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根据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2004-2005年对浙江群众近海灯光围网和外海机轮围网作业生产的监测调查数据,结合渔业统计资料,用体长股分析法对东海区日本鲭的资源量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日本鲭的自然死亡系数M=0.295,捕捞死亡系数F=1.6;东海区日本鲭的平均资源尾数为31.73×108 ind,折合资源重量为18.27×104 t,最大持续产量(MSY)为12.27×104 t;初始(最大)资源量为70.87×108 ind,折合资源重量为40.81×104 t。  相似文献   

2.
2008年8月-2009年2月,对东海区渔业资源大面积调查所捕获和渔获市场购买等多种渠道获得的海鳗样品,进行食性的季节和生长变化研究。研究表明海鳗以游泳动物和底栖动物为主食,春季海鳗摄食食物种类有35种(包含未鉴定到种的种类),以鲐鱼、长手隆背蟹、口虾蛄、双斑蟳、紫隆背蟹和黄鲫为主;夏季44种,以小黄鱼、不可辨认鱼、口虾蛄和带鱼为主;秋季36种,以口虾蛄和龙头鱼为主;冬季28种,以口虾蛄、小黄鱼和龙头鱼为主。海鳗各个生长阶段均主要摄食鱼类,但是食物组成存在差异,随着海鳗的生长,食物中鱼类和短尾类的%IRI值趋于增加,而口足类的%IRI值趋于降低。  相似文献   

3.
东海区鲳鱼、小黄鱼资源量及其持续渔获量的估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1996-2009年对浙江海洋捕捞作业方式的调查监测数据及生物学取样和测定数据,结合渔业统计资料,运用体长股分析法(LCA,Length based Cohort Analysis)和最大持续渔获量模型(Schaefer模型和Fox模型),分别对银鲳的资源量和小黄鱼的最大持续渔获量(MSY)进行估算.计算结果为:2005-2006东海区银鲳的平均资源量(扣除叉长130 mm以下幼鱼)为1 374.77×106尾、19.38×104 t,初始资源量(最大资源量)为2 609.20×106尾、36.79×104 t,最大持续渔获量为14.4×104t.以1996-2009年帆张网和2001-2009年双拖网的监测资料,按Schaefer模型和Fox模型分别估算的东海区小黄鱼最大持续渔获量(MSY)为12.96×104~14.08×104 t(平均13.35×104 t).  相似文献   

4.
本文针对海鳗暂养出口需要,进行了暂养海鳗行为习性的试验观察。结果表明:暂养海鳗有明显的昼伏夜出习性。早晨、傍晚比较活跃,钻穴性极强。夜间摄食量高于白天。当环境不适时易出现“反胃”现象。耐饥饿能力强。喜停留在照度较弱的区域。夜间有微趋光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5.
利用不确定分析法快速评估圈闭资源量是勘探类新项目及油气田开发前期评价的有效手段,较常规确定性算法更为客观,认识更为全面;较建模法,对大量的原始性数据依赖性相对较小,更易实现。从基本计算公式入手,着重分析了资源量计算主要参数的地质影响因素,就重要计算参数的概率分布模型如何选择及赋值、有效性检验方法进行重点研究,总结了参数相关性分析及软件实现抽样模拟原理等评估节点。在此基础上,以俄罗斯海上某区块内圈闭单层为例,快速确定其资源量高中低范围,为项目的潜力评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根据“东海虾蟹类生物资源量评估模式及成图方法的建立“的成图和建模工作的实践经验,介绍了利用计算机GIS技术制作生物资源量时空分布图的方法,并就该项技术在生物资源量评估模式的发展方向展开了讨论。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铝土矿资源量的估算方法、估算范围、估算的工业指标,阐述了铝土矿矿体圈定和外推原则,论述了铝土矿资源量估算方法的选择及其依据、块段划分原则以及参数的确定。  相似文献   

