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束箔技术研究94MeV的Ar离子和C箔(39μg/cm^2)相互作用,产生高电荷态的类Be(ArXV)-类C(Ar,XⅢ)等少电子离子,通过测量这些离子的激发光谱,可以得到原子状态的信息。  相似文献   

2.
报道在中国原子能研究院HI-13串列加速器上用束-箔技术研究120 MeV的Ti离子和C箔相互作用产生的高电离态离子谱的实验结果.在120-220 nm范围, 观测到53条激发能级的发射的谱线, 其中有11条谱线是新确认的, 实验结果与激光等离子体实验和理论结果相符合.  相似文献   

3.
4.
杨治虎 《科学通报》1995,40(17):1558-1558
在核聚变和等离子体物理中,对边界元素、以及靶丸原子参数、聚变等离子体过程的研究,振子强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物理量.因为从理论上解释等离子体的光谱特性、设计等离子体模型、预言等离子体行为、诊断等离子体的成分与性质都是必不可少的参量.此外,利用这个参量还可以为判断其它物理参数(如波函数等)的合理性提供判据.本工作选择了钛原子,采用束-箔技术通过测量能级寿命确定振子强度,得到了与我们利用量子力学理论计算相符合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6.
杨治虎  马新文  王友德  刘慧萍  苏弘 《科学通报》1997,42(12):1270-1272
原子和离子参数是研究等离子体中的原子物理过程和动力学过程,以及等离子体诊断学的基础.目前,建立在加速器上的原子和离子参数的研究对象主要是重元素原子和离子,由于实验条件的限制,国内的实验研究开展得非常少 本工作根据在低能下较重或重元素的原子和离子参数研究少的特点,在200kV重离子加速器上采用束箔光谱学技术对铝元素的原子和离子能级跃迁光谱做了研究,对较强谱线的一些能级寿命做了测量,得到了4s~2S,5f~2F~o和4d~2D的寿命,4s~2S能级寿命与相位移方法测量结果相符合.对其研究,不仅对了解等离子体的光谱特性有重要意义,而且还可以与其他寿命测量方法比较,进一步了解60年代后发展起来的束箔光谱学这门边缘学科的应用.  相似文献   

7.
高春梅 《科学通报》1992,37(18):1667-1667
一、引言 稀土元素钐(Sm)的基组态是4f~66s~2,其4f壳层未添满,s电子及f电子都有可能被激发,产生复杂的光谱性质。早在1969年,Handrich等人就采用能级交叉的方法测量了钐原子的4个低激发态的寿命。之后,由于寿命测量技术的发展,人们采用各种不同的方法与技  相似文献   

8.
王成飞 《科学通报》1990,35(18):1395-1395
一、引言 近几年稀土元素自然辐射寿命的测量工作比较活跃,但这些测量大都限于低激发态,而高激发态寿命的测量还不多见。目前在钐原子能级寿命测量的报道中,所测能级都属于用一步共振激发的奇字称态,这些能级都低于30000cm~(-1)。  相似文献   

9.
本文是现在丹麦奥尔胡斯大学物理研究所工作的美国物理学家道许(B.I.Deutch)博士近期在复旦大学工作时写成的,他将本文委托其复旦协作者杨福家、汤家镛两同志译出,并直接投交我刊发表。该文介绍了束箔光谱学及他与复旦束箔光谱实验组合作中取得的初步成果。在译校过程中,曾征得作者同意在个别细节上对原文作了更动。  相似文献   

10.
UI奇宇称光谱能级的化学模式识别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曹晓卫  刘洪霖  陈念贻 《科学通报》1997,42(21):2284-2287
由于重元素原子光谱的复杂性,仅凭当前的实验手段和量子力学计算方法是难以彻底解决这些元素原子能级所属电子组态的指认问题。自1978年以来,Peterson等人便将传统模式识别方法应用于Cm和U等元素原子光谱能级分类问题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相似文献   

11.
离子束(能量从数百千电子伏到数十兆电子伏)透过薄箔(厚度约10微克/厘米~2)受激发光,曾因其所发谱线极其丰富(从可见光、紫外光直至X射线区),而在六十年代受到广泛注意。并进而用此方  相似文献   

12.
前言化学是研究物质转化的科学。然而,关于化学变化的速率或时间依赖性的知识对于成功地合成新物质和利用反应所产生的能量仍然是十分重要的。在上一世纪里大家已认识到,所有的宏观化学过程都由许多基元化学反应所组成,而基元反应本身则是原子或分子物种间一系列简单的碰撞。为了理解化学反应的时  相似文献   

13.
二氯二茂钛与DNA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杨频 《科学通报》1993,38(22):2049-2049
60年代末期,顺铂抗癌作用的发现及其临床应用,促进了人们对金属配合物抗癌活性的研究.顺铂类抗癌剂具有广谱、高效的优点,但也具有较强的毒副作用.顺铂作用于 DNA 分子,在两个相邻鸟嘌呤碱基之间形成双齿链间交联而抑制 DNA 的生物合成.1979年德国的 Kpf 等发现二氯二茂钛(titanocene dichloride,Cp_2TiCl_2,简称 TDC)类化合物具有很好的抗癌活性,由于具有毒性低、抗癌谱广的特点而引起人们的极大兴趣.生物学实验表  相似文献   

