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诗仙唐代诗人李白诗风雄奇豪放,人称“诗仙”。诗圣明清文人把杜甫称为“诗圣”。叶燮的《原诗》中有诗名“诗圣推杜甫”。  相似文献   

2.
千家注杜,都只是围绕一个”儒”字,对杜诗中的道释意蕴几乎视而不见。尽管杜甫一生频繁出入道释,但儒学始终都占据着杜甫灵魂的主导地位。道释在杜甫的心灵坐标中总是若隐若现,无足轻重,且无论悟道与否,杜甫的修道学佛不但无损于其“诗圣”的伟大形象,反而更显示了“诗圣”的难得、可贵,所以我们无需回避杜甫身上的道释痕迹,一个儒道释的杜甫形象应该更全面丰富,也更真实可亲。  相似文献   

3.
正"诗圣"杜甫知识渊博,经历坎坷,一生正直善良、忧国忧民。他广泛阅读经典作品,杜甫在37岁时总结自己的人生经验,并写出流传千古的诗句"读节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世人对"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感悟颇深,特别是对堪称诗眼的"破"字有多种理解,但每一种解释都进一步深化了人们对杜甫阅读观的理解。一曰"突破":就是突破万卷、博览群书的"多读"。夏松凉认  相似文献   

4.
河洛文化作为千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对中原大地原居民具有强有力的生命凝聚和精神牵引的作用.诗圣杜甫就是在河洛文化氛围中成长起来的,所以他的故园情结显得格外浓烈.无论他在漂泊西南时对故园洛阳的深沉眷恋,还是作为"杜陵人"的身份认同,都无不昭示河洛文化中本根情结对他故园情结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但是生命之根的文化牵引,更是儒...  相似文献   

5.
走近杜甫     
陈健 《科技信息》2012,(4):331-331
初中生的古诗教学中,杜甫的诗歌占了极大的比例,而在教学中我们一定会提到"诗圣"、"诗史",但学生只是记住了这样的名词却并不了解其中的内涵。为了让学生走近杜甫、了解杜甫,杜甫的生平及创作经历的介绍就尤为重要。因此对杜甫的诗歌进行浅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主旨。  相似文献   

6.
后世敬仰的“诗仙”李白与“诗圣”杜甫是我国唐代的两位著名的诗人,他们为后人留下了许多不朽的诗歌。李白、杜甫的诗歌思想有着一致性,他们同样爱祖国、爱人民,关心国家的命运,关心人民的疾苦。本文主要从诗歌创作方法、诗歌风格、诗歌表现意象三个方面比较了李白与杜甫诗歌的不同。  相似文献   

7.
杜甫是我国诗歌史上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代誉为”诗圣”,他的成就和影响几乎无人可及,但清初王夫之却对其存有严重的偏见,竭力贬抑杜甫人品,贬低杜诗成就。王夫之抑杜、贬杜的原因主要有三一是认为杜诗有悖风雅传统;二是厚古薄今倾向;三是重汉魏轻唐宋的倾向。  相似文献   

8.
王维与禅宗     
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至隋唐而空前繁荣,艺术也不可避免地染上了佛之色彩,文人学士颇受影响,唐代就有所谓“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之说。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古代诗歌史上,杜甫是“集大成”者,被誉为“诗圣”,其诗被誉为“诗史”,与李白并称“李杜”,对后世的影响非常深远。杜甫一生,借诗言志抒怀,惨淡经营,辛勤耕耘,创作了大量的诗篇,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可谓“泪”透纸背之作。这些洒泪之作,往往都有着较为深广的社会内容,散发着强烈的时代气息,体现着对国家炽热而深沉的感  相似文献   

10.
于逢春 《长春大学学报》2013,(9):1161-1164,1181
"三吏"组诗与"三别"组诗同为一体,"三吏"立足于官与吏的层面突出爱国主题,而不是"揭露"、"批判"的初衷。诗人杜甫运斤成风,巧妙地将叙事性、故事性和历史的真实性融于诗史之中。诗圣少陵"奉儒守官",故其诗歌创作不离"忧国"、"思君"之宗,诗歌内容总能"推见至隐",以小见大,通过小人物的言行表现深刻的社会意义和时代主题,"三吏"组诗就是作者人生理想和创作理念的完美结合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11.
周莹  罗朋朋 《西藏大学学报》2013,(6):180-183,189
“情圣”杜甫辗转一生,其诗歌中描绘了广阔的社会生活,其人其诗又分别被称为“诗圣”、“诗史”。杜甫对各阶层女性的丰富描绘与深刻展现,构成了其诗歌成就的重要组成部分,诗中的女性亲人、女性歌舞伎、上层女性以及苦难的乡村女性形象丰满真实。其进步的爱情观、女性观,亦玉成了其高尚的人格,至今仍然值得我们敬仰。  相似文献   

