分离和鉴定的结果。测得辽细辛挥发油的含量为2.5%;用GC/MS法鉴定了25种化合物;并用峰面积归一化法通过HP59970C化学工作站数据处理系统测得各化学成分在挥发油中的百分含量。  相似文献   

9.
当归挥发油提取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浸提~减压蒸馏工艺,从当归中提取挥发油,确定适宜工艺条件为浸提温55℃,浸提时间6h,料液比1∶12,挥发油提取率可达(0.54~0.64)%  相似文献   

10.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对石南藤挥发油的提取工艺进行研究。以得油率为指标,以液料比、蒸馏时间、浸泡温度、浸泡时间为因素进行正交试验,得出最佳提取工艺为:液料比15:1,蒸馏时间1.5h,浸泡温度30℃,浸泡时间1h^[1],得油率为0.324%。  相似文献   

11.
超临界CO2萃取罗勒挥发油的工艺参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萃取的方法,研究确定了白花罗勒叶中挥发油的最佳提取工艺参数.以萃取率为指标,考察了萃取压力,温度,时间,原料颗粒度、解析压力、二氧化碳漉量等因素对萃取率的影响.其最佳工艺参数为:16MPa、45℃、2h.  相似文献   

12.
利用超临界CO2萃取法(SFE)对蒜头果叶挥发油进行了提取及其工艺探索,并利用气相色谱-质谱法对挥发油中化合物成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SFE法的最佳工艺条件为萃取压力32 MPa,温度45℃;分离Ⅰ压力10 MPa,温度35℃;分离Ⅰ压力6 MPa,温度35℃,在此条件下进行萃取挥发油,收率为0.72%;鉴定出5种成分,占总含量的98.75%,未鉴定1种,其中含量最高的为扁桃腈,相对含量64.98%,其次为苯甲醛,相对含量13.12%.  相似文献   

13.
超临界流体萃取佛手挥发油的气相色谱/质谱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超临界流体CO2萃取法提取新鲜佛手和干佛手的挥发油,经气相色谱-质谱联机分析,新鲜佛手挥发油的得率为16.2 mL/kg,鉴定出34个组分,主成分为丁二醇,占16.28%;干佛手挥发油的得率为9.6 mL/kg,分2个不同时段用不同的条件萃取,第1个时段鉴定出51个组分,第2个时段鉴定出40个组分,干佛手挥发油的主成分为5,7-二甲氧基香豆素,占19.49%.而且,干佛手第2个时段的挥发油中含有较多的中长链脂肪酸,总量达26.47%.  相似文献   

14.
建立动力学模型,研究减压水蒸气蒸馏法提取薰衣草精油的提取动力学规律;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测定主要成分芳樟醇、乙酸芳樟酯等在提取过程中的相对含量动态变化,比较不同蒸馏时间获得精油的品质。结果表明,减压水蒸气蒸馏提取薰衣草精油过程的动力学模型y=4.292 5(1-e-0.017 9x),气质联用共解析挥发性成分48种,芳樟醇、乙酸芳樟酯等为主要挥发性成分,随着提取时间的延长,芳樟醇相对含量由49.51%降至16.78%,下降趋势明显。实验发现该动力学模型可较好地模拟薰衣草精油提取过程的规律,并且结合精油品质分析,前120 min的提取率达1.88%,组分基本稳定;120 min后,提取率增长趋势变缓,且主要成分芳樟醇相对含量明显下降,组分种类复杂。研究认为薰衣草精油减压提取最佳时间为120 min,既可保证提取率较高,又可获得品质优良的精油,且节约提取时间。  相似文献   

