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九歌》大约是屈原被放逐在沅、湘流域时期的作品。 王逸说:“《九歌》者,屈原之所作也。昔楚国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祀,其祀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屈原放逐,窜伏其域,怀忧苦毒,愁思沸郁。出见俗人祭祀之礼,歌午之乐,其辞鄙陋,因为作《九歌》之曲。”(《楚辞章句》)  相似文献   

2.
《涉江》是我国最早的伟大诗人屈原的名作《九章》里的一篇。在这篇诗中,诗人的爱国主义思想和坚贞不屈的斗争精神,进发出绚丽的异采。 屈原(公元前340——278),名平,战国后期楚人,楚王宗族。在战国七雄中,楚本是一个版图最大,实力相当雄厚的大国,和秦是逐鹿中原统一中国的旗鼓相当的对手。正如苏秦概括当时的形势所说的那样:“纵合则楚王,横成则秦帝。”到了屈原所处的时代,楚已经由盛转衰,由强转弱了。屈原二十来岁时,为楚怀王左徒,职位  相似文献   

3.
屈原的不少作品受巫楚文化的影响,这似乎已被人们所公认,但象《九歌》这样,直接借鉴楚越傩文化进行再创作的诗篇,却是不多见的。东汉学者王逸在《楚辞章句·九歌》中说:“《九歌》者,屈原之所作也。昔楚国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祠(祀),其祠,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屈原放逐,窜伏其域,怀忧苦毒,愁思沸郁。出见俗人祭祀之乱,歌舞之乐,其词鄙陋。因为作《九歌》之曲,上陈事神之敬,下见已之冤结,托之以风谏。”南宋的朱熹在《楚辞集注·九歌》中也说到俗人“其祀必使巫觋作乐,歌舞以娱神。”王、朱的注解都肯  相似文献   

4.
《九章》是《楚辞》中的重要作品,它包括《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桔颂》和《悲回风》九篇。这九篇作品正如朱熹所说:“屈原之所作也。屈原既放,思君念国,随事感触,辄形于声。后人辑之,得其九章,合为一卷,非必出于一时之言也。”现在一般认为,其中除《桔颂》是屈原早年的作品外,其他诸篇都是他在两次流放中所作。它们大多是记实之词,真实地记述了屈原在流放期间的生活经历,抒写了他在流放期间怀念故国的真挚思想感情,  相似文献   

5.
试论《九歌》与黔中傩文化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九歌》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别具一格和特殊内容的抒情诗集。东汉王逸《楚辞章句》云:“昔楚国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祀,其祠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屈原放逐,窜伏其域,怀忧苦毒,愁思沸郁,出见俗人祭祀之礼,歌舞之乐,其辞鄙陋,因为作《九歌》之曲。”朱熹《楚辞集注》也说沅湘之间的俗人信鬼好祀,“其祀必使巫觋作乐,歌舞以娱神。蛮荆陋俗,  相似文献   

6.
爱国主义教育是历来教学《涉江》的切入点 ,很少有人问津它的线索。但是 ,只有彻底理清诗作的线索 ,才能准确把握诗人的思路 ,深刻领会诗作的思想内容 ,爱国主义教育也才能发挥它应有的力度。本文以线索为视角 ,从“情感”和“情绪”这两种不同的感情形式对主体的具有本质区别的影响力角度 ,分析了《涉江》线索的两次嬗变 ,从而从“人”的角度 ,更深刻地阐释了屈原的爱国主义情怀  相似文献   

7.
清嘉道间的“湘学复兴之导师”邓显鹤,一生以整理乡邦文献为己任,倾力从事搜讨、整理、编撰并刊刻了《沅湘耆旧集》、《楚宝》、《宝庆府志》、《船山遗书》等大量湖湘文献;兼工诗古文,有《南村草堂诗钞、文钞》传世;又以纂述与教育相始终,振拔寒孤,教泽在人。  相似文献   

8.
一、关于《九歌》 《九歌》是我国战国时代楚国民间祭祀神的诗歌,共有十一篇(“九”不表示实数),即《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九歌》本是民间的口头创作,后经过屈原整理加工而成。传说屈原被放逐沅湘时,因“怀忧苦毒,愁思沸郁” (王逸:《楚辞章句》),见民间祭歌鄙陋,便把它搜集整理成为现在保存下来的《九歌》。《九歌》既为祭歌,它的内容大体也不外乎记叙有关祭祀神的故事。  相似文献   

9.
罗漫先生在《云梦学刊》1995年1期发表《<远游>与屈原的“绝命词”》一文,提出《远游》是屈原的“绝命词”,这是屈学界至今为止提出有关屈原“绝命词”的第8种学说了。我姑且不谈前面7种中是否有“绝命词”,只想考证一下《远游》是不是屈原的作品,如果真的是屈原的作品,那么,这篇游仙赋是屈原的绝命词还是可以说得通的。假如《远游》根本不是屈原作品,那么,说《远游》是屈原的绝命词就不能成立。(一)《远游》是公认的游仙辞赋,作者在作《远游》之前居住在自己的故居,他是从故居起程游历“四荒”、“六漠”的。《远游》主人公的…  相似文献   

