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二蕊荷莲豆中的一个新环肽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从石竹科植物二蕊荷莲豆 (DrymariadiandraBl.)中分离得到一个新的环九肽 ,其结构经波谱鉴定为环 ( -脯 -脯 -苯丙 -苯丙 -缬 -异亮 -丙 -苯丙 -亮 - ) .  相似文献   

2.
 建立了用W/O型乳状液膜体系分离富集荷莲豆碱的方法.通过对外水相pH值、迁移时间、Span80用量、D2EHPA浓度、乳水比、油内比及内水相盐酸浓度的优化,获得了一个高效的乳状液膜分离体系.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对该液膜分离体系的效能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在优化条件下,该乳状液膜体系能快速有效地从实际样品中提取分离荷莲豆碱.  相似文献   

3.
 在细胞毒性试验结果指导下,对尖萼金丝桃(Hypericum acmosepaium N.Robson)全株的活性部位进行化学成分提取分离,得到3个(口山)酮类及3个甾醇类成分,通过理化数据测定及波谱数据分析,鉴定其结构,分别是:Calycinoxanthon D(1);Isojacareubin(2);6-Deoxyjacareubin(3);β-谷甾醇(4);豆甾醇(5);豆甾醇-3-O-β-D-吡喃葡萄糖甙(6).化合物(1)~6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4.
白花蛇舌草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白花蛇舌草(Hedyotis diffusa)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采用甲醇提取,石油醚、氯仿-甲醇(V/V为1:1)、甲醇-水(V/V为1:1)溶剂划段,多种分离材料进行反复分离纯化,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光谱数据鉴定其结构.从其氯仿-甲醇(V/V为1:1)部分分离鉴定了7个化合物:3-甲氧基-5,7-二羟基-黄酮醇(Ⅰ)、10-乙酰基鸡屎藤甙(Ⅱ)、车叶草甙(Ⅲ)、5,7,4′-三羟基-黄酮醇(Ⅳ)、熊果酸(Ⅴ)、胡萝卜苷(Ⅵ)、β-谷甾醇(Ⅶ).化合物Ⅰ,Ⅱ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5.
大麻药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大麻药Dolichos falcata Klein的化学成分.大麻药用70%酒精进行提取,然后采用反复硅胶柱色谱法进行分离,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分析数据解析化合物结构.从大麻药中分离得到7个化合物,分别为stig-mast-7,22-dien-3β-ol(Ⅰ),stigmast-7,24-dien-3β-ol-3-O-β-D-glucoside(Ⅱ),大麻药苷A(Ⅲ),十六碳酸(Ⅳ),二十五碳酸(Ⅴ),尿囊素(Ⅵ)及β-胡萝卜苷(Ⅶ).化合物Ⅰ~Ⅱ,Ⅳ~Ⅵ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6.
 对剑叶木姜子(Litsea lancifolia)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采用硅胶柱层析、重结晶等分离手段从中分离纯化得到8个化合物,通过现代波谱技术和理化常数测定鉴定了它们的结构,其中3个为异喹啉生物碱:lit-seglutine A(1),phanostenine(2),juziphin(3);同时还得到(E)-6-hydroxy-4,6-dimethyl-3-heptene-2-one(4),香草醛(vanillin,5),香草酸(vanillic acid,6),β-谷甾醇(7)及β-胡萝卜苷(8).以上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7.
藏药哈巴乌头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藏药哈巴乌头(Aconitum habaense)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利用反复硅胶柱层析、重结晶等分离手段从中分离得到了8个化合物,通过现代波谱技术和理化常数测定鉴定了结构,其中5个为二萜生物碱,分别是粗茎乌碱甲(crassicauline,1)、查斯曼尼丁(chasmaconitine,2)、滇乌碱(yunaconitine,3)、印乌碱(indaconitine,4)、塔拉萨敏(talatizamine,5),同时还得到2个酚性类化合物和β-谷甾醇.以上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8.
 从产于德钦的云南兔耳草(Lagotis yunnanensis W.W.Smith)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8个已知化合物,经波谱分析确定其结构分别为:3,5-二羟基-4’,7-二甲氧基黄酮(3,5-dihydroxy-4’,7-dimethoxyflavone),4’,5,7-三羟基-3’-甲氧基黄酮(4’,5,7-trihydroxy-3’-methoxyflavone),对甲氧基苯甲酸(p-methoxybenzoicacid),β-谷甾醇(β-sitosterol),肉桂酸(cinnamicacid),3,4-二甲氧基肉桂酸(3,4-dimethoxycinnamicacid),香草醛(vanillin),胡萝卜苷(daucosterol).以上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9.
瓜馥木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从广西特色植物瓜馥木中分离得到7个单体化合物,根据光谱数据和理化性质等鉴定了它们的化学结构,分别为:5,6,7,8-四甲氧基黄酮(5,6,7,8-tetramethoxyflavone,)、(-)-表儿茶素((-)-epicatechin,)、丁香酸(syringic acid,)、大黄素甲醚(physcion,)、豆甾醇(stigmas-terol,)、胡萝卜苷(daucousterol,)和β-谷甾醇(β-sitosterol,),其中化合物为首次从瓜馥木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和为首次从瓜馥木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0.
采用多种色谱分离技术,经波谱分析以及理化常数测定,从止血藤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并确定了8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β-谷甾醇(β-sitosterol)(1)、豆甾醇(stiqmssterol)(2)、豆甾-4-烯-3-酮(stigmast-4-en-3-one)(3)、3-羟基-豆甾-5-烯-7-酮(3-hydroxystigmast-5-en-7-one)(4)、白桦脂酸(betulinic acid)(5)、大黄素(Emodin)(6)、大黄素甲醚(Physcion)(7)、羽扇豆酮(Lupeone)(8).以上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止血藤(Spatholobus uniauritus Wei)为豆科密花豆属植物单耳密花豆(Spatholobus Hassk)的干燥藤茎,特产于我国云南,在西双版纳地区多被作为傣族习用药材使用,目前尚未见对止血藤植物化学成分的研究报道.  相似文献   

