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杜甫《寄李十四员外布十二韵》的系年是有争议的。宋人黄鹤订为广德二年夏成都作。清人朱鹤龄认为是大历四年夏在荆门附近作。据考,均难以成立。根据对诗中所描写的自然景色,以及通过“黄牛平驾浪”,“巫峡将之郡”旬对李十四布行踪的考证,可以断定该诗是诗人于大历三年夏在夔州壤西草堂所写。  相似文献   

2.
唐代宗永泰元年(765)秋至大历元年(766)春末,杜甫流寓云安写下32首诗篇.云安诗是夔州的重要组成部分。杜甫云安诗包括三个方面的重要内容:云安诗的山川风物,云安诗中的诗人交游、云安诗中的忧国忧民情怀。  相似文献   

3.
南宋乾道元年(1165)王十朋知夔州,勤政爱民,兴利除弊,深受民众爱戴。在夔期间作诗315首,表现了他对夔州的深厚情感,讴歌了夔州的山川人文,反映了他治理夔州的一系列德政;表达了对诸葛亮、杜甫等历史文化名人的仰慕之情,以及通过歌咏夔州"十贤"以建构本土诗教文化体系的愿景。王十朋不仅以自己的创作实践丰富了夔州诗的内涵,还充分调动地方行政资源,弘扬夔州诗传统,巩固夔州诗城地位,并将其官方意识形态化。可以说,夔州诗城的基础是由杜甫奠定的,而夔州诗城的传统文化建构和维护,王十朋则无愧第一功。  相似文献   

4.
读夔州诗,人们也许会感到,在那忧愤沉郁的诗情中,隐含着一种生命凋零的深切哀恸;在那雄浑悲壮的诗境背后,飘荡着一片死亡临近的森冷阴影.诗人强烈的求生欲发为浩茫的人世感慨;对死的预感化作痛切的自悼自怜.这种真切的生命体验在夔州诗中体现得如此深沉感人,几使人鼻酸泪流,心碎肠断.然而,夔州诗的这一特征虽曾有人提及,但却鲜为论者评说.传统诗学往往只重视杜甫诗歌中那些儒家社会政治理想方面的内容,而对作为现实生活中一个真实的人的情感生活,尤其是深层心态,却有意无意地忽视了.诚然,关注现实,追怀历史,指陈时事,心忧民生,仍然是夔州诗的主要题旨.但是,病老迟暮的杜甫,已不复是“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壮游》)的少年郎,他挣扎在生死之间,苟活于乱世之中,生与死的尖锐冲突形成夔州诗的深层结构,赋予它一种生命体验的独特色彩.现实与历史、时事与民生都和杜甫个人的生命感受结合在一起.揭示夔州诗中蕴含的恋生情态和畏死情结,无疑将深化人们对夔州诗的认识,特别是对杜甫晚年诗风的成因将有所启迪,从而以一个新的视角来评论其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5.
杜甫《又呈吴郎》诗的“吴郎”为何许人,历来鲜有其辨者。根据杜甫夔州诗中三首写“吴郎”的诗篇,考辨了“吴郎”为杜甫之女婿。  相似文献   

6.
《洗兵马》是杜甫的代表作之一。关于杜甫《洗兵马》诗系年有多种说法,最主要的有两种,即乾元元年(758)春说和乾元二年(759)春说。地理、官职、典故等因素是解决此诗系年问题的关键。梳理文本,比较各种说法之偏颇得失,可以判断乾元元年春说较为可靠。  相似文献   

7.
民国夔州诗是夔州诗发展史上的一个新阶段。在它身上既有社会转型时期的深刻烙印,也携带着历史文化传统的脐血。它把山水情怀与历史反思结合在一起,表现出强烈的忧患意识;它把杜诗情结与人文关怀融为一炉,继承发扬了杜甫夔州诗现实主义精神;民国夔州诗中燃烧着抗战烽烟,辉耀着民族之魂,在大后方抗战文学中独树一帜;它充分展现了诗人的文化人格和诗艺品格;创造了风采灿然的诗歌意象,表现了独具魅力的峡江风情;民国夔州诗既不乏名人之作,也涌现了不少乡土诗人,形成了一个颇有实力的本土诗群;它受新诗崛起及“文学革命”的影响甚微,呈现出独特的文化生态,保持了独有的地域特征和诗美风采。  相似文献   

8.
传统观点认为,杜诗《夏日杨长宁宅送崔侍御常正字入京)写于大历三年荆州。这是错误的。从读诗所宫及的“西江”、“扬雄宅”、“长宁”、“夏日”并结合历史典籍来考证,该诗应写于永泰元年泸州。诗中的杨长宁与杜甫有一定的交往,与戴叔佗等颇熟。该诗是一首应酬诗,其写作技巧较为圆熟,是杜甫应酬诗中质量较高的一首。  相似文献   

9.
清代夔州诗群名家辈出,康熙帝玄烨及大诗人王士禛、宋琬、朱彝尊、纳兰性德、王夫之、毛奇龄、陈恭尹、李调元、张问陶、陶澍、龚自珍、刘光第等诗坛巨擘,皆以其杰出的创作为夔州诗增色添彩.诗人们凭吊八阵图、白帝城,杜甫草堂等古迹,即景感怀,表现出浓厚的伟人情结,这是清代夔州诗创作的主题之一.  相似文献   