12.
;杜甫之于马,好比屈原之于香兰,郭沫若之于凤凰.马是杜甫情感志向的寄托,马是与杜甫息息相关的一部分,马是杜甫生命的图腾.可以这么说杜甫一生的坎坷、悲辛,在他的咏马之作中都能强烈地感受到.同时,杜甫的咏马诗也有其自己的艺术特色,正如施补华在《岘佣说诗》中所称:"少陵马诗,首首不同,各有寄托,各出议论,各见精彩.合读之,分渎之,可悟作诗变化之法."  相似文献   

13.
"意象"一词也许是中国诗学中最具特征性的术语之一.杜甫的意象思维深深植根于中国文化之中,他的意象思维的深刻性、多样性,都有不少他人难以比拟的地方.杜甫常常把前人诗中很少出现的日常生活题材入诗,塑造了许多日常生活意象.杜甫不仅在突破传统意象方面有其独特的贡献,而且在发展新的意象方面有其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素有“诗圣”之称的杜甫,作为中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在诗歌艺术方面有着无所不能的才华。同时,忧愁类风雨意象贯穿杜甫大半生时光,在不同人生阶段体现诗人互相渗透而且侧重不同的忧患心理,展示了诗人理想的失落、人生的凄寒、对故乡的渴望、对事实的慨叹以及风餐雨卧的漂泊状态。  相似文献   

15.
目前学界一般认为,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中"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是指杜甫于开元二十四年在洛阳参加进士考试。而我们运用"诗史互证"的方法可以考辨出,以上诗句应是指杜甫于开元十三年在洛阳亲睹玄宗封禅泰山出发仪仗之事,由此还可以揭示出杜甫早年一直被掩盖和忽略的一段历史。正是以封禅泰山为标志的开元盛世给少年杜甫留下了难以磨灭的辉煌印象,他面对安史之乱后国家残破、民生凋敝的惨象时,才会在诗中表现出超乎常人的痛心和巨大的心理落差。  相似文献   

16.
西南财经大学坐落在有"天府之国"美誉的成都平原上,与杜甫草堂相邻,校园占地近800亩.校内绿树成荫,环境优雅,是"全国绿化先进单位"和"园林式院校".  相似文献   

17.
杜甫在三峡两年零九个月的时间里共创作T480首诗歌,几乎平均每两天产生一首诗歌。因此可以说杜甫在三峡是他体力最衰竭、生活最穷困、环境最恶劣的时期,然而却是他诗歌创作最为旺盛、激情最为高涨的黄金时期,也是他整个"沉郁顿挫"艺术风格走向最成熟。最全面、最为炉火纯青的时期。文章从多方面详细论证了杜甫"三峡诗"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巨大贡献及其影响,它对全面、深入地了解杜甫的思想和艺术有着重要的不可忽视的开启意义。  相似文献   

18.
许世荣先生《杜诗〈黄草〉系年考》将杜甫《黄草》诗系于代宗永泰元年(765),并认定此诗非夔州诗而是作于涪洲.针对许文,本文从三个方面辨析了其论之误.从地理学的角度,说明涪洲之"赤甲戌"并非夔州之"赤甲山";从史料角度,说明《黄草》诗应作于大历元年秋杜甫客居夔州时,而不可能作于永泰元年五月杜甫途径涪洲时;从文学创作角度,说明诗人把不同时空人事捏和在一起的合理性.由此得出了杜甫《黄草》诗确实是大历元年秋作于夔州的结论.  相似文献   

19.
以李白、杜甫二人诗词的创作地点及诗词文本描述地点为空间信息,借助ArcGIS软件平台,分别采用最邻近指数法、核密度估计法、标准差椭圆法对李杜诗词文学空间模式进行比较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李白、杜甫诗词空间信息中创作地点及描述地点均为聚集分布,但在聚集程度与聚集中心方面存在差异,杜甫诗词空间信息比李白诗词空间信息聚集程度更高;李白诗词创作地点表现出"两线五核"的空间分布格局,杜甫诗词则呈现"两线六核"的空间分布格局,描述地点均继承各自作者创作空间的核密度中心,但李白诗词体现出更多核、更广泛的分布特征,这与李杜二人各自的性格特征及政治经历因素有密切的关系.采用空间统计方法对李白、杜甫诗词中涉及到的空间模式进行分析研究,不仅有助于文学研究者对诗人有更深度更全面的认识研究,也有利于读者们对李白、杜甫有更理性的解读与思考.  相似文献   

20.
杜甫善于运用色彩这种绚丽的视觉语言,很注意色调的运用,他的诗本身就是五色缤纷的世界,用形象事物特有的光彩来描述人生旅途的见闻和感慨。在杜甫诗歌中,色彩又是意境创造的重要方式,也是理想人格的有效载体。杜诗色彩的运用极富特点,有着完整的、成熟的、自成体系的用色技巧。后代诗人在用色方面大多是继承了杜甫的手法,再没有人能在体系上全面超过他。这与杜甫"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写作追求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