8.
海鳗是我国沿海重要的海产经济鱼类之一。本文根据1988~1990年采集的224尾标本的解剖观察,对海鳗的消化器、饵料生物组成、摄食强度变化、不同海区饵料生物组成进行了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9.
 对一定水域内鱼类种群数量(资源量)的估算,是鱼类资源管理和保护的基础.中华鲟资源量及其变动的研究一直是一个广泛关注、悬而未决的难题,从而影响了对中华鲟的有效保护.本文根据中华鲟繁殖群体存在两个股群的特点,首次建立了利用捕捞数据估算其资源量的理论和方法,对葛洲坝截流后的中华鲟资源量进行了初步估算.结果表明,由于葛洲坝的阻隔作用和过度捕捞的影响,中华鲟年际资源增长率从1981年的6.92,到1984年以后相对稳定在0.793~0.956之间,1984年中华鲟资源量达到最大,以后中华鲟资源量逐年减少.1981—1990年中华鲟多年平均资源量为1348尾,年均资源补充量767尾.本文还对中华鲟资源量估算理论和方法及捕捞对其影响进行了分析和讨论,结果表明,(1) 本文的估算理论和方法是可行的,估算精度可靠.(2) 初始值变化对估算结果的影响逐年衰减.(3) 捕捞对中华鲟的年际增长率和未成熟个体比例系数均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0.
一九九四年和一九九五年夏季浙江渔场头足类资源量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单拖渔船的调查资料,对浙江渔场1994,1995年夏季头足类及主要种类的资源量进行评估,并就影响头足类资源量评估的因素、最适可捕量及资源主要分布区进行了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1.
东海中华管鞭虾的数量分布和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东海中华管鞭虾的数量分布及其主要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调查区该种的年平均渔获率为524g/h,以春季较高(839g/h),秋季次之,冬季最低。其分布海域主要在20~60m水深,即在沿岸低盐水和外海高盐水交汇的混合海区,适温范围10~25℃。适盐范围30~34。繁殖期6~10月,盛期8~10月,9月至翌年1月相继出现30~40mm的小虾,并逐月长大加入捕捞群体,成为翌年新的捕捞对象。为合理利用该资源,建议12月至翌年2月,在小虾出现高峰期时,加强保护措施,增加补充群体的资源数量,提高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2.
东海日本鳀数量分布和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2000~2002年在东海海域每年分季度4个航次双拖作业渔业资源调查和2000~2003年鳀鱼监测调查资料。对鳀鱼的数量分布和生物学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调查区鳀鱼的2000~2002年平均双拖网渔获率为0.55kg/h,以2000年冬季最高(2.06kg/h)且分布范围较广,2000秋季最低(0.0008kg/h)且极少有分布;鳀鱼在浙江近海的产卵期为2~5月,3月开始出现补充群体,经周年生长全长可达到约100mm。  相似文献   

13.
用营养动态模式估算东海区大陆架渔场渔业资源蕴藏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引用在东海区渔场进行的"海洋生物资源补充调查和资源评价"获得的初级生产力调查结果,综合已有的研究数据,采用PARSONS和CUSHING营养动态模式,对东海区渔场的渔业资源蕴藏量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1996~2005年东海区大陆架渔场渔业资源平均营养级为3.531级,近10年渔业资源年平均蕴藏量为836×104t,可捕量为418×104t左右;其中东海陆架渔场平均资源量为591×104t,可捕量296×104t;黄海南部平均资源量为245×104t,可捕量123×104t。2002~2005年东海区大陆架渔场平均资源蕴藏量为855×104t,可捕量为428×104t左右;东海区大陆架单位面积渔业资源蕴藏量为14.59t/km2,可捕量7.5t/km2;有机碳与鱼的比例为10.32:1,在世界各渔场中均属于较高水平;东海的单位面积渔业资源蕴藏量为8.89t/km2,东海区海域单位面积渔业资源蕴藏量为10.20t/km2,可捕量分别为4.5t/km2和5.1t/km2,高于黄渤海区和南海,略低于福建海区。目前东海区大陆架渔场的年渔获量已达750×104t左右,远远超过估算的420×104t左右年可捕量水平,使渔业资源始终处于过度捕捞状态。要使渔业资源恢复到良好状态,至少要减少目前40%的渔获量。  相似文献   

14.
根据2010—2011年在东海渔业生产采集的细点圆趾蟹样品,结合实验室养殖,开展了对其繁殖生物学的研究。结果表明:东海细点圆趾蟹交配时,以硬壳雄蟹与软壳雌蟹的配对组合较为常见。最小抱卵个体头胸甲甲长为32.15mm,甲宽为55.50mm,体重为45.46g。大部分抱卵个体的甲宽为60~75mm。当甲宽为55.50~80.12mm时,抱卵个体的抱卵量为(20.34~68.09)万,细点圆趾蟹的繁殖力随着雌性亲体规格的增大而增加。细点圆趾蟹的个体绝对繁殖力与甲宽的关系为:F=0.79L3102(R2=0.998)。相同规格的雌性亲体,抱卵量比成熟卵母细胞数量少,这表明在产卵与孵化过程中有卵子损失。  相似文献   