10.
屈原《涉江》云:“朝发枉渚兮,夕宿辰阳。”后人以为辰阳地望为辰溪辰阳,即今怀化辰溪。这种看法值得斟酌。  相似文献   

11.
《九章》是屈原一组诗篇的总题,朱熹说是“后人辑之,得其九章,合为一卷,非必一时之言”(《楚辞集注·〈九章〉序》。下引文不注者同),证之各篇所写的地点和内容,此言得之。这就纠正了王逸“屈原放于江南之野”,“复作《九章》”(《楚辞章句·〈九章〉序》。下引文不注者同)之说。惜朱熹虽正确知其“非必一时之言”,却未予进一步探求其言之先后,仍本王逸《楚辞章句》所列的《九章》篇次,作:  相似文献   

12.
《涉江》是屈原《离騷》以外具有丰富的思想內容和高度的艺术技巧的抒情詩篇,是屈原对黑暗荒淫的楚王朝极其沉痛有力的控訴书。詩人在这里洋溢着坚持正义追求光明的强烈感情,显示着反抗奸邪刚强不屈的战斗意志。尽管楚王朝“讒人高張,賢士无名”顛倒黑白,混淆是非,以致詩人長期被逐,但詩人仍然不懈的修身潔行,坚持理想,决不因环境越来越惡劣而变心从俗:山可移,海可塞,詩人为国为民而战斗的精神却永远不可动搖。司馬迁在  相似文献   

13.
根据中国屈原学会编<楚辞研究>:<山鬼>这首诗歌是楚人祭祀山神时的乐歌.这就让人不禁产生疑问,既然是祭祀山神的乐歌,却为何又冠以"山鬼"之名呢.据说"先秦时代,鬼神二字同义,在许多古书中常常连用,按此说法的话我们就可以把山神称为‘山鬼';<说文>释鬼:人神曰鬼,鬼,人之归也.据此,'山鬼'在此大概是被冠以人之情,神之形的形象的".全诗刻画了一位美丽却不俗艳,失恋孤寂却又执着缠绵的女性形象,描绘了一首动人心弦,催人泪下的爱情悲歌.一直以来,关于<山鬼>中的女神形象就是屈原自己的折射的说法历皆有之,朱熹的所谓本篇"以人况君,君喻已",蒋骥的所谓屈原"自托于山灵",今人刘永济的"故知此篇的山鬼竟是屈原自身的影子".这些说法并非空穴来风,无凭无据的,读罢<山鬼>方感其中深意.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天问》从“构成思想”与“反思思想”的维度进行重新审视,可以得出“屈原的《天问》是我国最早的一篇运用反思性的哲学思维方式进行思想的哲学名作”的结论。战国时期理性精神的觉醒,引发了学者们对“天命”思想的反思,屈原正是在这一时代背景下,从宇宙时空,到社会秩序,再到个体存在各个方面对天命进行全面反思。屈原对天命的态度由怀疑、否定发展到批判,表明他的思想已经远远超越了他所处的时代的思想高度。  相似文献   

15.
半个世纪以来,考古部门在常德德山发掘楚墓近千座,出土大量珍贵楚文物,并尚有千余座楚墓未发掘.这反映了春秋战国时代的常德德山是一处楚文化繁荣之地.从古籍记载来看,德山一带时称“枉渚”,是楚国江南一处要塞之地,极可能就是楚国“洞庭五渚”之一.屈原在沅水下游一带留有许多踪迹,屈赋《涉江》中明确提到“朝发枉渚,夕宿辰阳”,可见德山一带是屈原十分熟悉、经常往来的地方.  相似文献   

16.
“哀南夷之莫吾知兮,旦余济乎江湘……”屈原第二次放逐,行吟于千里沅江之上——沿秭归,涉洞庭,经汉寿,泛枉渚,溯旋涡,过桃源,宿辰阳,飘溆浦……往来之间,留下多少传说,多少胜迹!但有一处故址,却不为古往今来的人们所熟知。  相似文献   

17.
<正> 屈原自沉汨罗,以自杀表示自己执着的追求。这是一个悲剧。《离骚》所体现的悲剧意识是现实中屈原悲剧性格和悲剧境遇的反映,是可以通过经验来确定的与物质前提相联系的物质生活过程的必然升华物。在中国文学史上,“惊采绝艳”的《离骚》所体现的悲剧意识有其独特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8.
《九歌》是屈原在民间“九歌”基础上写定的,可以认为是屈原所作或创造的。《国殇》是为牺牲的楚国将士而举行驱鬼活动的主祭歌。《国殇》以外的《九歌》其他篇,主要是表现对九位天神地祗的恭敬,赞美和依恋,《九歌》中的神,巫,人,鬼关系,就是一个由人和巫迎请神祗,送行鬼魂的过程。  相似文献   

19.
从屈原《涉江》篇中,体味其人生的艰难、形象的伟大与惊叹诗人写作技巧的高超。  相似文献   

20.
《离骚》一诗,可以说是屈原的一部“自传”。屈原的一生,坎坷不平,奋斗不息,其本身就是一首悲壮的史诗,就充满着一种巨大的感染力。《离骚》真实地、具体地记录了诗人的一生。《离骚》一诗的艺术构思,完全是按照诗人一生的生活历程组织成篇的。第一大段,先由自己神圣的祖先、嘉美的名字写起,然后写了自己的政治理想,爱国热情,以及由此而遭谗被逐,最后写到意欲归隐而又终不肯。第二大段,,“女媭劝戒”,意在说明屈原被放逐后的处境——既不容于君,又不知于世。“向大舜陈词”则表现了诗人被放逐后内心所展开的激烈的思想斗争。“上下求索”写出了诗人被逐后,“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的热切希望,但又终成泡影。第三大段,写准备去国远游,而又恋恋不舍,最后只好以死来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