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主要从历史的角度,通过对于新疆一个主体民族之一——回族的来源、分布,分析考证了流传在我们祖国西北部新疆地区——"花儿"的来源和流布。在此基础上得出"花儿"的一个新的称谓是——"新疆回族传统花儿"。  相似文献   

2.
纪文梅  马楠 《科技信息》2009,(15):117-117
伊斯兰教作为一种宗教,一种文化现象,一种生活方式,它深深地反映到回族的风俗习惯、民族思想文化、民族心理结构和民族生活方式中去。回族全民信仰伊斯兰教,遵循伊斯兰教法有关丧葬的规定,并逐渐形成了本民族的丧葬习俗。本文以西北回族的习俗为主要背景,就回族的丧葬习俗以及回族穆斯林对生死的认识作一些简单的探讨。  相似文献   

3.
“文化自觉”下的回族作家回族化创作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回族作家创作的回族化和非回族化是回族形成和发展中存在的两种现象。回族作家的回族化创作是回族文学的基本倾向和理想境界,重视对回族文化中的深层精神资源的挖掘和对他文化的吸取和互融,是回族作家立足自我文化下的一种"文化自觉"。  相似文献   

4.
采用整理归纳法、比较分析法等系统地,有针对性地对回族婚服民族特征进行了整理、分析.为了解回族婚礼服饰文化的精神内涵,及回族婚礼服饰的传承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李松  汪平 《中国西部科技》2009,8(27):105-106
西北地区回族十分重视婚礼宴席,他们认为婚礼是人生礼仪中最重要的仪式,因为它关乎家族的兴旺和种族的传承。其社会功用主要在于:为了喜庆和排场,需要大办宴席、大唱宴席曲;为了告知乡亲、亲朋好友,作为事实婚姻的一种体现;为了传宗接代和沟通、和谐社会关系的需要。  相似文献   

6.
妇女可以作为一种群体进行认识和研究,但妇女又隶属于不同的国家、民族和阶层等范畴,本文以米东区(西北典型的回族聚居区)回族妇女为认识研究对象,利用文献,使用抽样调查、个案访谈等方法分析研究她们的社会劳动参与和生活民俗状况,并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花儿是流行于中国西北的山歌歌种。其传唱流域广,传唱区域跨省越区,传唱民族众多,且具有开放性、多重性、交融性等特点;同时也是极具地域性特点的音乐,在其中保存着大量活态的人类学、社会学的文化。其音乐形态属于倚声填词。这种形态的形成有其自身发展特点有关,也与历史上的唐代曲子、宋代词调有着深厚的渊源。  相似文献   

8.
在古代历史上,回族教育存在两种形式:伊斯兰宗教教育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这两种形式的教育,并非完全独立发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内各有侧重,并在发展中互相交织、互相影响,构成了回族特殊的教育模式。这些形式的回族教育不仅为回回民族培养和造就了大批人才,而且在繁荣和发展回族文化、加强回族内部的团结力和凝聚力,促进回族的发展壮大等方面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正西北地区"花儿"研究的活化石:松鸣岩花儿会"花儿"是我国西北甘、青、宁、新等省区内汉、回、藏、土、裕固、东乡、撒拉等民族用汉语演唱的一种以反映爱情为主要内容的山歌。地处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交汇地带的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和政县吊滩乡松鸣岩,是甘肃著名的三大花儿会场之一,更是中国西北地区花儿歌谣的故乡。2005年经文化部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松鸣岩花儿会起源于每年"四月八"(实指农历四月二十八,会期为农历四月二十六至二十九日)举行的佛教龙华大会。其在明前期开始流行,后演化为临夏地区群众性花儿表演活动。松鸣岩花儿会是  相似文献   

