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传统民歌在人民的生产、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传统皖西民歌具有辅助生产劳动、知识传承与审美教育、人际交流与表情达意、宗教信仰与习俗规范、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与发展等功能。社会现代化的发展要求传统皖西民歌必须突出其娱乐审美功能、增添经济、消费功能及其他新功能,才能适应时代的需求而向前发展,否则,会有消亡的危险。  相似文献   

2.
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极为丰富,在传统的民族音乐中,民歌更是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其他音乐形式的基因。皖西民歌已被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高校在保护和传承发展这份珍贵的精神财富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高校声乐教学对传承和发展皖西民歌有着极大的专业优势。  相似文献   

3.
随着旅游信息化的升级,智慧旅游成为我国各地旅游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和理论研究的前沿问题。将皖西文化旅游资源融入到智慧旅游当中,从价值观念、政治稳定和民主化、人的发展旨趣、人口等方面分析皖西地区文化旅游资源的教育功能,并对涉及其中的各主体的探讨以实现智慧旅游下的皖西文化资源的教育功能发挥,对当前转型的中国社会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4.
皖西民间剪纸丰富了地域民俗文化的内容,它的审美文化要素是民众理解皖西剪纸艺术美的有形载体,也是解读皖西民间剪纸、发展民间剪纸艺术、提高民俗研究水平的重要基础。皖西民间剪纸的图形审美要素、色彩审美要素、构图审美要素为皖西地域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5.
"敢为人先、坚守执著"是对皖西籍著名作家蒋光慈精神的基本概括。《皖西学院学报》自创刊伊始就与蒋光慈研究结缘,学报"皖西文化研究"栏目是目前国内蒋光慈研究的核心学术阵地之一,并且是其中目前最活跃的学术阵地。回顾了学报蒋光慈研究所依托阵地——"皖西文化研究"栏目的发展历程与建设基础,展望了学报"皖西文化研究"特色栏目今后发展的有关打算。  相似文献   

6.
“未名四杰”的文学作品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是皖西本土文化的重要部分。探究“未名四杰”文学作品的接受与评价现状,有助于更好地发掘其中的文化价值,为相关文化资源的发掘及皖西文化的传播提供借鉴。在通过情感分析技术对2005年至2022年间“未名四杰”九本代表作品的七百条在线书评进行分析的结果中,积极评价占比48%,中性评价占比25%,负面评价占比27%,总体情感均值为1.02,为正向情感态度。特征情感分析结果表明“未名四杰”作品中的皖西乡土文化特色多出现在读者的积极评价中,其作品中的乡土文化在读者群体中评价较高、接受程度较好。  相似文献   

7.
皖西白鹅生产性状及繁育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首先研究了皖西白鹅基本体尺,可反映出皖西白鹅的外表各部位的发育情况及体格特征;其次,主要研究了皖西白鹅的产蛋性状、产肉性状及生长速度;最后,对皖西白鹅的人工孵化各要素及步骤作了具体描述。上述研究为皖西白鹅产业化饲养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1930年,皖西苏区成立。为了取得反围剿战争的胜利,巩固新诞生的政权,皖西苏区积极进行政权建设上的尝试,包括成立特委、改造苏维埃、加强文化宣传等措施。通过这些措施,皖西苏区得到了巩固和发展。皖西苏区加强政权建设的有益历史经验,对如今加强地方政权建设工作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钢琴组曲《皖西素描》的音乐研究,认识到该组曲中深厚的皖西地域音乐文化特色。组曲总体而言风格独特、色彩明丽,在和声、调式、结构、节奏方面亦有创新而独特的处理。该作品在演奏方面也应配合音乐风格而要有一些特性的触键要求。  相似文献   

