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北段上古生界储集层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北段上古生界储层地质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大量实验分析研究,揭示了本区储集层的孔隙结构特征,划分出高孔渗粗喉型、高孔渗中细喉—中孔渗中细喉型、中孔中低渗细喉型、中低孔低渗细微喉型和中低孔低渗微喉型5个主要孔隙结构类型。认为:溶解、机械压实、压溶、构造应力及重力、沉积物成分、自生矿物是影响孔隙发育的6种主要因素;储层孔渗性的好坏主要受溶孔含量高低的控制;最有利的储集区为桌子山地区,次为盆地内缘部托克旗以北广大地区;最好的储集层为太原组,次为山西组、下石盒子组及上万盒子组下部。  相似文献   

2.
3.
鄂尔多斯盆地中生代构造事件及其沉积响应特点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以鄂尔多斯盆地中新生代构造演化的区域动力学环境分析为基础,重点通过锆石和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数据的统计分析,提供了鄂尔多斯盆地中新生代构造事件的年代学约束,并结合地层不整合关系和沉积建造特征讨论了中生代构造事件的沉积响应特点.讨论结果表明:印支期构造事件主要发生在230~190Ma,在盆地西南缘发育晚三叠世粗碎屑类磨拉石建造.燕山期构造事件主要发生在燕山中晚期的150~85Ma,包含145Ma±、120Ma±和95Ma±三个峰值年龄组,锆石和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叠合分布的峰值年龄(140~150Ma±,平均145Ma±),指示了鄂尔多斯盆地中新生代构造演化过程中最为关键的一次构造变革事件,并在盆地西南缘发育上侏罗统芬芳河组和下白垩统志丹群等多套粗碎屑类磨拉石建造.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鄂尔多斯盆地西缘的东西向构造带的属性,为找矿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从横向构造带的概念和特征入手,通过西缘中部在地质、地球物理和遥感等资料与相邻地区的差异分析为主要方法.结果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中部确实存在一个东西向的横向构造带,且具有形成时间早,多期活动的特点.晚侏罗世是主要的活动时期,造成了西缘南北部构造的明显差异.其形成演化是不同时期不同性质的动力学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结论 鄂尔多斯盆地中部的横向构造带具有显著的分区特征,为油气、煤和铀矿共存成藏(矿)的有利地区.  相似文献   

5.
依据野外露头、岩心观察及实验室测试资料,对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下组合长9、长10段沉积微相、岩矿特征、粒度特征及地层结构等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1)延长组下组合沉积时期,湖盆沉积中心并不固定,从早期的"泄水区"逐步转变为"汇水区",湖盆沉积中心向西作大规模迁移。(2)沉积中心迁移导致盆地东南与西北沉积体系先后呈现出不对称发育的沉积格局,早期(长10期)西部(西北)与北部河流沉积体系强盛,基本无南部物源体系;晚期(长9期)开始发育南部(西南)物源体系。(3)盆地南部昆仑-秦岭洋由东向西呈"剪刀式"碰撞闭合是湖盆沉积中心迁移演化,以及沉积体系不对称发育的根源。(4)受湖盆沉积中心迁移演化的控制,长9与长10的有利勘探方向不同,长9期西部体系勘探前景最好;长10期河道砂体与上覆长9油页岩匹配,在纵向上可以形成"上生下储"式成藏组合,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6.
通过大量的野外露头勘察、钻井岩心观察以及镜下薄片鉴定等方法,对盆地西缘上古生界的沉积体系特征及不同时期的古地理环境演化进行深入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主要以河流沉积、湖泊沉积、三角洲沉积和障壁海岸沉积体系为主。羊虎沟期,区内主要以潟湖沉积为主,可见条带状分布的潮道沉积,障壁砂坝沉积规模较小,东北部出现扇三角洲沉积;太原期,潟湖沉积范围相对缩小,中部地区自北向南演变为三角洲平原和三角洲前缘沉积,东北部扇三角洲沉积范围进一步扩大;山西期,整体表现为中部自北向南依次发育曲流河、三角洲平原和三角洲前缘沉积,而西部和东部发育浅湖沉积;下石盒子期,北部物源供应充足,研究区自北向南依次发育辫状河沉积、辫状河三角洲平原和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沉积,而研究区西北部及东南部的浅湖沉积范围均有所收缩;上石盒子期,北部物源供应相对减弱,北部演变为曲流河沉积,向南依次发育三角洲平原和三角洲前缘沉积,南部浅湖沉积范围整体向北部扩张,同时西南部也出现浅湖沉积;石千峰期,研究区北部沉积范围往南收缩,古地理格局整体表现为中部河流三角洲沉积,而西部、东南部和东部地区以浅湖沉积为主。  相似文献   

