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汽车内空气的污染与健康驾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汽车的内装饰可能释放大量有害气体,这些气体浓度随温度升高10度而增加约一倍.由于人的呼吸,数分钟后,在封闭的车内二氧化碳就会超标,使用车内循环的空调设施,无法改善车内空气质量,反而可能由于合适温度而产生的舒适感觉,忽视了不良气体的危害.交通高峰时间、车辆拥挤路口和地段、以及行驶在尾气排放污浊的车辆后面,车外的空气质量可能更差,不适宜通风换气.对如何减少车内释放有害气体的危害,汽车通风的时间、地点,车内外空气循环装置模式的使用方式等方面,给出了健康驾驶的几项原则建议.  相似文献   

2.
2月16日《京都议定书》的正式生效,这是人类历史上首次以法规的形式限制温室气体排放,意味着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导致温室效应的气体排放总量开始得到抑制,类似于太阳能、风能等替代能源的地位迅速提升。  相似文献   

3.
针对夏日户外停车时,车内温度迅速上升这一问题,提出了利用太阳能作为能源驱动汽车的辅助空调系统方案.首先介绍了车内气流管理控制系统,通过该系统控制驱动风扇,使室内外空气流通达到温度平衡;其次利用太阳能半导体制冷技术,设计车载半导体制冷空调;最后对这两种辅助温控系统做了比较.  相似文献   

4.
 随着雾霾天气日益频繁, 室内空气质量备受关注, 传统的室内空气净化器已不能满足室内空气净化的要求, 研发新型多功能空气净化器及复合空气净化技术已成为净化器发展的主要方向。本文总结近年来国内外对室内空气净化器的相关研究, 综述当前应用最广泛的几种新型室内空气净化器(包括新型吸附材料、低温等离子体、光催化、催化氧化、复合式空气净化器)的研发进展, 分析各净化器的优势与不足, 总结新型空气净化器的主要评价指标及评价方法, 分析其气体污染物、固体颗粒物、微生物污染物进行单一评价的方法, 并展望室内空气净化器的研发方向。  相似文献   

5.
《杭州科技》2005,(6):69-69
公司生产的全金属三元催化净化器是在成熟技术与成熟市场上全面升级换代的产品,是惟一能做到在发动机达标前提下的任何极限状态下达到有害气体零排放的新一代净化器。  相似文献   

6.
为将烟厂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异味气体高效净化,达到符合国家排放标准的要求,采用以液体作为吸收媒介的新式空气净化器,净化异味气体中的吡啶、非甲烷总烃及刺激性成分。结果表明:经该型空气净化器处理后,吡啶去除率〉99%,非甲烷总烃去除率〉79%,臭气浓度去除率〉92%。  相似文献   

7.
为将烟厂正常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含尘气体高效净化,达到直接在车间就地排放的要求,采用以液体作为除尘媒介的新式空气净化器,使排放气体的灰尘质量浓度符合国家室内空气标准(2mg/m3)的规定。结果表明:经这种空气净化器处理后,除尘器出口的灰尘平均质量浓度为1.1mg/m3。  相似文献   

8.
济阳拗陷二氧化碳气藏地下相态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二氧化碳在地下的状态,为二氧化碳气藏的勘探、开发提供基础参数。方法以纯二氧化碳相图为基础,分析控制二氧化碳相态变化的主要地质因素,探究地下二氧化碳相态确定的方法。结果控制二氧化碳相态变化的主要因素是温度、压力以及其他气体含量,可以以纯二氧化碳的相图为基础,根据二氧化碳气藏地下的温度以及地层压力来确定气藏中二氧化碳的基本相态范围。然后,根据与二氧化碳共生的其他气体的含量,可以粗略判断其他气体对二氧化碳相态的影响;济阳拗陷平方王、平南、高青、八里泊、花17、商店阳25等6个二氧化碳气藏二氧化碳的地下相态应以超临界状态为主。结论济阳拗陷目前发现的二氧化碳气藏均以超临界状态为主,在以后的二氧化碳勘探开发过程中,应研究超临界相态二氧化碳对勘探开发工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太阳能电池模块和轿车天窗的一体化设计,增加了轿车天窗储存电能的功能,实现轿车发动机不启动时的电源供给,使车内的排气扇工作,有利于停车时车内外空气交换,从而改善车内空气质量.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和汽车工业技术的发展,家用汽车车内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为了提高舒适性和安全性,不但要对热环境参数进行控制,而且要对车内空气成分实施调节与控制。现有汽车的空调系统仅能对车内的热环境参数实施一定的控制,已不能满足要求。本文将模糊控制理论应用于车内温度、湿度的控制;并且对汽车排放有害气体的检测与超量报警控制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1.
应用相对论和热力学理论以及热力学模型,研究了高速列车行驶时,厢内气体的热力学性质和分子分布以及列车通过隧道时车内压力波动规律.以理想气体为例,探讨了列车速度对它们的影响.结果表明:①与静止时相比,列车高速行驶时,车内总粒子数、压强等不变,而温度将降低,体积将减小,粒子能量ε、动量g和系统的能量E都将增大,而且速度越大,这种变化越大;②列车运动时,车内气体分子分布与静止时不同;③考虑相对论效应后,列车通过隧道时车内压力波动要比不考虑相对论效应情况的压力波动要大.但在目前列车速度情况下,这种影响很小.  相似文献   