14.
吴刚 《知识就是力量》2011,(5):F0004-F0004
弗兰克.克劳兹将时间分割为目前最小的单位:微微微秒。使用超短的光束,马克思兰克研究所(Max-lanck-Institut)的所长想要观察单个单元粒子的运动轨迹,甚至对其进行操作。  相似文献   

15.
三维原子探针--从探测逐个原子来研究材料的分析仪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周邦新 《自然杂志》2005,27(3):125-129
材料是科学技术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研究和开发先进材料,满足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是材料研究工作者的永恒主题.材料的成分和加工工艺,决定了材料的显微组织,而材料的性能又与显微组织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研究材料的显微组织是研究开发先进材料的工作基础,而充分并正确利用现代的各种分析仪器,是研究显微组织的关键.本文介绍了一种能够分析逐个原子的仪器——三维原子探针,用这种仪器可以了解金属材料中不同合金元素在微区中不均匀分布的问题;可以了解合金元素在各种界面及晶体缺陷处的偏聚分布;可以了解显微组织变化初期时只有数十个不同原子发生团聚时的过程.三维原子探针是目前最微观的分析仪器,能够进行成分的定量分析,在研究金属材料的许多问题时都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从原子到晶体的材料硬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克艳  薛冬峰 《科学通报》2008,53(18):2186-2190
基于单位体积的抓电子能量, 将硬度概念由原子硬度、离子硬度拓展到了键硬度, 在这三个微观层次上研究了材料硬度的本质. 研究发现, 材料的硬度与其组成原子或离子的硬度没有直接关系, 而与其组成化学键的硬度直接相关, 本质上取决于其单位体积组成化学键的抓电子能量, 并由此建立了鉴别宏观材料硬度的微观模型. 该工作有助于人们在原子水平上认识材料硬度的本质, 对于探索新型超硬材料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邬飞岳 《科学通报》1991,36(19):1476-1476
1966年Sonogashira等研究了CP_2Ti(CO)_2与二苯乙炔的反应,并证实反应产物是钛杂五元化合物。1967年Kpf等合成出了第一个有机钛的炔烃衍生物——双(环戊二烯)二(苯乙炔基)钛,它是合成钛杂环化合物的重要中间体。1976年Atwood等用X-射线衍射方法测定了双(环戊二烯)四苯基代环戊二烯杂钛的晶体结构。他们发现,钛杂环是在同一个平面内,并且CP—Ti的键长缩短了0.23。据认为,这是由于钛的d轨道能量太高,不能  相似文献   

18.
陈晓银 《科学通报》1995,40(5):477-477
常规合成层柱粘土首先制备含有稳定结构的多聚羟基阳离子络合物柱化剂,柱化剂与粘土混合时这些稳定的阳离子直接交换到粘土层间,热处理后形成柱子撑开粘土层面构成层柱粘土的规整孔道.钛(IV)水解性强,在水溶液中其物种存在形式仍有争议,我们通过对合成钛层柱粘土(Ti-PILC)交换物种的研究发现钛(IV)物种不稳定,与其它稳定阳离子的造孔作用不同.  相似文献   

19.
刘扬 《科学通报》1989,34(4):275-275
具有特殊键型和催化活性的环戊二烯与过渡金属络合物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并对其光解及电解性质都给予了关注。ElMurr等考察了Cp_2TiCl_2的电解过程,认为通过单电子还原可生成负离子自由基[Cp_2TiCl_2]~-。Losada对Cp_2Ti(NSC)_2的电解还原研究亦得到了类似的结论。为进一步探讨配位基对其电化学性质的影响,本文用电化学和ESR相结  相似文献   

20.
秦启宗 《科学通报》1995,40(12):1099-1099
气相小分子在金属单晶表面上解离化学吸附的机理研究十分活跃.目前描述化学吸附过程有两种不同的机理,即直接解离和前驱态(Precursor)机理.前者认为气相分子与固相表面碰撞能直接解离成碎片吸附于表面上;后者则假设分子入射表面先经中间前驱态再发生解离化学吸附.要深入研究上述不同的吸附机理,分子束技术是一种有效的实验手段,通过测定入射分子束的平动能以及入射角对解离吸附的影响,可以获得有关化学吸附的重要信息.在半导体表面气相化学蚀刻反应中Si-Cl_2体系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我们在文献[4,5]中曾指出Cl_2分子在Si表面上解离吸附是蚀刻反应关键的一步,但是对其吸附机理的深入研究尚未见报道.本文将首次采用超声分子束、角分辨的飞行时间质谱和激光诱导吸附技术,研究Cl_2在Si(111)表面上吸附的平动能效应,并探讨其解离化学吸附的机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