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从市民社会概念的历史演进及近代市民社会理论的不断发展,可以看到西方的法治源于市民社会与国家的分离和良性互动。当代中国,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市民社会正在逐渐形成、壮大,它必将与法治国家良性互动,促进经济发展和法治建设,实现人类对自由价值的永恒追求。  相似文献   

2.
景琳 《当代地方科技》2010,(12):179-180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已是我国各项事业的根本目标,法治理念也越来越深入人心,但是不可否认在广大农村,即在乡土社会中他们奉行的并不是国家法,而是长期以来形成的习惯、礼俗、人情等等,我们称之为民间法。中国法治进程在这种社会状态下遇到了阻力,面对阻力我们要理性认识,采取有效措施解决。本文对法治、乡土社会、民间法等概念做了简单介绍,最后讨论了法治进程如何在乡土社会中推进,希望能够实现我国乡土社会中的法治现代化。  相似文献   

3.
以社会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和范式,分析中国乡土社会中法治建设的困境,并对我国法治路径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4.
市民社会是与政治国家相对应的社会生活领域。独立的市民社会是法治形成的必要社会条件。市场经济作为市民社会的经济形式促进法律的形式合理性发展,并孕育社会普遍的法治理念。市民社会权利以各种形式制约国家权力,是现代民主政治发展的基础和重要社会条件。中国在探求法治现代化的过程中,应充分重视市民社会的基础作用与决定作用,为当代中国法治建设提供富有价值的借鉴意义。同时,有必要对西方市民社会理论做出正确的鉴别、吸收。  相似文献   

5.
历史表明,西方市民社会的兴起促进了近代法治的生成,而古中国国家兼并社会的一体化社会结构,则为“东方专制主义”传统奠定了重要基础。因此,中国要走向法治,关键的不是简单的制度构建和体制运作,更不是工具化的依法治理,而是积极培育中国的市民社会,构筑法治的深层社会根基。  相似文献   

6.
再论公法法治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家与社会”的二元分析框架具有不可克服的内在局限性。一味强调市民社会自治、轻视国家在建构法治中的作用,实际上是对市民社会理论的误解。主张市民社会与国家互补的治理理论并不能否定国家的主导作用。强调国家的作用并提倡一种公法法治观,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7.
任何社会的稳定和秩序都是依赖于人们对各种行为规范的遵守实现的,而法律和道德是最基本的行为规范,法治和德治相统一是善治国家的一般规律。德治为法治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思想保证,法治对德治具有重要的保障和促进作用,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互为救济,为治理好国家各自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功能,因此,必须把二者统一起来,而实现二者统一的社会基础是市场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乡土中国人类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民社会及其社会文化变迁乃是现代人类学以及相关学科的研究重心之一。整体上来讲,乡土中国人类学研究可区分为经济人类学、生态人类学、汉人家庭家族制度、农民的心态、信仰与认同、回访等五大研究视角,形成了关于农民社会变化变迁的平衡论、新平衡论、盛衰循环论等几种理论解释。但由于长时期以来对农民文化的“落后”定位,导致对农民文化的无情肢解,相应,在新的历史时期,人类学家也应站好自己的立场,以有效关注农民社会。  相似文献   

9.
《历史与社会》特有的学科特色。使得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可以充分发掘乡土资源,加强乡土情感教育,从培养学生爱乡情感开始,提高学生对社会的认识和责任感。从而升华为崇高的爱国情感。笔者以自己的教学实际,对如何利用乡土资源渗透乡土情感教育,以及对乡土情感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和反思。  相似文献   

10.
"乡土教育"的意义,就是从个人生长的人文、自然环境中,教导认识自己生长的地方,进而培养爱家乡、爱国家的情操.正在经历社会转型与社会结构深度调试的中国,在地域城乡的社会结构差异之下,由全球化及城市化挟裹下的中国现代化进程,离乡弃土,但并未能融入城市的孤悬无根生活,暗藏着文化失却与社会秩序失谐的混乱.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乡土教育,彰显着中国社会转型秩序型构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探讨从我国基本意识形态载体党章的具体内容中寻求法治国家建设的路径问题.党章中的"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政治宣言、"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执政理念、"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执政方式分别契合了法治国家的利益观、规则治理观以及民主程序观.由此可见,寻求法治国家的建设路径不应无视我们已经拥有的意识形态资源,而应当将其作为这个路径中不可或缺的要素.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以来,国家权力介入乡村社会,乡村教育与地方社区的关系发生了变化,新式教育在课程、教法、师资等方面与乡土社会产生种种不适应和冲突,国民教育取代家族私塾,新式教师取代塾师,失去了乡土的滋养的乡村教师,身在农村却背离农村,乡村教师社会功能的弱化,缺乏与农村社会生活应有的互动.  相似文献   

13.
农业问题是中国的根本性问题, 农业现代化是全民族现代化的出路所在。应从战略高度认识农村经济发展中的综合创新的意义,努力实现农村经济发展的综合创新。  相似文献   

14.
陈妮 《山西科技》2010,25(5):24-26
阐释了法治社会与和谐社会的涵义,归纳出依法治国是我国的基本治国方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基本任务,"基本方略"与"基本任务"具有统一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项重大基本国策的自然延续和必然结果,是依法治国的目标。二者在本质上不仅不相矛盾,反而是吻合一致的,是统一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15.
对国家法及民间法在解决纠纷中各自的作用进行了具体分析。指出现代化进程中的乡土社会既有着乡土本色的底蕴,又有着法制化的内涵。在其纠纷的解决中虽然民间法的作用仍然功不可没,但是国家法日益发挥着主导性的作用。国家法强调人们和平共存、相安无事,民间法则要求人们友好相处、互相帮助,国家法可以通过民间法更好地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6.
公民主体意识是体现我国法制现代化精神的一种特殊法律意识,对建设现代法治国家具有关键性的作用。在我国,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在全社会确立公民主体意识正面临诸多矛盾、冲突,目前应采取积极有效的对策走出这一困境。  相似文献   

17.
经济转型期的中国,发展是首要目标,而建立良好的市场经济制度是其根本保障。通过对中国历史和现实的经济结构、经济制度等问题的分析,认为只有克服小农经济的顽固性,才能建立市场经济制度的框架。市场秩序的建立和完善问题需要政府以权威的强制性力量打破市场经济制度形成的障碍和阻力,克服小农经济的阻碍,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  相似文献   

18.
“和谐社会”可以理解为社会诸要素的融洽整合与协调发展,它自身需求合理有序地规范和协调社会诸要素的关系,这就决定了道德资源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需求,道德作为伦理范畴,自身也对构建和谐社会起着积极的作用,并通过道德原则体现出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