10.
杜甫教子诗集中出现在秦陇和夔州两个时期。前一时期主要以“寄语”的方式出现,后一时期主要以“面命”的方式出现。体现杜甫教育思想的主要作品为夔州时期的《催宗文树鸡栅》、《宗武生日》和《又示宗武》等三首诗,杜甫以此对儿子进行儒家忠孝仁义,“饱经术”、“熟精文选理”的教育。其教育方法随孩子成长的时期而采用不同的手段,也据孩子不同的资质而制定不同的培养目标。  相似文献   

11.
杜甫的《放船》(收帆下急水)作于万州南浦县城。因为杜甫的好友严挺之曾任万州员外参军,他路过万州时必然要看一下老朋友曾经作过官的地方。杜甫的另一个好友李布当时正在万州别驾任上,他也必然要泊船拜访。再从《放船》诗的内容看,一、二句写从忠州至万州西山前的行船情景,三至六句写船过西山时看到的奇特景致,七、八句写泊船后的所见所感。杜甫因李布结识了万州鲜于刺史,《送鲜于万州迁巴州》诗很可能是作于万州。  相似文献   

12.
杜甫《石砚》诗开篇所称之平公,乃是一位奉朝廷之命出使三峡的殿中侍御史,所得峡江石砚,与宋人米芾所论“夔州黟石砚”的特质相似。诗人以冠比砚美其砚石之正,同时亦取其正直之质,借砚以美平公。杜甫与平侍御史、蔡十四著作郎虽然皆为旧时相识,但与蔡十四之间的交情却要深厚得多,其重要原因在于二人皆有一颗忧国忧民之心,故而杜甫在《别蔡十四著作》一诗中,述说到自己的忧危之心和峡江民情,并托蔡转奏皇上,望能体恤百姓疾苦,安抚民心,早见天下太平.  相似文献   

13.
夔州时期是杜甫一生创作最为旺盛的时期,许多重要作品皆出于此时.本文总结归纳了诗人在夔州时期追忆诗歌的艺术特点,对于研究和把握杜甫的夔州追忆诗作将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4.
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写于唐太宗广德元年(七六三)正月。《旧唐书·史思明传》记载:宝应元年(七六二)十月,仆固怀恩等屡破史军。次年正月,史军兵变,史朝义(史思明之子)“为范阳节度李怀仙於莫州生擒之”,李降唐,将史“枭首至阙下”。至此,河南河北相继收复,延续八年的“安史之乱”已近结束.流寓在剑南梓州(今四川三台县)中的杜甫听到这个消息,不禁欢喜欲狂,在极其激动喜悦的心情下,写下了这首跌宕流走的七言律诗。  相似文献   

15.
欧阳修《戏答元珍》一诗广被人口,而两人的相识时地和交往经过却鲜有人道及。周必大刻本《送丁元珍峡州判官》认为两人的相识时地为景祐元年(1034)的京师。依苏轼《书欧阳公黄牛庙诗后》转述欧公晚年之语,两人本为“同年”进士,相识更在景祐元年之前。本文经考证认为,《送丁元珍峡州判官》诗题有误,此诗实则是送朱处仁的。苏轼此文可证欧公晚年记忆之误。两人在景祐三年十月末始相识,地点在峡州夷陵县。  相似文献   

16.
唐时夔州,自古即为形胜之地,诸如白帝山、赤甲山、白帝城、赤甲城、八阵图、滟预堆、瞿唐峡等等,随着历史的推进,及至唐代,山川形胜与人文景观早已高度地融会在一起,这使得无数的骚人墨客为之醉心不已。本文拟将有关古夔州地望形胜方面的历史文献资料与唐代诗歌进行互证,以进一步展现古夔州丰厚的人文积淀,同时亦为唐人夔州诗中所涉及到的相关内容提供必要的历史证明。  相似文献   

17.
杨谭任桂州刺史的时间,《唐刺史考全编》据学界对杜甫《寄杨五桂州谭》一诗的系年将之定于肃宗上元元年(760),仅此一年。然而综合杨谭《兵部奏桂州破西原贼露布》及新旧《唐书》等有关材料来看,杨谭出任桂州刺史应在至德二载(757),离任应在上元二年(761)四月后,首尾共有五年时间。《唐刺史考全编》所定杨谭任桂州刺史的时间以及学界对杜甫《寄杨五桂州谭》一诗的系年,显然都把时间范围定得太窄了。  相似文献   

18.
唐时夔州,自古即为形胜之地,诸如自帝山、赤甲山、白帝城、赤甲城、八阵图、滟预堆、瞿唐峡等等,随着历史的推进,及至唐代,山川形胜与人文景观早已高度地融会在一起,这使得无数的骚人墨客为之醉心不已。本文拟将有关古夔州地望形胜方面的历史文献资料与唐代诗歌进行互证,以进一步展现古夔州丰厚的人文积淀,同时亦为唐人夔州诗中所涉及到的相关内容提供必要的历史证明。  相似文献   

19.
杜甫寓居夔州西阁时,为了探讨夔属大昌县的情况,趁大昌严明府来夔州的机会,三次约请严明府去西阁同宿。每次约请,明府都答应“能来”。可是最终一次也未到。因此杜甫写下这首情景交融、感人至深的叙事诗。文章分析了杜甫如此等候的原因和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相似文献   

20.
杜甫的夔州诗在思想与艺术上都达到了相当高的境界,其重要的特点之一就是“非现实意象”与“意象化的现实情怀”的完美结合。杜甫通过两大类“非现实意象”表现了他日益深厚广博的现实情怀,同时这种深厚广博的现实情怀又是“非现实意象”得以确立的依据。这种“非现实意象”与“意象化的现实情怀”的完美结合,使杜甫的夔州诗达到了“思飘云物外,律中鬼神惊”的至高境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