15.
采用水蒸汽蒸馏法和同时蒸馏萃取法获得山胡椒挥发油,利用滤纸片扩散法研究山胡椒挥发油对7种常见食源性污染菌的抑菌作用,并探讨加热处理对水蒸汽蒸馏法所得挥发油抑菌活性的影响.实验表明,两种萃取方法所得挥发油对7种污染菌都有抑制作用,但对黄曲霉和黑曲霉而言,水蒸汽蒸馏法提取的挥发油的抑菌活性更强,而加热处理对水蒸汽蒸馏法所得山胡椒挥发油的抑菌效果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6.
建立动力学模型,研究减压水蒸气蒸馏法提取薰衣草精油的提取动力学规律;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测定主要成分芳樟醇、乙酸芳樟酯等在提取过程中的相对含量动态变化,比较不同蒸馏时间获得精油的品质。结果表明,减压水蒸气蒸馏提取薰衣草精油过程的动力学模型y=4.292 5(1-e-0.017 9x),气质联用共解析挥发性成分48 种,芳樟醇、乙酸芳樟酯等为主要挥发性成分,随着提取时间的延长,芳樟醇相对含量由49.51%降至16.78%,下降趋势明显。实验发现该动力学模型可较好地模拟薰衣草精油提取过程的规律,并且结合精油品质分析,前120 min的提取率达1.88%,组分基本稳定;120 min后,提取率增长趋势变缓,且主要成分芳樟醇相对含量明显下降,组分种类复杂。研究认为薰衣草精油减压提取最佳时间为120 min,既可保证提取率较高,又可获得品质优良的精油,且节约提取时间。  相似文献   

17.
用水蒸气蒸馏法分别对广东海风藤、石菖蒲、五味子3味中药单独进行挥发油成分提取,然后将3味药以复方比例混合提取,比较它们在提取量、提取速度、提取成分方面的差异.并用正交设计法考察加水量、提取时间、药材粉碎度等因素对挥发油提取量的影响,优化了工艺参数.结果表明,广东海风藤、石菖蒲、五味子单独提取与以复方比例混合提取在提取量、提取速度、提取成分方面基本一致.正交试验中以提取量作为指标,提取时间和粉碎度的影响具显著性意义,加水量的影响无显著性意义.最终确定采用以复方比例混合形式提取挥发油的提取路线,最优工艺条件为A2B3C3,即加药材质量8倍量的水、提取7 h、使用药材细粉进行提取.  相似文献   

18.
木香薷 (ElsholtziastauntoniiBenth)中提取的精油不仅有芳香气味 ,而且具有抗菌和杀菌作用 ,可以治疗痢疾、肠胃炎、感冒等病症 ,在香精香料工业和医药方面有极大的应用价值 .利用超临界流体CO2 萃取法及毛细管气相色谱仪和色谱 质谱 计算机联用分析仪 ,从木香薷精油中鉴定出 4 7个化合物 .  相似文献   

19.
留兰香挥发油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气相色谱 质谱对留兰香的挥发油成分进行了研究 ,共鉴定出了 6 6种组分 .其中主要组分为 :香芹酮、柠檬烯、二氢香芹酮、桉油素、β -蒎烯、香芹乙酸酯、α -蒎烯、反 -石竹烯、顺式香芹酮、β -水芹烯、香芹醇、β -波旁烯、α -萜品醇等。其中香芹酮的含量最高 ,占挥发油总量的 5 9.5 8% ,柠檬烯含量为 13.31% ,二氢香芹酮含量为 8.85 %。三种成分占总挥发成分的 81.74 %。检出成分占挥发油总量的 95 .4 8%。  相似文献   

20.
采用均匀设计方法优选八珍汤总苷类部位的提取工艺,以提取物中芍药苷、人参皂苷和总苷、总皂苷的提取率为指标,考察乙醇浓度、液固比、提取时间、提取次数等因素对目标成分的影响.最佳的工艺条件为:乙醇质量分数72%,溶剂用量14倍量,提取2次,每次60 min.在该工艺条件下,得膏率为38.22%;芍药苷和人参皂苷的含量为2.250 0、0.788 4 mg/g;总苷(以芍药苷计)的含量为51.178 2 mg/g;总皂苷(以人参皂苷Re计)的含量为145.910 8 mg/g.说明均匀设计法是优化多因素与多水平实验的有利工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