11.
The seed-specific promoter and transit peptide were amplified and fused to the three genesphbA, phbB andphbC encoding PHB synthetic enzymes, respectively. Seed-specific expression vectors pSCB containingphbC andphbB, and pSCAB containingphbC, phbB andphbA, were constructed by introducing the genes with promoter and peptide into the binary vector pBI101. TransgenicBrassica napus H165 were obtained byAgrobacterium-mediated transformation with these vectors. They were confirmed by PCR, Southern and RT-PCR analyses.  相似文献   

12.
10种报春花亲缘关系的ISSR分析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利用简单重复序列间(ISSR)标记对10种报春花的种间变异进行了研究,从40个引物中筛选出11个能扩增出清晰带型并具多态性的引物,共扩增出了86条DNA片段,分子量在300~2000bp之间,平均每条引物扩增出7.81条DNA片段.采用POPGENE软件,计算了种间的Nei氏距离,并用UPGMA法构建了系统树,结果表明:这10种报春花明显聚为三大类:即鄂报春,无粉头序报春,灰岩报春聚为一类;滇北球花报春,报春花、欧报春聚为一类;香海仙报春,橘红灯台报春,霞红灯台报春,海仙花聚为一类.其中第3类与形态学分类结果一致.并探讨了香海仙报春与海仙花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吴斌  阎冰  周浩郎 《广西科学》2013,20(3):215-218
为了探讨纽虫之间的遗传差异及亲缘关系,对取自北海和湛江的中华枝吻纽虫(Dendrorhynchus sinensis)26个样本和湛江枝吻纽虫(Dendrorhynchus zhanjiangensis)3个样本的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Ⅰ亚基(COI)基因部分片段进行序列测定,并结合从GenBank下载的其它纽虫序列,分析它们之间的系统发育关系。结果显示,中华枝吻纽虫26个个体共检测17个单倍型,湛江枝吻纽虫3个个体共检测到2个单倍型,其长度均为615bp;枝吻纽虫个体核苷酸序列A、T、G、C的含量相近,碱基组成均表现出A+T含量偏倚,即A+T含量明显高于G+C含量。中华枝吻纽虫的17个单倍型以及湛江枝吻纽虫的2个单倍型之间的遗传距离分别为0.002~0.013和0.008;而两种枝吻纽虫COI基因序列的遗传差异很大,彼此之间的遗传距离都在0.194以上,加之分子系统树(NJ)的拓扑结构也显示,作为同属的两种枝吻纽虫没有聚成1支,而是各自成支,这些表像都支持两种枝吻纽虫分别为独立有效物种的观点。中华枝吻纽虫的17个单倍型聚为1支后,与Cerebratulus marginatus,C.lacteus聚为1大支,而湛江枝吻纽虫的2个单倍型聚为1支后,与Lineus ruber和L.longissimus聚为1大支,表明枝吻纽虫属(Dendrorhynchus)并非单系。  相似文献   

14.
滑桃木的丛枝菌根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用碱解离-酸性品红染色法对10株盆栽滑桃木的根样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10个根样中均有丛枝菌根真菌侵染,且侵染比率较高,平均侵染率75%以上,达到深度侵染.用湿筛-沉淀法对盆栽植物根际土壤分别进行处理,结果表明,根际土壤中平均每100g土中有孢子270个,无梗囊霉属(Acaulospora)和球囊霉属(Glomus)为优势属,其中,刺状无梗囊霉(Acaulospora spinosa)、细凹无梗囊霉(Acaulospora scrobiculata)和单孢球囊霉(Glomus monosporum)是常见种.  相似文献   