15.
东、黄海典型海区浮游植物对营养盐添加的响应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2002年9月,通过现场营养盐添加实验研究了长江口外海(E4测站)、东海陆架中部海区(E6测站)以及黄海冷水团(E2测站)分粒级叶绿素a对营养盐添加的响应.结果显示:E6测站加磷与加氮磷组均在120h出现了叶绿素峰值响应,表明9月该站同时受氮磷限制.E4测站加磷组在第1天培养结束时就出现了叶绿素响应,证实了磷限制的存在.E2测站由于培养时间所限,加氮与加磷组均未观测到叶绿素明显的峰值响应.不同海区浮游植物对响应时间不尽相同.营养盐的添加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浮游植物的粒级结构.  相似文献   

16.
Using the Ecopath mass-balance trophodynamic model,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trophic levels, flows, food web structure and ecosystem maturity of the East China Sea, and identified ecologically important functional groups in the ecosystem. The model is based on fishery resource surveys of the East China Sea in 2000, studies on diet composition and global databases such as FishBase and the Sea Around Us Project Databas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rophic levels of the functional groups are between 2.86 and 4.37, with an average of 3.32. Anchocy (Engraulis japonicus), small fishes and benthic crustaceans such as shrimps and crabs are important groups in terms of the trophic structure and flow dynamics in the East China Sea. Energy flows of most groups are between specific trophic levels, except file fish (Thamnaconus spp.), pomfret (Pampus spp.) and cephalopods. Trophic transfer efficiency of levels II, III, IV and more than V are 11.8%, 21.1%, 17.4% and 22.1–22.5%, respectively. Effects of fishery – the largest ‘consumer’ of the ecosystem – are much stronger than those exerted by biological groups in the system. The model suggests that the current fishery can further reduce the complexity of the ecosystem. Evaluations of the system indices suggest that maturity of the ecosystem is low. The conclusion of this model indicates that it was the overfishing that caused the ecosystem of the East China Sea declined, which should be taken into account as a critical reference for fisheries management in the future.  相似文献   

17.
以2008年浒苔暴发期间每隔5天的海表温度和风场做强迫场,利用POM模型模拟得到2008年黄海浒苔事件期间的环流场.模拟的夏季黄海近岸表层流向北流动,流速较大;山东半岛南岸表层流向东北流动,流速较小.模拟结果显示,表层流场主要受到风向的影响.在夏季,黄海近岸表层流为向北然后转为向东北流动,形成顺时针旋转的环流.而环流产...  相似文献   

18.
以2011年9-11月和2012年3-5月在舟山渔场捕获的496尾龙头鱼为样本,采用主成分分析、回归分析等方法对龙头鱼矢耳石形态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龙头鱼矢耳石呈不规则卵圆形,其基叶较长,翼叶不发达;后端具波纹状叶形晶状突,无后基叶和侧基叶。龙头鱼矢耳石形态指标AD(L)、CE(H)、OA(L1)、OD(L3)、AH(b1)、BG(b2)、AB(c1)和AG(c2)可代表龙头鱼矢耳石主要形态特征。8个指标均与体长及纯重呈显著正相关,其中L与体长及纯重相关性最强。龙头鱼矢耳石各指标值对长轴长的比值与其体长均不存在显著相关性,其耳石形态在生长过程中较为稳定。  相似文献   

19.
东海区海洋渔业资源近况浅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根据2002~2004年东海区渔业资源监测调查资料、主要捕捞鱼种的生物学资料和中国渔业统计年鉴,对东海区近3 a季节间的资源密度、渔业生物学性状以及历年来的渔获群落结构组成、单位捕捞力量渔获量动态比较,分析东海区海洋渔业资源近况.结果表明:虽然近几年东海区海洋渔业捕捞产量维持在历史高水平,但主要是依赖于超高的捕捞力量、实施伏季休渔制度使群体资源得到暂时的养护等措施.主要经济鱼种的亲鱼量年间变化不大且处于相对缺乏的状态,渔获物小型化、利用资源主体以当龄鱼为主、单位捕捞力量渔获量下降等过度捕捞现象十分明显,资源基础相当脆弱,渔业资源衰退之势仍在加剧.秋季调查资源密度的年间波动取决于补充量水平,其水平的高低与环境因子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