7.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冲断带深层页岩气井钻井工程中垮塌、漏失、卡钻等复杂情况频发。为保障安全高效钻井,降低勘探开发成本,早日实现该区深层海相页岩气资源的经济高效开发,基于地应力、岩石力学等室内物理实验,结合现场工程参数及塌漏信息,考虑力学弱面影响,建立了西缘冲断带深井全井段地层力学参数、全井段四压力剖面模型,评价了不同岩性地层力学参数分布规律,揭示了西缘冲断带深井井壁坍塌、漏失等失稳机理。研究结果表明,羊虎沟组以上砂泥岩地层强度较低,约为20~100 MPa,拉什仲组至桌子山组灰岩强度较高,超过100 MPa。较大的水平主应力差,发育的裂缝带、煤层是诱发井壁失稳的主要原因。建立的西缘冲断带深井岩石力学性能及四压力剖面预测,可为该地区井身结构优化设计,关键工程参数选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巴彦浩特盆地沉降史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回剥分析技术对巴彦浩特盆地的沉降史作了定量方面的研究,认为巴彦浩特盆地是在早古生代的古隆起基础上发育起来的,共经历了两个隆升期和三个沉降期,两个隆升期是:三叠纪—早侏罗世、晚白垩世;三个沉降期是:志留纪—二叠纪、中侏罗世—早白垩世及第三纪—第四纪.相应地形成了四种类型的盆地,即志留纪—二叠纪前陆盆地(南部坳陷带)、石炭纪—二叠纪裂陷槽(东部坳陷带及其以东地区,为贺兰裂陷槽的一部分)、中侏罗世—早白垩世断陷盆地及新生代的坳陷盆地.晚古生代时,沉降主要发生在盆地的南部坳陷带及东部坳陷带内,侏罗纪时,南部坳陷带隆起,西部坳陷带及东部坳陷带为主要沉降区,受断陷活动控制,其间为中央隆起带分隔.早白垩世盆地全面下沉,成为统一盆地  相似文献   

9.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石炭系羊虎沟组的烃源岩条件好,但其沉积环境存在较大的争议,因盆地中部、南部的羊虎沟组露头的部分层位存在缺失,以北部地区乌达剖面为例开展了系统研究。采用便携式X射线荧光光谱仪对剖面进行连续精确测试,结合孢粉古生物、干酪根-δ~(13)C‰、稀土元素分析,对工区的古氧化还原环境、古气候、古水深及体系域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通过V/(V+Ni)、Ni/Co、δEu值判别羊虎沟时期处于氧化到还原的过渡阶段;Sr/Cu介于1.3~7.8,蕨类植物孢子占绝对优势地位,处于温暖潮湿气候;羊虎沟时期从低水位体系域到海侵体系域再到高位体系域,Al元素的质量分数和Sr/Ba值由高■低■高,而Mg元素的质量分数由低■高■低。该区域主要受西北部阿拉善古陆物源控制,总体表现为滨浅海-三角洲复合沉积环境。  相似文献   