15.
 测定了鱼巴亚科云南光唇鱼(Acrossocheilus yunnanensis)、宽头四须鱼巴(Barbodes laticeps)、抚仙金线鱼巴(Sinocyclocheilus tingi)和滇池金线鱼巴(Sinocyclocheilus grahami)4种鱼类线粒体细胞色素b基因DNA序列402bp,结合已知的云南倒刺鱼巴(Spinibarb denticulatus yunnanensis)和细尾长臀鱼巴(Mystacoleucus lepturus)的同源序列,组成1个6种代表鱼巴亚科5属鱼类的数据集.选用已知的云南鲴(Xenocypris yunnanensis)作为外群,采用邻接法、最大简约法和最大似然法构建了分子系统树.结果显示:倒刺鱼巴属(Spinibarbus)和光唇鱼属(Acrossocheilus)有较近的亲缘关系,四须鱼巴属(Barbodes)和长臀鱼巴属(Mystacoleucus)有较近的亲缘关系,而金线鱼巴属(Sinocyclocheilus)和它们的关系不能确定.上述结果与它们的地理分布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16.
为探究广东石豆兰(Bulbophyllum kwangtungense)、密花石豆兰(B.odoratissimum)和云南石仙桃(Pholidota yunnanensis)的营养成分差异,为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以3种兰科植物的全株为材料,按照国家标准中的检测方法对其主要营养成分、活性物质及矿物质元素进行测定,并通过氨基酸评分(AAS)和化学评分(CS)对其氨基酸营养价值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广东石豆兰中粗蛋白、灰分、总糖、硒、钙的含量与密花石豆兰及云南石仙桃无显著差异(P>0.05),而维生素E、钾含量显著高于密花石豆兰及云南石仙桃(P<0.05)。广东石豆兰和密花石豆兰中茶多酚、镁含量显著高于云南石仙桃(P<0.05);广东石豆兰和云南石仙桃中氨基酸总量、必需氨基酸总量、鲜味氨基酸、药效氨基酸和总黄酮含量显著高于密花石豆兰,而粗脂肪含量显著低于密花石豆兰(P<0.05)。密花石豆兰和云南石仙桃作为广东石豆兰的易混伪品,在预防高血压和心血管疾病以及抗肿瘤活性、抗宫颈癌、延缓衰老、增强活力等营养保健功效上,密花石豆兰及云南石仙桃都不能完全替代广东石豆兰。  相似文献   

17.
Denitrification is a dissimilatory biological process of denitrifying bacteria where oxidized nitrogen com- pounds (NO3? and NO2?) are used as alternative electron acceptors and fixed nitrogen is transferred into the at- mosphere in form of N2, finally. I…  相似文献   

18.
分别以小立碗藓(Physcomitrella patens)和水稻(日本晴亚种)(Oryza sativa spp.japonica)为标样,用流式细胞术分别测定了中华蓑藓(Macromirium cavaleriei)、钝叶蓑藓(M.japonicum)和缺齿蓑藓(M.gymnostomum)3种藓类植物的DNA C-值,由此建立了应用流式细胞术测定蓑藓属植物DNA C-值的方法,讨论了影响藓类植物DNA C-值测定结果的因素.最后讨论了苔藓植物DNA C-值变异式样、系统发育和分类学意义,以及今后有关藓类植物DNA C-值研究中值得关注的几个方向.  相似文献   

19.
利用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在菠菜全基因组中鉴定出了菠菜(Spinacia oleracea)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家族成员,并对其理化性质、亚细胞定位、基因结构、保守基序、同源关系及基因表达进行了分析,发现菠菜中存在7个SoAPXs(SoAPX1~7)基因,并通过进化树分析将菠菜APX家族分为4类.基因结构分析发现该家族基因由5~9个外显子构成.亚细胞定位预测表明大部分菠菜APX蛋白定位在细胞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RT-PCR)结果表明:SoAPXs在各个组织器官中呈组成型表达,其中SoAPX1和SoAPX3的组织表达模式相似,SoAPX4和SoAPX5相似,SoAPX2在新叶中表达最高,SoAPX7在雄花中表达最高.对经胁迫处理后的样品进行表达分析发现,低温胁迫与氧化胁迫对SoAPXs的表达均有诱导作用,盐胁迫与干旱胁迫也刺激了大部分SoAPXs的表达.这些结果表明:SoAPXs可能在菠菜的抗盐、耐寒、抗旱以及抗氧化过程中起作用,为后续深入鉴定APX家族成员的功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CCT转录因子在调控植物花期、生长发育及抗非生物胁迫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功能。本研究以拟南芥AtCCT基因家族为参考序列,利用本地BLAST并结合保守结构域等生物信息学工具,筛选出苦荞FtCCT基因家族成员,并对其理化性质、染色体分布、基因结构、系统进化及表达水平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从苦荞中共鉴定出35个FtCCT基因,含1-8个内含子;编码蛋白有117-753个氨基酸残基,等电点为4.96-9.51,均为亲水性蛋白。染色体定位分析表明,这些基因在8条染色体上均有分布。苦荞FtCCT基因家族含有10个保守基序和5个保守结构域,且都含有CCT保守结构域。系统进化分析表明,苦荞的FtCCT基因家族与拟南芥一样可分为3个亚家族,其中CMF亚家族的成员最多。35个FtCCT基因在苦荞根、茎、叶和花中的表达水平具有差异性,在叶和花中具有高表达量的成员较多,只有少数的成员在根和茎中高表达。本研究为进一步解析CCT基因调控苦荞花期及生长发育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