12.
目的处理呼吸幕墙通道间流动的空气,研究解决工程中节能及室内空气净化的问题.方法设计一种光催化呼吸幕墙空气净化器装置,利用纳米TiO_2光催化技术,降解流经幕墙通道空气中的污染物,然后将净化后的清新空气送入室内;建立实验模型,设置对比试验,测试净化器在不同设置情况下室内TVOC的数值.结果不同条件下(风速、百叶角度、空气与TiO_2接触面积不同时)净化器的最优状态:当光催化呼吸幕墙空气净化器处于三挡风速,按有双层附着TiO_2的百叶窗帘并且百叶角度为180°时为最优状态.在最优状态下该净化器对TVOC的净化率可达84%.结论该净化器节能环保,净化能力强,无二次污染且充分利用了呼吸幕墙空间以及太阳能,展现出其节能环保的优势,推动净化产品的更新换代,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相似文献   

13.
由平湖空气净化器厂研制成功的KJ-300型高效多功能空气净化器,于1991年10月10日通过鉴定。该产品通过多级过滤,去除悬浮于空气中的烟雾,尘埃、异味和有害气体,尤其对空气中的香烟烟雾有明显的滤除效果,并将  相似文献   

14.
人们的健康意识日益提高,汽车车内空气污染问题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开发了一套基于单片机的车内空气质量智能控制系统,利用各种有害气体传感器来检测车内空气质量状况,通过CPU控制模块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利用液晶屏显示车内空气质量检测结果。并根据检测结果控制机电执行模块的通风方式,实现车内外空气流通的智能控制,从而有效消除车内空气污染,改进车内空气质量。  相似文献   

15.
低压二氧化碳激光器中,二氧化碳的碰撞增宽与多普勒增宽同数量级,因此,增益饱和效应不能按纯粹的均匀增宽或非均匀增宽的情形讨论,本文用普适的增益系数随压强变化的公式,讨论了二氧化碳气体压强的最佳值,指出;在深饱和的情况下,最佳气体压强变低,对于阈值小的激光器,必须配制较小的二氧化碳分压,才能获得较大的输出功率。  相似文献   

16.
利用表面活性剂溶液产生的二氧化碳泡沫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二氧化碳气体流度,发挥二氧化碳的驱油优势,但表面活性剂在地层中吸附量大,在高温高盐环境中稳定性较差。纳米颗粒可用作稳泡剂提高二氧化碳泡沫稳定性。分析了纳米颗粒用于稳定二氧化碳泡沫的优势;从纳米颗粒与界面的相互作用及颗粒与颗粒之间的相互作用两个方面综述了纳米颗粒对于二氧化碳泡沫的稳定机理,主要包括脱附能理论、最大毛细压理论以及颗粒间相互作用形成的网络结构理论;总结了纳米颗粒疏水性、粒径、颗粒浓度、矿化度、温度以及压力对二氧化碳泡沫的产生及稳定性的影响;分析了利用纳米颗粒稳定的二氧化碳泡沫对二氧化碳气体的流度控制效果以及驱油效果,提出了目前存在的问题及下一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7.
《创新科技》2007,(8):60-60
<正>■项目简介本产品涉及一种空气净化器,特别是一种采用静电吸附与新型吸附介质技术集成的空气净化产品。该产品具有三除,即除菌、除尘、除有害气体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以便携式PID电子鼻系统作为检测手段,对车内气体VOCs质量分数进行客观检测,同时同步进行车内气体主观评价,并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筛选VOCs质量分数特征值,分别建立一元线性回归模型及偏最小二乘回归模型,结果表明,一元线性回归模型对车内气味预测效果较好,预测精度在0.3个气味强度等级之间,同时模型本身拟合效果较好.所建的偏最小二乘回归模型显著性检验结果表明,模型不具有显著相关性,因此不再进行气味强度等级的预测分析.  相似文献   

19.
内燃机排气净化器流场均匀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内燃机排气净化器内的流场均匀性对净化器的使用性能及使用寿命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文章利用CFD软件对内燃机排气净化器内的流场进行了计算;在此基础上,研究分析了净化器内流场分布均匀性的影响因素;通过研究,获得了排气流速和净化器结构参数对净化器内流场分布均匀性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可以为内燃机排气净化器结构的合理设计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当汽车直接曝晒在太阳下时.积热导致车厢温度迅速上升.车厢高温对于进入车内的人员将会造成极大的危害,亦让乘坐人员感到极为不适.基于此提出一种创新的研发装置,可将太阳能转化成电能.作为自主能源.用以限制车厢的温度过高.该限温装置可方便的装设在车顶天窗的位置.运用热传递原理将车内积热迅速散选.文中提出之限温装置以改善汽车车厢闷热效应为最佳诉求,而且在太阳能自主供电的情况下达成.实验结果表明.通过限温装置的运作排除车厢积热.使得车内在第259s即可降温5.7℃,降温幅度可达12.5%,效果极为可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