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从胡塞尔的现象学出发,把存在规定为自我存在,认为自我存在是一切存在的本源,从而建立了他自己的人的存在的本体论哲学。萨特怎样从胡塞尔的现象学向自己的存在主义哲学转变的呢?对此,本文作一初步的探索,以求教于同志们。萨特扬弃了胡塞尔的先验现象学,把  相似文献   

2.
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文坛,周作人与成仿吾似乎有着完全不同的艺术追求。在文学的内容与形式表达上,周作人由人生关注转向艺术园地,成仿吾则由艺术之“美”走向人生之“善”之“真”;在文艺的表现自我上,周作人由社会大我而一己小我,成仿吾则由小我而转向大我:两人相背而走,殊途亦不同归。而且在追求道路上,两人好像作了一个方向上的置换,似乎是对自己前期选择的一种背弃。然而,深入表象下的本质,我们发现的是他们对艺术追求的坚持。  相似文献   

3.
萨特对马克思主义持何种态度?人们对此说法不一。有人从萨特的著述中得出萨特总的来说对马克思主义是“善意”的结论。这个结论是否站得住脚?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以为弄清萨特所说的“马克思主义”含义  相似文献   

4.
大学是人们心目中的象牙塔,它承载着无数人的梦想,无数人通过这个途径进行了进一步的深造,甚至完成了自我的进化,在日后的成长过程中发光发热,更好的实现自己人生的价值,但是仍有很多人在这个过程中选择了自我放纵,甚至迷失了自我,最后走向了一条不归路。在这篇文章之中我们将对大学生的未来规划有一番合理的认识,思政上的教育在这一过程中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5.
人生的目的是什么?这个古老的命题一直困惑着当代大学生。开放的大门启开后,“人生的目的在于奉献”的东方哲学与“人生的目的在于享乐”的西方哲学又一次强烈碰撞,从而驱使他们再一次进行精神的搏击。是“合二为一”,还是“各执一端”?“百纳衣”式的艰苦奋斗和“醉生梦死”型的纵欲享乐,哪一种属于当代大学生的理想人格?哪一种又属于变态人格?如果有人把“奉献与享乐”看成是达到人生目的的必要条件,并在哲学上加以调和,那么,他们该如何看待?抽样调查的统计数字颇耐人寻味。在回答人生的目的是什么时,有30人回答是为他人、为社会做出尽可能多的贡献,占被调查者的12.1%;回答是为自己,为小家庭争取比较优越的生活环境的有5人,占2%;回答既为他人、为社会做出尽可能多的贡献,同时又为自己、为小家庭争取比较优越的生活环境的有212人,占被调查者的  相似文献   

6.
什么是人 ?怎样认识人 ?人生的价值是什么 ?这是一个古老的命题 ,也是一个常问常新的问题。一个人不管他是否意识到 ,他都是在用自己一生的生命历程在诠释着他对这一问题的答案 ,本文试图从人的“双重生命”和“人的主体性”地位阐述人生的“自我实现”的真正内涵和必然归宿。  相似文献   

7.
存在主义把人生存在的根源归结为人自身的内部动因,否定了西方古典哲学关于普遍的、抽象的人性观,有其进步的一面,但辨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社会实践性才是人的本质,应当在社会生活中寻求人的存在动因,萨特原本为宣扬抽象的、普遍的人性学说而提出“存在先于本质”的,然而为了否定人具有抽象的本质的观点,萨特竞得出了人的存在也是抽象的结论,还使存在主义成为一个悖论。  相似文献   

8.
劫后余生的“归来者”诗人和“朦胧诗”人在各自的创作中都把“文革”作为他们写作的文化资源;基于不同的人生经历、人生信仰,相异的个体生命体验、生命意识,他们用自己诗歌塑造出不同的“文革记忆”。在诗歌的价值取向上主要表现为对昨天的不同态度:“归来的歌”是一种明显的批判意识,在批判中确立自我的合法性;而“朦胧诗”有一种明确的反思意识,在反思中寻找自我的位置。  相似文献   

9.
“自我开放”,又叫做“自我表露”、“自我揭示”等等。指教师公开地暴露自己的某些经历、经验、思想、情感,包括自己曾经有过的负性体验或经历,来与学生分享。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当一个人向另一个人做出一定水平的自我表露之时,通常会引发另一个人做出相同水平的自我表露。伴随着这样一个过程的进行,双方的个人关系就会变得愈来愈密切。  相似文献   

10.
胡适在文学思想中最有价值意义的是“自我”的演化。他在旧文学末落之时 ,倡导在文学中要铸造个“真”我存在 ;在传统弊病显露之时 ,他又用主观主义锻造出“经验”的自我 ;在彻底反传统之时 ,又把自我推向极至 ,强调“人化”宗教观映照下的自我 ;在“自我”选择的徘徊之中 ,重塑了“怀疑”的自我。  相似文献   