10.
皖西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厚重的文化,其民间文学遗产丰富独特,影响深远。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思想观念、生活状况的改变,这些文化遗产有很多已经淡出或正在淡出人们的文化视野,面临失传的危险。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颁布并实施的今天,保护和开发皖西民间文学遗产,已是迫在眉睫的重要任务。地方政府和有识之士应加紧研究,并采取妥善措施,加以科学保护、合理开发、长久传承,并务求实效,以使皖西民间文学遗产能够取得应有的地位,发挥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皖西革命歌曲的产生有赖于皖西地区丰富肥沃的民间音乐土壤和该地区激烈的革命运动以及军民的革命热情和音乐创造力。革命环境已经不在,但皖西革命歌曲所承载和弘扬革命精神的"余热",对于当今和谐社会的建设仍然具有价值。因此,保护和发展皖西地区革命歌曲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以上平调式为研究视角,以民歌体裁为分类方式,对朝鲜族民歌进行研究.朝鲜族民歌是朝鲜族音乐文化研究的一个窗口,透过对朝鲜族民歌的研究,可以探求朝鲜族音乐文化的一部分特征.并以此作为朝鲜族音乐文化系列研究中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3.
以上平调式为研究视角,以民歌体裁为分类方式,对朝鲜族民歌进行研究。朝鲜族民歌是朝鲜族音乐文化研究的一个窗口,透过对朝鲜族民歌的研究,可以探求朝鲜族音乐文化的一部分特征。并以此作为朝鲜族音乐文化系列研究中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4.
我国地域广袤,孕育了浩如烟海、风格各异的民歌体裁和品种,在音乐不断传播演变的过程中,不同地区出现了一些词同曲异、曲同词异、词曲大同小异等民歌的变体形式,尽管变化多端,却又万变不离其宗,因此歌族文化应运而生,成为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歌族文化的初步研究,是对民歌传播演变规律的一次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5.
传承民歌、弘扬民歌、发展民歌是振兴中国民族音乐的重要内容,在高师声乐小组课中通过感受民歌、探究民歌,表现民歌三方面教学,提出以民歌教学为主要内容的高师声乐小组课模式的可行性及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民族声乐现代性是指当前的民族声乐歌唱技法、演唱风格、咬字吐字、民族语言等的方式符合当代人的视听习惯和审美需求等特征。中国民族声乐从最初的传统戏曲、曲艺和民间原生态歌曲演唱,历经百年的发展、改革、创新,它的内容和形式已经较为完整地形成了具有现代性的中国特色的民族声乐文化。  相似文献   

17.
凉山雷波县位于四川省西南边缘,因为其独特的地域特点,呈现出"圣乍"、"阿都所地"、"义诺"、"彝汉文化交融区"四个民歌色彩区,这些地区在语音、社会生活方面的诸多差异催生了优秀的多民族音乐文化。基于民歌是保留民族特色最好的音乐种类的观点,本文选取了近百首雷波县彝族民歌作为研究对象,从调式、节奏、旋律线、乐曲结构等方面进行了音乐文化学的全方位研究,以弄清雷波县彝族民歌的音乐全貌及其与文化背景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荆州马山民歌是荆楚古歌遗风的一个典型代表,代表了江汉平原民歌的总体形态特征和音乐特色,在整个湖北民间音乐宝库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马山民歌的传承,与当地地理、生产、生活、民俗等人文环境密切相关。建国以来,马山民歌的传承和保护越来越受关注。  相似文献   

19.
以往对刘三姐山歌文化的解读,学术界多从历史的时间的维度进行,这固然可以多少触及到其流传原因,但固守这种维度的直接后果就是很难揭示出刘三姐山歌文化的深层底蕴。而空间观念的引入,则为刘三姐山歌文化的深层底蕴的解读提供了一个有力维度。其实作为壮民族文化代表的刘三姐山歌文化就是壮民族及其地区文化空间建构和认同的巨大隐喻,其生命力与流传至今且经久不息的真正原因,都可从空间这一维度得到解读。  相似文献   

20.
刘三姐文化表现形态主要是传说、歌谣和民间信仰,与之相关的戏剧、影视、商品和旅游等则是其衍生物。刘三姐是壮族中古时代壮汉文化融合产生的文化英雄,刘三姐文化是在壮族民歌文化基础上,融合中国南方各族群娱乐浪漫文化因子共同打造的狂欢文化偶像。刘三姐不仅是壮族,而且是中国文化,乃至东方狂欢文化的一种标志性符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