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我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缓慢的原因剖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德钦 《韶关学院学报》2007,28(10):116-119
目前,我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已取得了喜人的成绩,但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我们的产业化整体水平还不是很高,发展速度缓慢。对农业高新技术成果与农业发展结合前期、结合中期、结合后期的障碍进行剖析,找出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缓慢的原因,为加速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的对策研究提供现实依据。  相似文献   

2.
我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风险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靠科技进步 ,发展高新技术 ,使传统农业转化为用高新技术武装起来的现代农业 ,已成为今后农业发展的主要出路。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着人口超负荷、资源短缺与利用效率低下及环境恶化等问题 ,加速发展农业高新技术产业 ,使农业由传统的资源依附型向现代的智能依附型转化 ,对提高21世纪我国农业发展的国际竞争力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 ,我国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只有30 %~40% ,远远低于发达国家65 %~85 %的水平。笔者认为 ,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中的高风险 ,是严重制约我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进程与效果的主要障碍因素。因此 …  相似文献   

3.
从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求出发,分析了农业产业化和新技术革命之间的相互关系,探讨了高新技术在农业产业化中的巨大推动作用,提出了稳定科技队伍,开展农业技术承包,提高科技人员素质,完善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实行投资政策倾斜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4.
提出了建立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风险投资资金的几种途径,以及发展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风险投资需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5.
从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求出发,分析了农业产业化和新技术革命之间的相互关系,探讨了高新技术在农业产业化中的巨大推动作用,提出了稳定科技队伍,开展农业技术承包,提高科技人员素质,完善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实行投资政策倾斜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6.
正安徽省是农业大省,加快安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步伐,是加快推动农业经济转型升级,加速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根本出路和必然的战略选择。一、安徽省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简况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有利于提高农产品的质量,有利于从根本上提高农业经济的竞争力,实现农业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近年来,我省涉农部门上下联动,合力推进农村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引导组建了10个省级农业产  相似文献   

7.
2006年,我国颁布《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提出加速高新技术产业化和先进适用技术推广的政策,该政策实施以来,高新技术产业化环境得到优化,农业技术推广得到大力支持。本文就加速高新技术产业化方面取得的成果及领域专家提出的对策建议进行了综合报道。  相似文献   

8.
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创建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对于加快发展农业高新技术产业,促进农业现代化,推进地区性乃至全国性农村小康建设的进程,有着重大的意义。一个综合性的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应该具备农业高新技术产品研发与生产、企业孵化、应用示范、培训、推广和服务等多项功能。昆山和南京可能是建立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最有利的城市。  相似文献   

9.
风险投资与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融合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邓小明 《科技信息》2010,(23):27-28,54
农业高新技术和风险投资都具有自身独特的特征,农业高新技术在产业化过程中离开风险投资的支持,风险投资为农业产业化提供资金支持、促进农业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农业生产力、提高管理水平、降低或分散风险,但风险投资介入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也存在一些障碍,要采取一定的策略促进利用风险投资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融合。  相似文献   

10.
《科技潮》2011,(4):34-35
火炬计划作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化的一面旗帜,是一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指导性计划。实施20多年来火炬计划引导着全国科技力量投入经济建设主战场,促进了我国高新技术的产业化。  相似文献   

11.
实现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的目标,离不开农业科技的支撑。在新阶段,农业科研必须在优质、专用、名特优品种,农产品加工、保鲜,高产高效配套综合技术,设施农业技术,信息化体系建设,建立农科教有机结合的体制等各方面有所创新,才能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  相似文献   

12.
低碳经济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其选择显得尤为重要。在描述江苏沿海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了SWOT分析;在基本思路、原则和产业选择基准指导下,选择了信息产业、先进制造业、生物产业、新材料产业、新能源与高效节能产业、海洋产业、现代农业、循环经济产业作为江苏沿海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点产业。  相似文献   

13.
老工业基地振兴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互促进的机制,总体上来说就是工农互动机制。老工业基地振兴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互促进的政策体系是工农互动机制发挥作用的保证,包括财政货币政策、综合支持政策、促进农业产业化政策、鼓励农村走内含式城市化道路和适度规模经营的政策等。研究如何推动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以实现老工业基地振兴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相互促进。  相似文献   