11.
解"立"——从"三十而立"到"安身立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孔子所说的“三十而立”中的“立”不是指成家立业,而是在对社会和自己都有比较明确的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上的一种自觉的或者是有相对觉解的意识,一种自我人格独立的意识。人的“立”意识是一种普遍的精神现象,具有自觉性、独立性、阶段性、过程性、内在和外在统一性等特征。在对生命之“立”反思意识有所忽视和遗忘的今天,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立命”才能真正安身,承担崇高的人生使命、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投身于国家和社会的建设中,我们的人生才有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一个人的一生中,究竟有多少事情是自己可以把握的?家庭、事业、婚姻、健康一仔细想来。令人不免忐忑。所以许多人相信缘分,相信神灵。相信自我价值。相信自强不息。在现实社会中。每个人身上都好像勒着一条绷紧的缰绳。每个人都在自己的人生跑道上飞奔不已。很多时候,这个旅程充满了汗水、痛苦甚至绝望。但是。也有完全不同的选择一  相似文献   

13.
冯新平 《科技信息》2012,(8):183-184
萨特的存在主义人学强调行动、自由和责任,这三者构成了其责任伦理学的基本维度。萨特认为"行动"是人的唯一希望,是人生中唯一真实的。而他的"自由"则是一种被限制在"人道主义"之中的"相对自由",与"相对自由"紧密相连的则是他提出的"绝对责任",人自身对自己,对他人,对整个世纪所负的完全责任。  相似文献   

14.
劫后余生的“归来者“诗人和“朦胧诗“人在各自的创作中都把“文革“作为他们写作的文化资源;基于不同的人生经历、人生信仰,相异的个体生命体验、生命意识,他们用自己诗歌塑造出不同的“文革记忆“。在诗歌的价值取向上主要表现为对昨天的不同态度:“归来的歌“是一种明显的批判意识,在批判中确立自我的合法性;而“朦胧诗“有一种明确的反思意识,在反思中寻找自我的位置。  相似文献   

15.
她,坐在我的对面,神态优雅而自然。陈葵,中关村的女老总。冠群金辰软件有限公司可说是中关村软件业界的佼佼者。我本以为我会遇见一位风风火火的女强人,但她却女人味十足。我们的谈话像淙淙小溪流淌。她向我敞开了心扉。错位造就的人生“我们每个人的一生都要面临重大的机遇和挑战,机遇并不均等,它只对有准备的人微笑。这一点不知您是否赞同?您认为哪些因素彻底改变了自己的一生?比如职业的选择。”我问。“好像第一次有人跟我谈这样的话题。”她的笑容很灿烂,眼角流露出一丝不易被人察觉的兴奋,“职业选择的问题上,有些东西确实值得年轻人探讨。”像许多人一样,高考是一生中最重要的  相似文献   

16.
康德确信 ,人具有普遍目的 ,人之自由意志可自我立法 ,并形成有普遍约束力的道德律令。萨特从绝对自由 ,存在先于本质等理论出发 ,反对康德道德规范对人之成为的限制。这种批判为我们展示了不同的思维视角 ,但和康德一样 ,萨特并未能为人之发展寻找到理想的解决途径。二者留给我们的仍是启示而非答案  相似文献   

17.
自由观是萨特存在主义思想的核心,萨特以“存在即自由”为基础提出人就是自由,自由是人具有的天然属性,被后人称为“绝对自由”观。然而这种自由是以个人的主观意识为基础,是本体论意义上的自由。本文正是以马克思主义自由观为指导来分析萨特自由观中存在的“不自由”,以反思萨特的绝对自由是否真的是绝对的。  相似文献   

18.
萨特的自由观是他的存在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西方思想界,人们除称萨特的哲学为“存在主义”之外,不少人又称萨特哲学为“自由哲学”,可以说,“自由”是萨特哲学的主要标志之一。本文试就萨特的自由观,作一简略的评介。 要搞清楚萨特自由观的实质与特征,须从了解萨特哲学的出发点开始,这也是把握萨特哲学的全部结构的前提。  相似文献   

19.
“我的核心理念、价值观都是凭心而来的,要相信自己的心。”“为什么要把自己塑造成别人?要听自己的心去生活。”“每个人都不相同,不要过分追求完美、否定自己。不要跟别人跑,要跟着自己的心。”黄鸣用“心”来讲述自己的人生,太阳能是他的梦想,最终又成为他的事业。他在用梦想经营人生、经营事业,人生即是事业。除了上帝,没有人一开始就知道自己肩负着某种使命。如今黄鸣被国际能源界称为“世界太阳王”,在石油、煤矿资源即将枯竭的一片恐慌声中,黄鸣绝尘一骑拍马杀到。当全球范围内推广可再生能源举步维艰时,黄鸣率领他的企业,创造了崭新…  相似文献   

20.
在我国学者对萨特的《死无葬身之地》评论文章中,他们大多认为,剧中的五位游击队员是萨特塑造的英雄形象,他们虽然在反法西斯时失去了生命,但是却死得其所。此外,有人用“可能与不可能”的范畴去分析萨特这一剧作,并以人在处境中的“自由选择的艰难性”来说明“自由选择的不可能”。对此,进行了分析和评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