10.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羊虎沟组页岩气勘探潜力巨大,但对其孢粉化石的研究较少,此外还存在地层时代厘定不清、古气候古环境特征判识不明等问题。本研究通过对盆地西缘乌达剖面羊虎沟组的孢粉化石展开研究,根据孢粉化石种属及其含量变化,建立了2个孢粉组合带:第I孢粉组合(Lycospora noctuina-Stenozonotriletes lycosporoides组合)和第II孢粉组合(Dictyotriletes bireticulatus-Ahrensisporites guerickei组合),分别产自羊虎沟组下段、上段。通过与内蒙古白彦套海地区羊虎沟组、宁夏中宁—中卫地区石炭纪—早二叠世孢子带等进行对比,确定了2个孢粉组合的时代,分别为维斯发A—B期和维斯发C—D期,属于巴什基尔晚期和莫斯科期。研究发现羊虎沟组下段较上段的蕨类植物孢子化石含量稍有增加,裸子植物花粉化石含量稍有减少,但总体变化不大,表明羊虎沟组沉积时期气候较为稳定。对孢粉化石与古植物类型的亲缘关系进行推测,羊虎沟组沉积时期生长的古植物多为热带—亚热带型;运用地球化学元素进行验证,研究区应为温暖潮湿的热带—亚热带型气候。  相似文献   

11.
从盆地边界、盆内结构、沉积环境背景以及沉积物特征入手,探讨了盆地演化与含水岩组分布规律、含水岩组沉积相与含水性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早白垩世时,盆地以南北向为轴、东西两翼非均衡沉降,东缓西陡,结构极不对称;盆内发育的洛河、环河华池和罗汉洞3个主要含水岩组,均受盆地构造演化和沉积相控制,其中洛河组分布最广,环河华池组以及罗汉洞组比较局限.沉积环境变化中沿盆缘以冲积扇、河流相和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相砂砾岩和砂岩沉积为主,盆内由风成沙漠相、三角洲前缘相和湖泊相砂岩和泥岩组成.洛河组风成沙漠相含水砂岩,产状稳定、覆盖面广、岩性组分和结构成熟度高、孔渗性能好、有害可溶组分含量低,顶底板及边界隔挡岩性组合匹配合理,是自流水盆地最理想的含水层.  相似文献   

12.
韩雷 《科学技术与工程》2011,(28):6946-6951
北乌斯丘尔特盆地为中亚地区西北部图兰平原上的大陆多旋回-克拉通盆地,盆地构造演化经历了基底形成期、被动边缘期、裂谷期、裂谷后期、挤压期、上第三系坳陷期6个阶段,区域性的构造演化控制了北乌盆地沉积格局的复杂变迁。总体上,盆地沉积环境经历了基底期(花岗岩、变质岩)→被动边缘期,晚泥盆世-石炭纪(海相)→裂谷期,晚二叠世-三叠纪(陆相)→裂谷后期,侏罗纪-白垩纪(海陆过渡、海相)→挤压期,始新世后期-中新世(海、陆相共存)→上第三系坳陷期,上新世-全新世时期(陆相)这些阶段的演变,最终导致了盆地海相、陆相和碎屑岩、碳酸盐岩等多种沉积环境及岩石类型并存的沉积建造。  相似文献   

13.
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中、新生代沉降特征探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应用回剥分析方法(Backstripping analalysis)选取有代表性的四条剖面地层,计算了库车盆地中、新生代地层的沉降速率和沉积速率,其中构造沉降在早三叠世、早白垩世、上新世分别达到32.45 m/Ma、37.35 m/Ma和59.82 m/Ma的高峰,沉积速率曲线也清楚的揭示了库车盆地在演化过程中沉降速率起伏变化的特点.结合地震剖面上的构造证据以及岩相古地理、古生物化石证据,分析了库车盆地在中生代以来的构造演化过程,认为库车盆地自中生代以来的构造活动经历了挤压,应力松弛,构造伸展,挤压,应力松弛,再挤压等六个构造活动阶段,说明了盆地演化过程中构造活动的阶段性.由盆地的沉降特点、构造的活动性质,分析认为库车盆地是由三叠纪早期的前陆盆地经历了中生代应力松弛、盆地伸展以及晚白垩世的挤压隆升和剥蚀,经过早第三世的海侵,在新生代再次复活,是再生的前陆盆地.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研究区内12口钻井岩芯的岩石学特征、沉积构造等特征的综合认识,结合沉积微相平面展布及连井地层对比,对麻黄山西区块三叠系延长组长61油层组进行了沉积环境分析,识别出6种沉积构造,5种沉积微相,总结出6种微相接触样式.研究结果表明,延长组长61油层组为三角洲前缘沉积,垂向上表现为以反韵律为主伴有短期正韵律的沉积特征,...  相似文献   