10.
新疆伊犁的回族人口数量仅次于乌鲁木齐市,现有回族39万余人,是一个回族人口分布相对集中的地区。伊犁又是一个典型的移民地区,又因地缘因素,当地也是一个开放性和包容性较强的边疆民族地区。在这样的环境下,回族作为一个外来民族,借助当地资源优势,不断地适应当地文化,并逐渐形成了多样的开放的回族经济类型,在传承回族文化和发展回族经济,以及推动边疆经济社会发展和边境贸易等方面,起到了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1.
西北公学是典型的近代回族教育团体,在回族民族教育民主化建设过程中具有引导和推动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强调民主办学,创办管理制度;第二,重视义务教育,施行平民教育;第三,改革课程设置,普及科学文化知识;第四,注重个性发展,加强素质教育。最后,本文对西北公学民族教育民主化建设之所以可以不断推进的多种因素,进行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2.
民族文化因素是土地利用变化不可忽视的驱动力之一,目前尚缺乏深入研究.本文以宁夏同心县为例,分析了文化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重点从回族的自然观、生育文化、饮食习俗、生产方式和居住方式五个方面,探讨了回族民族文化对土地利用变化影响,这些因素在人文因子中具有基础作用.研究认为回族的自然观、婚育观念、生活习俗、生产方式和居住方式等直接或间接影响了土地利用变化.回族文化具有伊斯兰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双重特点,回族文化作为一种因子影响土地利用变化,但土地利用变化过程中还包含着传统文化的变迁.  相似文献   

13.
西和山歌起源于劳作中的隔山喊话,它近波及陇南各县,远与天水山歌互渗,从而形成了一个山歌文化区,西和山歌是连接洮岷花儿和陇中花儿的链扣,是这一地域深厚的文化底蕴的承载者之一,是甘肃花儿的一支重要源头。  相似文献   

14.
从人类学角度看回族的健康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的回族为例 ,从人类学整体观的角度阐述回族伊斯兰文化中所蕴涵的有关健康观的内容。认为回族的饮食、宗教、观念和伦理道德等方面塑造了回族的健康理念。其中伊斯兰教的教义、仪式、禁忌对回族的健康观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并认为这种健康理念同样是回族人互相认同的重要标志 ,它对于回民族的内聚力的加强和自我意识的强化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合理地保持和传承伊斯兰文化中的积极的因素 ,正是回民族发展壮大的必经途径  相似文献   

15.
回族道德的发展同其他意识形态一样,都有一个发生、发展的过程。文中所论正是这样一个在中国有着上千年发展历程的回回民族它的道德的发展过程。这个过程发展经历了它的萌芽、它的形成、它的曲折及它在新中国之后的继续发展阶段。这无疑为了解和研究回族道德发展的学者,提供了一个可供参考的清晰线索。  相似文献   

16.
中国的高速发展促进了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回族城市化进程取得了显著成效。城市化也给回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和新的机遇。应加紧回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整理工作,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推动产业化和市场化,重视学校的教育传承功能,通过积极有效的措施,应对城市化条件下回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出现的新问题。  相似文献   

17.
"归真"仪式是回族特有的一种丧葬文化,在世代传承的严格有序的仪式传播过程中,接受者与参与者共享神圣的伊斯兰文化洗礼,达到联接过去、承接传统、关照未来、慰藉心灵的目的。"归真"仪式将回族穆斯林凝聚在一起,情感和思想得以交流融合,信仰和文化得以坚定推广,穆斯林复命归真、视死如归的人生态度得以诠释验证,从而使这一仪式的传播功能诉求有了深刻而广博的内涵。  相似文献   

18.
回族,是我国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之一。回族幼儿传统家庭教育作为我国比较有特色的家庭教育模式之一,对于研究回族的民族性和未来发展趋势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而,就回族幼儿传统家庭教育的特色,从回族家庭教育中的"衣"、"食"、"住"、"行"四个角度进行简要的阐述。  相似文献   

19.
回族信仰伊斯兰教,并且拥有崇尚中国文化的传统,他们散居全国各地,是我国分布最广的少数民族。在漫长的岁月里,回族和汉族之间密切交流与交往,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通过观察回族文化的特点,不难看出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性,回族有着自己的独特的起源和发展历史,却又深受汉族文化的影响,是中华大家庭里不可或缺的一员。  相似文献   

20.
传统和现代背景下的张家川回族婚姻家庭观念,具有传承、内控、兼蓄、弥散的特质,在多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当地回族在婚姻、家庭、财产继承、纠纷解决等方面的观念都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迁。认为寻找民族理性发展的路径,需要调适现代法制观念与民族传统习惯法的冲突,并审视各种外来文化、经济财产观念、信息社会、教育制度在民族观念变迁中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