14.
观光农业因其具有扩展农业发展的新空间、开辟旅游业发展的新领域、实现高效农业、生态农业和可持续农业的统一等功能,因而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强大的生命力,几年来成为旅游业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的新领域,并以其独特的社会、经济、生态功能成为当前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的热点之一.文章主要结合新疆观光农业发展实际,进行理论和实地研究,以方家庄农家乐经营为代表案例,分析乌鲁木齐县观光农业开发对社会经济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国际三次产业革命为主线。简述国际产业发展的历史。概括出国际产业发展从农业产业到工业产业。再到现代信息产业的逐步发展的一般规律。科学技术进步的强劲推动。使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产业的科技含量不断提升。以史为鉴.我国在产业发展过程中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以知识产业和高新技术引领各产业协调发展,优化产业结构。  相似文献   

16.
为统筹城乡发展,北京农业定位为都市型现代农业。目前,北京产业要素呈现双向流动,产业互促融合已成为北京农业发展的新特征。通过探讨北京涉农产业融合的典型案例,分析促进涉农产业融合面临的问题,提出科技促进涉农产业融合的理念和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7.
伴随着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及其产业的发展,三大产业之间呈现融合发展趋势,旅游产业融合现象逐渐显现.笔者在综述国内产业融合研究的基础上,以山东寿光为例,分析了立足“大农业”的寿光现代农业与旅游产业融合模式呈现多种旅游形态,现代农业的发展和旅游产业的自身升级是其融合的动力机制,通过以技术融合为核心的资源融合、市场融合、功能融 .合和价值融合的共同作用实现了产业的互动发展.寿光在现代农业的基础上基于产业融合的区域旅游产业发展模式对于我国县域旅游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为了发展中国的工业化,毛泽东曾经要求农业适应工业,主张优先发展重工业。后来,他又提出要重视农业,工农业不但要同时并举,而且要按农、轻、重的次序来安排国民经济。毛泽东强调农业,把农业放在第一位,目的却在于发展工业。“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这一方针,反映了毛泽东对中国工业化的认识不断深化和前进的进程。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215家国内外农业信息科技类初创企业的业务及应用的信息技术进行国别、产业环节、所应用技术等多角度的综合分析,探讨了当前中美等国家农业信息科技的发展趋势。结果显示,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图像处理等技术及无人机、机器人等新型设备将会成为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当前农业信息科技创业创新的主要产业环节是农产品生产管理服务,其中精准种植、生产决策建议及农事安排是种植业生产管理服务企业主要提供的3大类服务;美国等发达国家在农业信息科技领域仍是领跑者,尤其注重于精准种植、动物健康养殖与监测等方面;中国当前在农业信息科技的应用上以产业体系完善为主,企业技术实力上与美国等发达国家仍有较大差距。为此,建议现阶段中国需要充分发挥信息科技的潜力,加快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和生产体系,尤其是农业信息科技创新创业的金融服务体系和技术成果转化服务体系;同时还要进一步加大对农业信息科技的支持力度,重点聚焦于农业生产管理环节的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机器人等高端信息技术与装备的研发和应用,以加速缩小与美国的差距。  相似文献   

20.
退耕还林对农业产业化的影响及对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为了正确处理退耕还林与农业产业化建设的关系,实现二者相互促进、同步发展。方法采取理论分析的方法,通过对退耕还林进展情况的回顾,深入分析退耕还林对农业产业化建设的影响,寻找应对的措施。结果退耕还林的实施,导致耕地面积减少,使得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加快产业化建设尤为重要而迫切;封山禁牧的推行,使得传统的放牧形式受到挑战;同时,国家提供的钱粮补助也为调整和发展主导产业提供了一定的经济基础,赢得了宝贵时间,生态条件的改善也优化了农业生产环境。应对措施就是要加强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发展特色产业,推进农业产业化建设;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解决农民隐性失业问题;加快农村新能源建设,解决农村烧柴问题。结论退耕还林对农业产业化建设提出了挑战,也带来了历史性机遇,而产业化建设又是确保退耕成果能够得到有效巩固的前提和重要保证,二者一定要紧密结合,同步推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