15.
探讨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地区奥陶系马家沟组上组合沉积微相类型、特征以及展布规律。通过对典型钻井岩心和野外剖面进行岩石类型、结构构造的研究,对研究区的沉积微相进行识别,研究其发育特征,再现其时空分布规律。结合各单井相分析,系统编制各层系的岩相古地理图件;在相分析和古地理研究基础上,开展岩相古地理演化过程分析,揭示沉积古地理演化规律。结果表明马家沟组上组合主要发育泥云坪微相、灰云坪微相、膏云坪微相和含膏云坪微相。从马五_4沉积期到马五_1沉积期相对海平面逐渐降低,而海平面的降低控制了沉积微相的发育和空间展布。  相似文献   

16.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印支期沉积特征及物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惠安堡-马家滩地区印支期河湖相砂岩沉积特征及物源区。方法采用地层层序及沉积格局、实测典型剖面、古流向测量及砂岩碎屑颗粒组成特征研究等综合方法研究。结果划分了印支期构造层序;编制了沉积厚度等值线图及岩相古地理图;编制了古流玫瑰花图;统计了碎屑颗粒组成特征,分析了物源区构造环境。结论研究区印支期构造层由3套构造亚层组成,属于大型河流-三角洲沉积体系,自西北向东南方向延伸,砂岩物源可能与阿拉善地块古元古界变质结晶岩、花岗岩及下古生界火山岩有关。  相似文献   

17.
华北板块北缘东段古生代沉积特征及盆地演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吉林伊通、长春、永吉、桦甸等野外实地考察,结合前人研究成果,总结华北板块与西伯利亚板块碰撞拼贴方式、古亚洲洋南支洋闭合过程以及华北板块北缘沉积特征与盆地演化。研究区地质构造错综复杂,沉积体系保存不全;受中新生代构造的影响,叠加了中新生代构造变形、岩浆活动和成矿作用;地层被破坏,多为哑地层,上述原因导致对古亚洲洋闭合之前盆地的性质及演化认识不一,制约了对有关重要科学问题的深入研究。采用沉积学的方法,结合构造地质学、地球化学、古生物地层学、同位素测年等理论和方法,依据现存古生代地层和不同构造部位的沉积盆地类型及其基本特征,开展古生代构造古地理演化研究,恢复沟弧盆体系的分布以及岛弧的类型、时代,探讨古亚洲洋的闭合过程,将是探讨华北板块北缘东段构造演化特征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8.
沉降模拟的模型改进及系统研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沉降史分析是盆地分析的重要内容,也是研究盆地构造运动学和动力学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在分析现行的盆地沉降史模拟基本原理和方法的基础上,指出了盆地沉降史模拟存在的问题,讨论了可能的解决方案.最后介绍了作者研制的沉降史模拟系统.  相似文献   

19.
运用回剥分析技术对川鄂湘边区沉降史作了定量研究 .研究表明 :川鄂湘边区的沉降作用受构造作用、海平面变化及沉积负载控制 ,共经历了 4个快速沉降期、4个缓慢沉降期、2个隆升期和1个块断差异沉降期 .快速沉降期对应于构造的强烈活动和海平面的快速上升 ,缓慢沉降期对应于构造活动的减弱 ,而隆升期往往对应于挤压上升和海平面的快速下降 .震旦纪 -早古生代沉降作用明显受构造作用控制 ,晚古生代的低沉降幅度可能是同期海平面变化引起的 ,三叠 -侏罗纪的沉降作用受控于同期的构造活动 ,同时海平面变化也对此时期的沉降作用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